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父母與教育體制,你們準備好放手了嗎?我們習慣用效用主義去評估孩子學習的一切,念書、考試、完成作業,所有有利升學的動作,似乎都是為了讓孩子安全上壘。如果我們哀嘆夢想廉價,也許,我們該讓下個世代擁有不被薪資評價人生的機會。

台北市政府近日宣布廢除國小寒暑假作業的規定,柯文哲認為這個政策可以鼓勵孩子自主,也引來兩極反應。一方面,這個決定迅速在社群網站上獲得非常正面的評價,甚至被譽為「德政」;另一方面,就在台北市宣布廢除寒暑假作業之後,事隔三天,則有一名國小校長認為這個決定是「鼓勵孩子怠惰」,甚至直指「柯P割錯盲腸了」,聯合報的社論甚至直言「柯文哲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倒掉了」。

學校義務教育的目標,是要建立學生基本的生活知識。但說真的,如果小朋友學習的這些加減乘除、聽說讀寫,都是未來人生必須要學會的「基本生存技能」,現在沒學會,未來也會有大量反覆演練的機會,真的需要學、真的想學,一定學得會。

在理解寒暑假作業是否合理之前,我們應該先理解寒暑假的本質。我們認同學生應該要有一年兩次長假,而不是把學生當做一年無休的公務員或者上班族,顯然是因為「學生」具有某種獨特性。如果我們不認為學生應該有一段長達三個月的休假,大可設定成一年三個學期、一學期四個月,或者一年兩個學期、一學期六個月。學生的獨特性,就在於學生的可能性太大了,學校的制式課程根本不足以讓學生發展出各自的無限可能。

柯文哲不希望孩子「被想像所限制」,描述地更精準一點,其實是希望「學生不要被老師的想像所侷限」。而目前寒暑假作業的樣子是什麼呢?即使不像過去那樣,是一整疊毫無意義的紙本作業(能夠細膩精緻完成的小朋友,一定具有公務員的特質),但不管是做燈籠、學做菜、學樂器、讀課外讀物,那都是「老師對學生的想像」,而不是 「學生對自身的想像」。我並不是說身處第一線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不夠好,而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替別人想像人生藍圖──即便是家長之於子女、教師之於學生。

推薦閱讀: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允許,而是信任的 yes

每個人對教育本質都有不同想像。對於某些人而言,教育是為了培育學生的自主性;對於許多某些人而言,教育可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社會化;對於某些人而言,教育可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符合某些職業的期待。對我而言,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每一個人能夠透過對世界的理解,找到自己的樣貌。我認為坐在教室裡面上課確實可以增加對世界的理解,但對於小學生而言,去遊樂園玩無法增加對世界的理解嗎?逛夜市無法嗎?打電動無法嗎?甚至是,慵懶在家聽著蟬聲度過下午,不也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嗎?

在台灣,我們太習慣用一種效用主義的方式去計算、衡量、評估一個人的價值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還會把人訂出價格。在教育市場上,我們看見的是太多人用升學主義的角度去判斷學生的價值,念書、考試、完成作業,舉凡這些對於「升學」可能有幫助的事情都是「好的」,其他顯然沒有幫助的事情都是「壞的」。我們慣用薪資訂價每個人的夢想,用穩定性平準每個人的未來,所以我們太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某條人生道路是正確的。

最好笑的是,居然有一群大人用:「小孩子就是沒有自主能力,所以需要給寒暑假作業」當作理由來支持更多的控制。就因為是小孩子,所以機會成本最低,如果這時候還不給自由自主的機會,那到底應該要等到幾歲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接受別人跟我們作出不一樣的人生選擇,即使這個「人」還是孩子。我相信小學生一定會「浪費」一些時間,但這是因為小學生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本來就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去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想要怎樣的人生。所有看似繞路的浪費,其實都有意義。

延伸閱讀: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當台灣人不斷在問:「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在畢業之後還無法自主思考呢?」答案不正是:「因為我們連讓小學生暑假該做什麼都要管」嗎?不論寒暑假作業變成怎樣,其本質不過是「政府與學校想佔去學生的時間」罷了。不管寒暑假作業設計得再怎麼創新,也都是學校與老師自以為學生最需要作的事情,但是這跟學生認為自己最需要作的事情,完全是兩碼子事。無可救藥的控制狂,最後只會造就一群媽寶。

孩子們該學習獨立,那麼學校與父母,準備好學習放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