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精選《受傷的勇氣》中談如何為自己保留獨處,獨處有助於釐清自己、在批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為他人眼光迷失。我們如果在他人的批評中無所適從,就從獨處找回「存在感」吧。獨處之所以可貴,因為可以屏除人群喧嘩,擁有完整面向自己的時空。

不受任何人批評的時間

最後一章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累積處理批評的能量—自尊心。有這麼多岔路能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你將會選擇哪個方向呢?選什麼都不要緊,但若那件事沒辦法讓你完全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會是徒勞無功。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才能全神貫注呢?你需要擁有能專注於自己、渴望自己獨處的時間。想想看,你過去是不是太依賴人群了呢?

「人是社會動物」這句話都快聽爛了。這句話是說:沒有人能離群索居,雖然大家看似是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則是過著與他人互動的生活。除了醫院之外,職場上也常常能找到拒絕當社會動物的人,他們被稱為「社會適應不良者」,過著繭居族的生活。

看著這些追求孤僻生活而寂寞度日的人,就知道與他人和諧相處在團體生活中有多麼重要。人只要有了心理層面的問題,一定會影響到人際關係。這個世界是用能否融入群體、圓融處世來評斷一個人的特質與能力的,所以人們很重視社會性動物所應有的能力。

不過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攻擊我們的敵人,而裝作滿不在乎地生活也一點都不輕鬆。有些人覺得與人交往很累,「跟人相處就好像戴著面具,真正的我其實在面具底下。我覺得時時刻刻都得看狀況換上合適的面具實在太累人了」。還有比面具這個比喻更貼切的形容詞嗎?痛苦的是在人類社會中,我們認為善於社交的人,表示他更懂得在不同場合快速地替換上不同的面具。

對一個不管喜不喜歡都得天天見面的人裝親切、裝開心、隱藏自己的真心,這種狀況下你要如何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就算你從愛你的人身上獲得許多力量,但這股力量並沒有辦法抵消另一頭消耗型關係所帶來的影響。畢竟比起正面的事情,人不都是比較在意負面的事情嗎?

回想看看,我們過去都認為做什麼事都得跟別人一起才行。美食一定要找伴一起吃、看電影就算不講話,旁邊一定要坐個人才安心。一個人散步很無趣,一個人吃午餐或一個人下班的路上在小攤上喝酒,不知怎的總覺得尷尬。或許是因為別人的眼光,但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從前幾乎沒有獨自一人做什麼的經驗,所以才覺得不自在。我們可能根本不曾想過一個人獨處會是什麼樣子,現在光是想像就令人孤獨得害怕。

批評是相對的。你被批評,那就表示一定有人在批評你。人群中有友軍也有敵軍。假如你逃出了擁擠的人群,或許就失去機會去認識能幫助你的人,但卻也可以躲避批評我們的人。獨處是一個沒有盟友,也沒有敵人的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人積極地追求「一人份」的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我們不用戴面具,也不用為了無意義的抹黑而煩惱。你現在會覺得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在咖啡廳裡享受獨處時光的人很奇怪嗎?他們並沒有因為孤獨而掙扎,反而積極地享受著獨處的時光,追求與他人相處所沒有的另一種喜悅和快樂。

當然我們不必一直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這個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像是沙漠裡的綠洲,治癒我們在團體中所受的辛勞與疲憊。積極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時間,就能感受到「自我存在」。此時,自尊也就出現了。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安慰

只要時間許可,就應該為自己確保一個獨處的空間。在那裡,你可以躲開潛在的批評者,也可以自我審視而不需要考慮別人怎麼看,積極感受自我存在。這是利用獨處時光培養自尊心最理想的方式,但是仍有不少人把自我存在建立在別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SNS(譯註: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網站)。

同場加映: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聽別人的建議前,你該先聽自己的聲音

人們透過臉書、推特,三不五時上傳自己的狀態,期待別人的關注。我們希望所謂的「好友」可以看到並且認同我吃了什麼美食、看了多精采的電影。雖然空間轉移到了虛擬的網路世界,但是人們期待被肯定的需求依然存在。

在網路世界裡,為的是獲得更多留言和按「讚」來證明自己「確實被肯定」,沒有人純粹為了享受專屬自己的空間才使用 SNS。SNS 赤裸裸地呈現了現代人過度依賴他人提供快樂的現象。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只能靠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小時候靠父母與師長肯定我們,現在則靠智慧型手機裡的朋友了。

有了網路世界,人們開發出更能夠找到對象來肯定自己的方法,但是這樣的發展已經達到界限了。越來越多人對網路上眾多的好友關係感到疲憊,甚至有報導指出越常使用 SNS,越容易感到沮喪或空虛。

奧地利茵斯堡大學所發表的實驗結果就可以支持這個現象。他們把三百位實驗參與者分成三個組別,讓 A 組使用 SNS 二十分鐘,B 組則使用封鎖了 SNS 的網路,C 組則什麼事都不做。結果相較於 B、C 兩組,A 組更傾向「覺得很浪費時間,心情沮喪」。許多人希望在 SNS 上找到存在感和幸福,但是它終究無法導出正面的結果。一大早起床馬上確認 SNS 上的留言,要是沒人回覆,心情頓時就陷入低潮的現象實在不合乎自然。(延伸閱讀:Facebook上的你,是真正的你嗎?現代人無法戒除的臉書癮

靠自己獲得的存在感和幸福一定會比靠他人還來得長久穩定。最常見的夫妻幸福祕訣就是「我自己得先幸福,另一半才能幸福」。伴侶雖是家人,但嚴格來看依然是他人。伴侶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他人」,如果一味地向他人討幸福,有可能與伴侶維持良好的關係嗎?與他人是否幸福的先決條件是我自己是否幸福,因此我們必須先讓自己持續感到幸福才對。

這讓我想起某位來談者的故事。

「這件事發生在下班後我搭著地鐵回家的時候。那天我累得像條狗,如往常般筋疲力竭。此時地鐵正經過漢江的橋上,因為是夏天,太陽比較晚下山,晚上八點左右天空仍舊像白天一樣。世界被夕陽染成一片紅,看起來真是美極了。正好耳機裡的廣播傳來我喜歡的歌,真的十分恰巧。視覺與聽覺搭配得完美無缺,有種令人感動鼻酸又奧妙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覺很陌生。我心想『我有多久沒有這種感受了呢?』才為自己感到可悲,一方面又很感動。」

這種感受不就是只有獨處時才能享有的自我存在感嗎?

心血來潮爬到頂樓賞月、開車時廣播傳來你最愛的歌並且跟著一起唱、在附近的圖書館找一本舊小說來讀、繞著住家附近快跑到氣喘吁吁、靜靜地聽著身體和心臟向自己傳遞的聲音......靠自己建立自我存在感的第一步或許就在唾手可得之處。

推薦閱讀:學習一個人過活!把時間留白的獨處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