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的想像,若依循著異性戀的兩性角色,是否會造成更多性別壓迫?期待有天,沒有帥 T ,女同的愛情敘事也能獲得掌聲。

繼大陸同志網路劇《上癮》後《錯了性別,不錯愛》裡的「暖男帥 T」引起關注。許多網友直呼「看完之後瞬間被掰彎、好想被米樂避咚」。同性議題以更親民友善的包裝親近人群。

故事裡同志間的戀愛關係依循著「窺視」、「欲拒還休」、「接受」、「抵抗輿論」的姿態,裡頭每一個性別角色被刻畫成最為傳統的角色:想要霸王硬上弓的直男、外表俊俏內心細膩的 T、沒談過戀愛羞澀被動的 P。

「被掰彎」的觀影心情下,似乎總有什麼詭異的地方。偶像劇式敘事脈絡潛藏的性別刻板,我不會說是導演編劇對同性戀的想像依然著力在異性戀關係之上,而是這樣的敘事演繹了多數人對「T 與 P」性別期待。接著,讓我們用性別角度微劇透,進一步期待超乎俊 T 美女的劇本出現。

1.T 與 P 的刻板印象:讓性別自由

這個劇本是一個翻轉性別版本的「英雄救美」。劇中米樂被塑造為充滿陽剛氣息的「假小子」(劇中同學以假小子戲稱陽剛特質的女同志),留短髮穿塑胸、愛打籃球、騎重機、保護女生等特質比擬社會對男性的性別期待。劇名《錯了性別,不錯愛》指涉米樂站在「生理性別」的對立面,整齣戲對 T 的刻畫像是以「更懂女人心思的異男」為範本。

所以我們看見米樂不斷現身解救女主角筱柔,同時筱柔落入「女性需要被保護」的異性戀關係想像裡。以及米樂在戲中非常確定自己的性別認同、筱柔相較之下花了更多時間摸索與模糊,也是一般我們對「同性戀中性別角色」的既定認知。

推薦閱讀:做自己的雙重困難!《因為愛你》我遇見你,必須愛你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想像同志關係?要在現有能被理解的名詞解釋下說明,可以引用張娟芬《愛的自由式》裡一段話:「婆與 T 是互相啟蒙的,在遇見婆的那一刻,T 就明白了自己是 T。」

我們相愛,是因為被對方內心的特質給召喚,無關性別行為表現,各自散發的訊號用來辨認與試探,行就「關係行為模式」,所以同性伴侶並非依異性戀親密關係而活,每個人的性別氣質都可能囊括陰/陽特質。

跳脫二元對立想像,看見性別光譜中有:生理性別(sex)、性別認同(gender)、性別氣質(gender qualities)、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多種流動。否則好不容易走出深櫃的同志族群,一不小心,就要跌進模擬二元戀愛的模式。

2.直男是「性別平權」的敵人?

片中飾演喜歡筱柔的男角問著:「你沒試怎麼知道?好好的正道你不走,偏要走邪門歪道。」這可能是許多曾對性別認同模糊的人都經歷過的一句話。

直男在戲裡面是非常典型的「父權角色」,絲毫不願理解女主角筱柔內心真正的意思、總覺得她愛上同性是「正常生物」無法理解的行徑。直男不可理喻的詆毀同性戀、不敢相信女人會愛女人,這個無論性別認同、氣質被歸類在「不踰矩」的形象角色,他的窮追不捨與造謠是非,卻成為戲裡的罪惡根源。

中國流行過「直男癌」一詞,特別指涉異性戀男生,帶有歧視意味的判定這群人具男性沙文主義、自大獨裁、男尊女卑、恐同⋯⋯等。雖然這讓非「直男」群體感到一時爽快、劃分自己為性別意識較優越的群體?這樣的「異化」為什麼危險?想想「排除異己」的舉動,實在很像幾千年來父權對待性別的手法。

這部劇本正是這樣描寫著直男角色,輕易的樹立了「女性主義」或「性別模糊」群體的敵人。不過我相信,不是只有同性戀、跨性別、或是心思較細膩的女性可以互相理解。理解是無論誰都有能力做到的,直男不該成為性別平權的攻擊對象,直男也不會永遠停在「為人撻閥的沙豬」形象。無論直男直女、同男同女、跨性別雙性戀,我們都該一起前進那個不以差異攻擊彼此的世界。

推薦你看:變性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Caitlyn Jenner 失言:「一個男人穿女裝,會讓社會很不舒服」

3.愛情的戰利品:被競爭的女人

異性戀與同性戀的競爭擺在球場上,通過打架、鬥牛,展現個人的「權力」爭取保護女性的資格。最後米樂霸氣一句「她是我的人」,屏幕前拍手叫好,戲演完後我們直觀著「隸屬於伴侶」的意識形態,表明女人這個「客體」依附愛情生長。

筱柔彷彿一定要是屬於誰的,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場域惡狠狠地對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活了,就能贖回愛人」的劇情搬弄著被視為物品的女人來來去去。

父權社會中女性的相依權利反映在:對女性的特別保護、推崇女性做母親或太太角色、將女性理想化為浪漫對象,也因為男人被視為權力支配者、資源提供者,所以在雄性的世界裡習慣以競爭獲取「理想妻子」。這樣一套規則,有悖自稱多元性別的開放社會。我相信所有性別都是經過社會化的,不只西蒙波娃所說:「女人是後天形成的。」男人亦如此。

所以當米樂通過「社會化性別」選擇自己要靠攏男人的社會形象,他必須學習男人成功、表現自我的途徑,必須通過「男人的手段」來競爭愛情。這是我覺得這齣戲最為可惜的地方。因為女主角筱柔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似乎不重要了。只要米樂夠帥氣、夠溫柔,觀眾就能合情合理地樂見他們在一起。

延伸閱讀:《說好一起老》為什麼再相愛,我們都只是法律前的陌生人

相對來說,如果生活中那無數個米樂、筱柔,都不是那麼美麗俊俏呢?多數的我們,都不是如此。我們憑著什麼,能得到世界這樣的掌聲與祝福?同志的親密關係沒有腳本,別再塑造二元對立的戀愛養成遊戲。

我們不需要比男人更男人,才能「成為」女同志;我們無須待在「正確」的性別秩序(gender order)裡,才配擁有愛情。

有這樣「接近大眾」的同志影片起首是好事,就像《丹麥女孩》用更易理解的方式讓他人靠近跨性別的生命敘事。只是別忘了,這依然是揣摩著異性戀關係模擬出來的故事,請記得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同志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