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為你準備的新年片單!我們喜歡看電影,原來都是喜歡在裡頭找著自己的影子,這一年,我們依然不放棄更瞭解自己的可能。

十一、現實治療

「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選擇,而是為選擇負責。」

理論簡介

創立現實治療的 William Glasser 認為[33],所有你遇到的困窘都是由三個原因造成:

  1. 你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2. 你知道,但你的需求沒被滿足
  3. 一直以來你都用錯誤的方式在滿足需求

例如,你之所以會覺得回家過年很辛苦,或許並不是回家本身,而是回家讓你得面對自己仍然單身的狀態,或是在被詢問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你終於得看見你長久以來不敢碰觸的「承諾」議題。

所以,你該思考第一件事應該不是「回家要如何因應」,而是「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你想要的是一段穩定的關係?還是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或者,你根本不想讓家人知道你的伴,怕他們知道之後會反對?當你看清楚你的擔心之後,也可以嘗試把這些擔心化為你的需求或目標[34]。

現實治療強調四個核心步驟(實際操作請見 四個心理學問答讓每天都是好日子今天要比昨天燦爛!):

(1)需求,你想要什麼(Want)?
(2)你現在/過去做的是什麼(Doing)?
(3)評估,你做的這些有用嗎(Evaluating)?
(4)重新計畫(Planning),如果重新選擇,你的計劃是什麼?

發現了嗎?你之所以一直選擇那些無效的方法,是因為它通常也是種「飲鴆止渴」的方法,那些你所關心和渴望的需求,其實從來就沒有被滿足。

影片推薦 11《命運好好玩》:給有「選擇恐懼症」,每次到超商冰箱選飲料都花半小時的你!

「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

如果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快轉生命當中所有不愉快的片段,你會想要買嗎?故事的主角Michael Newman因為抱怨工作和家庭沒有辦法平衡,所以總是想要快轉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沒想到他這樣的選擇,讓他的生命進入了混亂、婚姻步入危機。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你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約翰.史崔勒基,《生命咖啡館》

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只是滿足短時間內的需求,可是長期看來,它跟我們生命的目的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你浪費很多時間在回電子郵件、做那些你根本不想要做只是因為老闆交代你做的工作、為了配合別人而委屈自己、甚至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我們之所以會做這些選擇,因為它們看起來可以緩解我們一部分的焦慮,但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

推薦閱讀:珍惜每一次的選擇

問問自己:如果可以慎重選擇,那些是你可以承擔的失去?

十二、認知治療

「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於錯誤的思考模式。」

理論簡介

不論是貝克(Aaron T. Beck)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或者是艾里斯(Albert Ellis)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真正困擾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3536]。

例如,你的成長經驗可能告訴你,「只要成績不好,就是差的、沒有價值的」、「我必須得到所有的人喜歡」、「如果愛我的人離開我,那就是世界末日了。」,這些災難化、誇張化、或標籤化的句子,已經住在你的心裡很長一陣子<9>,當你遇到類似的刺激或情境的時候(例如工作或課業表現不好、深愛的人丟下自己等等),就會想起他們,好讓你在事實的傷害之外,再補自己一刀

認知治療的目的,就是和你一起去挑戰、駁斥這些想法:我真的是很糟糕的人嗎?世界上真的沒有真愛存在嗎?只要我不被人喜歡,就真的代表我沒有價值嗎?但這些「挑戰與駁斥」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過程,更多的時候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要連根拔除往往比想像中還來得辛苦。

影片推薦 12《派特的幸福劇本》:推薦給不相信愛情,其實又渴望被愛的你!

「有時候,需要一顆固執的心,才能敲開另外一顆」(Sometimes it takes one stubborn heart to crack another)──Tiffany

我自己的感覺是,我們是一個講究「感情」的民族,要直接跳到「講理」,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在給建議之前,兩人的「連結」仍然是重要的。

其實,一段治療性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就像《派特的幸福劇本》裡面的派特·索利塔諾(Pat Solitano,由 Bradly Cooper 飾演)與蒂凡妮(Tiffany)的關係,一個是曾經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患男子,還沒有走出失婚的陰影,另外一個是個性古怪的年輕寡婦,兩個人因為「都服用過抗精神藥物」而搭上線,蒂凡妮利用「陪我練習跳舞,我就幫你挽回前妻的心」找機會和派特相處,卻也因為這樣使派特和他父親的關係越來越差。

推薦閱讀:奧斯卡金獎電影 Dear Pat & Tiffany〈派特的幸福劇本〉

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是蒂凡妮挑戰派特父親的非理性信念(至於內容是什麼我賣個關子,留給大家自己去看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大快人心,而蒂凡妮與派特之間的關係,讓兩個人的病情有要好轉的跡象。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執拗的想法,就連艾里斯都為了治療自己的社交恐懼症,強迫自己到公園搭訕一百個女生,有沒有很瘋狂?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都有一些限制,我們才能相遇、相知、相惜、並且為彼此的生命,做一點事情。

十三、後現代治療

「所有的黑暗,都伴隨著療癒的力量,所有你『以為』的問題,同時也攜帶著解決問題的勇氣。」

理論簡介

如果你很努力地從第一個學派看到這裡(給你拍拍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派都懷抱著一種問題取向信念:人是有問題的、會遭遇到困窘的、會感覺到焦慮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挖掘那些悲傷的劇本、困住你的童年經驗,才能痊癒,從這些困窘當中解套。

可是後現代取向的治療師認為,和電器是不一樣的。

如果電風扇壞了你還可以才開來看看裡面發生什麼問題,少了或燒掉了什麼零件,修好之後又是「一條好電風扇」,這就是我們習慣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模式:找出原因,就可以修好它!

可是當你回去探索人的困境的時候,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我們所有困擾都是錯綜複雜的,你在感情上面的退縮,很可能跟兒時經驗有關,你在工作上面的沒自信,很可能跟家庭環境有關,而你之所以會對未來失去希望,或許是因為前任情人留給你的傷害太大,然後這些問題全部都會糾葛在一起,就像是被貓咪玩過的棉線,剪不斷,理還亂(喵星人:關朕屁事!)。

可是我們都忘記了,困擾你的事情「並不會」持續一直的發生,有些時候它沒有影響你那麼多、也有一些時候你的確想過一些「還算有效」的方法來面對它(例如離開現場、跑步運動、找朋友聊聊、甚至睡覺也算),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與其回去花大把時間從糾結的症狀當中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不如去想想「什麼時候問題比較不嚴重?」、「有沒有哪一次我曾經戰勝這個問題?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我又做了什麼?」,這就是「解決─建構」(Solution─Building)的新思考模式,不問原因,直接找方法[37]!

所以敘事治療透過說故事[38-40]、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透過各種問句[3741-43],嘗試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找到例外(比方說:如果你心中有一把尺,狀況比較不糟糕的時候大約是幾分?想像你一覺醒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事?),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看見你原本就有的、可以因應這個世界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只是要「轉換」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和看法,重新用不同的角度去敘說自己的故事。例如不少人參加了女人迷的失戀星球或是NA經營的失戀三百天痊癒日記,這些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書寫自我療癒,漸漸可以靠近那些自己不願意碰觸的傷心。

影片推薦 13《偶然與巧合》:推薦給喜歡藝術片、喜歡把同一件事情用不同角度想很多遍、小劇場很多的你!

「越大的不幸,越值得去經歷。」(the greater unfortunate the more worthwhile to experience .)──皮耶

這部法國片《偶然與巧合》,實也是在描述類似的過程。女主角在幾段感情之後幾乎迷失了自己,甚至在一次意外當中失去了她的愛人和兒子,於是她透過拍攝錄影帶的方式幫兒子完成他的生日願望,也踏上了一條找回自己的旅程。過程曲折離奇,好不容易拍好的帶子還弄不見,導演運用非常多的夾敘、倒敘、插敘這方式,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見和詮釋這個故事,女主角也從這個過程裡面,逐漸去放下、接受摯愛已經離開的事實。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個經驗是,當對方跟你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的時候,你不知不覺地也會透漏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且在這種以故事引故事、以真引真的過程當中,即使只是簡單地專心聆聽,也可以達到療癒的效果<10 >。

這就是說故事的療癒力量[38]!

十四、東方及宗教心理治療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宮二

理論簡介

「其實我們就算讀了這麼多的心理學,和年紀八、九十歲的奶奶知道的相比,還是差不了多少。」我記得要從台大心理所畢業的前幾天,一位學姐側著頭這樣跟我說,夏天的風拂過她的空氣瀏海,靜靜地停在我們之間。那時候自視甚高的我總是覺得,怎麼可能差不多,我們一定了解更多人的心理歷程啊!

但到彰化唸書的這些日子才逐漸發現,其實很多療癒的方法根本不心理也不科學,都像「好折凳」一樣藏於民家之中。舉凡陰陽五行、太極兩儀、順天道而生、中庸易經[4445]、果報輪迴等等,都是我們的古老智慧。例如,小時候每次要考試之前,不是都會把准考證拿去放在文昌帝君前面的桌子上嗎?如果去到一些不乾淨的地方「卡到陰」,臨床上面我們可能會說是「瘋狂」(Mania)症狀,可是有一些父母也會去廟裡面請師父「祭改」一下不是嗎?

即使撇開這些看似不科學的民宿療法,當我們在職場上面遇到人在你背後捅刀的時候,除了會戴尾戒之外,你可能還會默默地說:「沒關係,人在做天在看,總會有報應的!」;當我們遇到婚姻上面的困難,也會安慰自己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合」、「可能是自己上輩子欠他的」等等。這些來世、因果的概念,又何嘗不是一種認知上面的轉念?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這最後一次的課堂當中,大家都分享自己過去由於一些宗教儀式或者是老祖宗的價值觀,讓自己的情緒或狀態比較好轉的經驗。一個同學說他考前用念阿彌陀佛來放鬆,常常唸到後來變成阿密特(阿妹我在這!),另一個同學說她媽媽在觀落陰之後,發現婆婆的前世,竟然是自己的媳婦,因為這樣的「理解」,一秒化解了糾纏 10 多年的婆媳問題。

我聽了心裡 OS:這問題如果拿到精神分析來解,到婆婆死前可能還不一定解得開啊!

甚至在婚喪儀式上面的禁忌習俗,拜堂、奉茶、大小定聘[46]、誦經、擲筊、合掌、禱告、摺紙蓮花、燒金紙等等[4748],其實這些存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種種儀式,說穿了效果都是一樣的:換得我們的內心的安寧,找回心裡的平靜——老祖宗們不是跟心理治療在做類似的事嗎?

影片推薦 14一代宗師》:意境深遠,畫面磅礡,居家旅行,與長輩過年之必備良片!

談到本土的治療與處世觀,《一代宗師》大概是這十四部影片當中,唯一一部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任何一句廢話的電影,由此可見老祖宗的智慧真是盡在不言中啊(感恩祖宗!讚嘆祖宗!),所以我也不廢話了(明明就是沒力氣打了),直接節錄8句經典台詞給大家(想看更多經典台詞與影評,請參閱一代宗師經典對白):

  • 我在最好的時候碰見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時間了。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裡。
  • 我七歲學拳,四十之前,未見過高山,到第一次碰到,發現原來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 葉先生,今日我把名聲送給你,往後的路,你是一步一擂臺。希望你像我一樣,拼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 武學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現在的我,只能進,不能停。
  • 你知道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 其實人生如戲。這幾年,宮先生文戲武唱,可是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個轉身。

十五、結語

橫跨 11 個學派、14 部影片,整個學期下來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疾病與症狀都是有功能的。你之所以會一直遇到爛人、自討苦吃、壞習慣改不掉、甚至是持續憂鬱,都是因為你從這些「看似讓你痛苦」的事情當中,獲得某些好處。下面這張好棒棒統整表比較各學派對於「自討苦吃」的看法(或許你又會倒吸好幾口氣,所以我們得知看這篇文章可能要自備氧氣筒)。

學派

為什麼我們總是抗拒改變,自討苦吃?

精神分析、客體關係

溝通分析[49, 50]

疾病的功能性與強迫性重複。你之所以會重複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是因為在潛意識裡面,它帶給你某種快感。可能為了懷念你和照顧者的關係,或是重現你早期依戀關係中的某些經驗。你透過重演過去的悲傷劇本、收集痛苦的點數,去滿足你內心的慾望,換取一個「你看吧!果然是這樣!」的結局。

榮格心理分析

陰影。那些讓你痛苦抗拒又逃不掉的事情,就是你的陰影。每個陰影都有它的功能,也因為這樣,不論你多抗拒,它都會繼續跟隨著你。

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治療、現實治療

虛構的目的論。你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你「選擇」痛苦。選擇之所以帶來焦慮,是因為每個選擇都有其後果,那些看似讓你痛苦的選擇,其實也某種程度上帶給你滿足,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透過表現憂鬱痛苦,來換取其他人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完形治療

未竟之事。那些你一直重複的痛苦行為,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去體驗與經歷它,你一直逃跑(碇真嗣:不能逃!不能逃!),但它的能量從未消退,所以每當你遇到類似的情境,還是會「陷下去」,直到你真的睜開眼,出乃面對!

認知治療

固著的基模(Schema)。那些重複讓你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有關它的思考。相信這些信念讓你覺得痛苦但是同時又「安心」。你可以念一下這些句子:「反正我就是會被遺忘的」、「我本來就不重要」、「算了啦,反正我這麼糟糕」、「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愛……」。怎麼樣,念完是不是有某種「悲觀的爽感」你之所以抗拒改變你的信念,是因為改變是未知的,但痛苦是習慣的。

家族系統理論

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或是家族規則(Family Rule)。如果你重複做一些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回去看看你的爸媽或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你不過是在重演他們的模式而已(不相信嗎?《你在那好嗎?》這部18分鐘讓人淚奔的影片道盡了一切)。

後現代取向

例外。前面許多學派都在唱衰你,搞得好像每個人的人生大戲都有一個充滿傷痛的故事一樣。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根本沒有什麼「永遠都在自討苦吃」的人!一定有某些時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然你是怎麼「活」到今天的?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背後同時也蘊含著痊癒的韌性與力量。

「電影,是窮人的心理治療。」一個心理師說,裡面大量的隱喻與投射,讓人默默地去看見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部份,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觸碰某些感動、靠近某些柔軟、甚至,讓你想起一些人、一段關係、一片被你遺忘的回憶。事實上,已經有大量的電影治療在醫院與學校被實踐[51],電影提供不同的視聽刺激與角色取替,如果從敘事「以故事引故事的觀點」,有時候藉由角色的故事,可能也可以勾起自己的故事。

你呢?有沒有哪部電影一直住在你心裡?它療癒了你心中哪一塊原本要崩壞的地方?或者,你曾經在哪部片裡,遇見你自己?

十六、所有片單統整評析

理論派別

代表學者

推薦影片

精采度

治療相關度

歡樂度

總評

1.1古典精神分析

Sigmund Freud

瑪麗公主

♥♥♥♡♡

♥♥♥♥♥

♡♡♡♡♡

8

1.2自我心理學

人際精神分析

當代克萊恩學派

Anna Freud

 

鋼琴教師

La Painiste

♥♥♥♥♥

♥♥♡♡♡

♡♡♡♡♡

7

1.3英國客體關係學派

身分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

Melanie kleinian

Heinz Kohut

W. R. D. Fairbairn

雙面誘惑

Die Unsichtbare

♥♥♥♥♥

♥♥♥♡♡

♡♡♡♡♡

6

1.4新精神分析理論與技巧

Otto Kernberg

Roy Schafer

Jacques Lacan

女生向前走

♥♥♥♥♥

♥♥♥♥♥

♡♡♡♡♡

10

2榮格心理分析治療

Carl Young

黑魔女:沉睡魔咒

♥♥♥♥♡

♥♥♡♡♡

♥♥♥♥♥

11

3.阿德勒心理治療

Alfred Adler 

心中的小星星

[Youtube全片]

♥♥♡♡♡

♥♥♥♡♡

♥♥♥♥♡

9

4.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Viktor E. Frankl

一路玩到掛

♥♥♥♥♥

♥♡♡♡♡

♥♥♥♡♡

9

5.個人中心治療

 Carl Rogers

從心開始

♥♥♥♥♡

♥♥♥♥♡

♥♥♡♡♡

10

6.完形心理治療

Fritz Perls

送行者

♥♥♥♥♡

♥♥♡♡♡

♥♥♥♡♡

9

7.家族治療學派

Nanthan Ackerman

Carl Whitaker / Virginia Satir

Murry Bowen

Jay Haley / Cloe Madanes

八月心風暴

♥♥♥♥♥

♡♡♡♡♡

♥♡♡♡♡

6

8.現實治療學派

William Glasser

命運好好玩

♥♥♥♥♡

♥♡♡♡♡

♥♥♥♥♥

10

9.理情行為治療

認知治療學派

Albert Ellis

Aaron T. Beck

派特的幸福劇本

♥♥♡♡♡

♥♥♥♡♡

♥♡♡♡♡

6

10.後現代心理治療

焦點解決

敘事治療

Steve de Shazer

Insoo Kim Berg

Michael white

《偶然與巧合》

♡♡♡♡♡

♥♥♥♥♡

♡♡♡♡♡

4

11.東方及宗教心理治療

儒、釋、道

民間信仰

一代宗師

同場加映:《百日告別

 

♥♥♥♥♡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