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我們容易覺得男女「天生」大不同?但如同女性主義先驅西蒙波娃曾說的那句:「一個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性別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先天形成的,二分法是用粗糙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法國女性主義先驅西蒙波娃曾經有這麼一句名言:「一個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

「性別」不是用來描述生理差異,而是為了建構社會所發明的語詞。你是否曾經聽過「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本書?或是男人應該怎麼樣,女人應該怎麼樣的耳提面命?這個社會是如此努力在區隔男人與女人,可見這個區隔的基礎其實不太穩固,需要透過他者的不斷提醒來維持。

《性別的世界觀》本書作者蕾恩柯娜認為,性別的二分法其實是很粗糙的,如果人的個性與身體特徵有千百種,性別怎麼能夠只以男人與女人來區分?書中也指出,「性是一種生理事實,性別則是一種社會事實」。性別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目的在於處理我們的身體與人類延續的關係,而這種處理過程對我們的個人生活與集體命運造成了一連串的影響。

有人說,男人與女人先天上本來就有差異,例如男人擅長理工,女人擅長語言等。但在 2005 年,學者珍妮特・海德 (Hyde)發表了一個驚人的調查。在七百萬個男女樣本中,研究者針對認知、溝通、社交、個性、心理、運動和其他各種能力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有 78% 的性別差異都幾乎趨近於零,而剩下的 22% 具有性別差異的特徵,則有許多是受環境所影響。此一理論推翻了男女天生不同的論調,證明性別是被社會所塑造出來的。

同場加映:【插畫專欄】我們的身體裡,有男人與女人的靈魂

被塑造的性別社會關係並不是永遠不變,人類藉由身體的需求與能力在歷史中不斷實踐舊有的性別互動模式,同時也建構新的性別關係。作者認為我們該注重的問題並不是「性別能不能被改變?」而是「性別該朝哪個方向改變?」


(圖片來源:來源

在全球性別權力的歷史脈絡中,我們不難發現,性別不平等不只是個體針對個體的壓迫,而且還會透過國家體制與生產活動來實現。例如在大多數國家,被強暴的婦女其性行為史和提出告訴的動機都會受到司法體系嚴格的拷問。又或是大多被男性掌控的官僚機關,會做出對男性比較有利的決定。

而全球工業化的過程中,婦女被排擠到生產線上較為「彈性」且廉價的勞動力來源。跨國企業與全球市場把當地原本需要男女共同合作的生產行為(例如農耕),變成了性別化的分工(例如男性成為高階主管,女性只能從事低薪工作與家務),並且繼續大量生產性別化產品(例如化妝品、跑車),加深社會上性別化的累績過程(gender accumulation process)。

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在於,唯有在參與、權力與尊重的平等之下,才能在全球性別秩序中實踐民主的真諦。改善性別不平等最好的方式是消弭性別間的文化差異。在本書的末章,作者指出可以改變性別政治的四大場域分別是:跨國企業、國際政府、國際媒體與全球市場。

跨國企業應致力於發展性別平等的組織文化;國際政府可以制定消除性別歧視的公約;國際媒體,尤其是網路,提供了挑戰性別刻板印象的機會;而全球市場則應停止對於在地經濟的干涉與過度性別化的分工。性別政治與生活中其他領域的民主抗爭一樣重要,從個人觀念到公共政策的改變,每個人都有權利形塑我們這一代想要的性別社會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