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還記得《最強大腦》節目,北大教授魏坤琳與郭敬明爭論時,脫口而出「我怎麼好像跟女人吵架」,郭敬明因而離場。讓我們想想為何「像女人一樣」在多數人的既定印象裡是羞辱與攻擊?而「女」漢子、「女」博士、「女」總統諸如此類的稱謂,是否也存在著刻板印象?

隨著江蘇衛視節目《最強大腦》最新一期的播出,魏坤琳和郭敬明在現場吵架又一次了引起諸多關 ​​注。其實這件事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被網友曝出來。因在節目現場意見不同,北大心理系教授魏坤琳在爭執中脫口喊出:「我怎麼好像跟女人在吵架!」郭敬明也瞬間被這句話激怒,魏坤琳隨後道歉。

撇開所有節目因素和爭論的具體內容不談,我們關心的是:在一場發生在男人之間的爭執中,「像女人」何以成為一種羞辱和攻擊工具?我們想說的是,罵別人「像女人」這句話,確確實實就是在歧視女性啊!

12月6日晚,網曝《最強大腦》節目錄製現場,北大心理學系教授魏坤琳在與郭敬明爭論時喊出「我怎麼好像跟女人在吵架」,郭敬明因此憤然離場,並在微博發了一個「哭泣」的表情,陶晶瑩(四位評委中唯一的生理女性評委)隨即轉發安慰稱「別氣別難過」。

不少網友安慰郭敬明的路徑是這樣的:「Dr.魏說話太侮辱人了,虧他還是教授!小四別跟他一般見識!」

也有網友質疑,如果郭敬明本來就認為「像個女人」並非低人一等,他還會覺得受侮辱嗎?媒體報導的焦點多集中於小四的憤然離席是否不顧大局、是否太小氣,根本懶得顧及他選擇如此行為的本質原因。

所以,「像跟女人在吵架」這句話侮辱和攻擊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能夠戳中郭敬明以及大部分男人的怒點和淚點? 

把吵架「翻舊賬」歸為女性特徵,是對性別平等的無知


(節目影片截圖)

聯合國婦女署項目官員馬雷軍在評論此事時認為:

這場吵架體現出的是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好像把男的說成女的,就貶低了他似的。同時,潛台詞裡也是在說女性更婆婆媽媽,更喜歡吵架,而男的則不是這樣。但其實,北大魏教授和別人吵架,恰恰說明了吵架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有陽剛的,也有像魏教授那樣愛吵架的。

在中國,這樣的歧視還是比較多的,例如:罵男性「像個娘們一樣」,其實是男權文化對女性的歧視。相反,把女的說成男的,好像成了表揚似的,例如「她是我們單位的女漢子,我們工作可離不開她」。很顯然,影片裡吵架的言論是基於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的。

這樣的事件在中國很多。2012年4月14日上午,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教授在西南民族大學作報告中發出了這樣的言論 「生女孩給父母帶來的壓力遠比生男孩的壓力大」,理由是女兒在升學、婚姻相較兒子更具有不確定性。更為惡劣的是,萬俊人繼續談到,生女孩的父母離婚率比生男孩的父母高。這些沒有任何根據的言論從一個教授的口裡談出來,看來在中國對女性的其實還是比比皆是的。(推薦思考:勝力女子手札:做個隨時將生活拋棄的人

2014年,廣外教授何光順建議大學女生不上8到10點的課,在宿舍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後兩節再來上課,這樣老師和同學們都會有精神上好課。 這也是基於男權文化,好像女性上大學是為了愉悅男性似的,不是把女性作為獨立的主體來看待的。

這麼教授在公開場合發出這樣的言論,很讓人汗顏。可見,在中國,歧視女性的現像不僅僅是在農村有,在各個領域都是比比皆是的。可以想像,這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性別觀念。

2005年1月,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學術會議上宣稱,科學領域男多女少是「天性使然」,被斥為性別歧視。

哈佛人對這位官僚校長的不滿集中爆發,校園中掀起了要求他辭職的「反薩默斯運動」,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公開批評薩默斯,讓這場運動愈演愈烈。同年3月,哈佛文理學院發起了對薩默斯的不信任投票,開創了哈佛歷史上「彈劾校長」的先例。雖然失去教員信任不會剝奪薩默斯作為校長的合法性,但與民意相悖讓他面上無光。薩默斯沒有就此放棄,他多次道歉,反覆澄清,並且承諾拿出500萬美元,招募和支持女性學者。

但是公眾,媒體,以及哈佛大學沒有因此而罷休,繼續彈劾薩默斯,他們認為有這樣性別言論、性別認識的人是不適合當校長的。後來,薩默斯被迫辭職。可見,國外對公共場合的性別歧視的言論是零容忍,尤其是教育領域。

「娘娘腔」男孩?霸凌受害者

 

如果我們按照社會主流默認的觀念來分類,用0代表極致的男性氣質,它上面貼著「陽剛」「堅強」「理性」「獨立」「高」等標籤,用10代表極致的女性氣質,它上面貼著「陰柔」「軟弱」「感性」「小鳥依人」「瘦」等標籤,你覺得郭敬明會給自己打幾分?你呢?

在讀的各位中可能已經有人感受到了不舒服與不服氣,因為:這樣的分類本身就很有問題。憑什麼「陽剛」「堅強」等不​​能是女性氣質?「陰柔」「感性」等不能是男性氣質?之所以會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哭吧不是罪」,是因為大家覺得只有女人才會哭、才可以軟弱和丟臉。如果沒有女人負責不被看好的柔弱,男人怎會有對象去表演堅強?

整個就好像一出陰謀劇,導演根據演員的生殖器簡單粗暴地來分配角色類型。同樣身為導演的小四似乎沒有依據自己的生殖器給自己定型,他不憚於在社交媒體上展露自己的美、媚、嬌,不過在接受媒體採訪回答性別氣質問題時,他依然態度謹慎、有所保留——將「愛打扮」說成是工作的需要,自然地將其合理化,從而避免了跟性別氣質、性取向有關的爭議。

魏坤琳的話之所以能夠戳中郭敬明,可能同時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方面,郭敬明所自戀的美和嬌在社會主流評價系統裡被歸為女性氣質一類,自己喜歡並追求的東西卻被他人拿來當作攻擊的武器,這足以令人心碎一下。

另一方面,在矮、瘦、弱、感性被貶低為「娘」的情況下,「像個女人」的類似話語對於青春期的郭敬明來說或許並不陌生。

 
(「像女人」確令郭敬明感到被羞辱,不過然後他又在微博祭起了一條呼籲性別平等的影片……)

而當一個人的行為和氣質不符合人們對他這一生理性別的人的想像時,歧視產生了,校園內的歧視既而又引發校園霸凌。2012年“友善台灣聯盟”的調查顯示,台灣近3成性少數因受不了社會歧視有過自殺念頭。北京同誌中心也有調查顯示,性少數人群抑鬱症的樣本是全國普通人群的三倍。

(今年6月,台灣高雄市某中學陳姓三年級學生不滿被男同學強行吸乳頭、種草莓、肢體暴力等霸凌行為,由母親陪同在校門口舉牌抗議。陳同學表示,他從高一開始就被班上5名男同學霸凌,在飯菜中加檸檬汁、摸身體、打脖子,罵他同性戀。)

去年11月時,蔡依林在演唱會上放了一部紀錄短片:《不一樣又怎樣——葉永誌篇》,逼哭2萬多名觀眾。

 

「玫瑰少年」葉永誌的生命結束在15年前。他因個性較陰柔,常被同學強行脫褲「檢查性別」,導致他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國中三年級時他在一堂音樂課下課前5分鐘提早離開去廁所,結果卻被發現倒在血泊中,送醫不治身亡。而學校竟在未報警的情況下擅自將血跡洗掉。經過6年上訴,法院才判決學校3名主管業務過失致死罪。(同場加映:蔡依林演唱會重讀玫瑰少年:葉永鋕死去了,但世界還有更多葉永鋕

永誌媽媽回憶葉永誌小學三年級時,學校老師就曾反應說他喜歡做女生做的事,要她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媽媽說:「如果覺得永誌這樣不正常的人,本身就不正常。」葉永誌曾告訴媽媽,他每天都被脫褲子、被欺負,也曾留紙條給媽媽,寫著「媽媽你要救我,有人要打我。葉媽媽去學校反應,但卻未獲處理。」

永誌去世兩年後,《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台灣通過,「娘娘腔」、「娘炮」、「男人婆」等侮辱性詞語得到法律禁止,學校的招生、管理、教育不得因性別與性傾向而有差別。

像個女孩?我就是女孩!

女人不是天生的,男人也是被塑造的。也有男人難受於僅僅因為自己有小雞雞就要去做符合人們預設男孩應該做的事:踢足球、留短髮、穿褲子……

將陰柔、弱小等定義為女性氣質,只是為了更​​好的貶低女性,連同貶低了擁有這些氣質的生理男。對像郭敬明一樣「娘」對男性來說,讓他敢於袒露自己就是愛美愛打扮愛陰柔氣質而跟工作無關的社會氛圍還遠不夠友善。

而對於「像男人」的女人呢?衛生巾品牌護舒寶去​​年邀請了《奇葩說》辯手馬薇薇擔任代言人打出廣告語:勇敢堅強不是男人專利,不要誇我純爺們,我就是女生。

女漢子、女強人、女博士……加個「女」字在前頭的意思是,漢子、強人、博士這些角色理所應當是男人嗎?「你好堅強/獨立/睿智,像個男人一樣……」女人必須要依附於「像個男人」才值得被尊重被讚美?

誰稀罕被評價「像個男人一樣」?我們有的是驕傲。

推薦閱讀:專訪曾愷芯:「如果你注視我的身體,能不能也聆聽我的靈魂?」

推薦給你:運動場上的性別歧視:男人打排球很娘?攻擊女生不要臉啦?

推薦閱讀:網路論戰非得要「拼輸贏」嗎?陽剛脈絡以外的陰性表達

同場加映:沒有男腦女腦的差別:「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鬼話

同場加映:48個女人的成長告白:你能不能認識我這個人,而不只是審判我的性別?

推薦閱讀:我很驕傲,因為我「像個女孩一樣」#LikeA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