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時,你會戰鬥,或者是逃跑?劉軒分享十歲上台表演鋼琴的經驗,壓力像是雙面刃,它可能擊垮你、也可能幫助你成長。適當的壓力對人有益,如果你能夠面對壓力、並且迎向挑戰,壓力將會從劣勢成為優勢!

在臺上忘譜的時候

十歲的我,正穿著硬邦邦又不怎麼合身的西裝,滿身大汗的站在後臺發抖。

不遠的舞臺中間,一團亮到發白的聚光燈下,一個女孩坐在鋼琴前面,表演一首古典曲目。音符叮叮咚咚的在坐滿了觀眾的演奏廳中敲響,每個聲音都那麼的清脆,那麼的赤裸。

老師走過來,但後臺的昏暗讓我看不清楚他的表情。

我抖得更厲害了。

其實,就在幾分鐘前,是我坐在那團聚光燈下,盯著一顆顆黑白象牙琴鍵,彈奏著一首莫扎特的奏鳴曲。

那首幾乎每個學琴的孩子都練習過的曲子,節奏輕快,旋律跳躍,但小小的我還顧不了什麼音樂性,純粹只想把曲子彈完,不要出錯就好。而且這次的演奏是不能看譜的,平常有沒有用功練習,在臺上一聽就知道。

我只感覺自己的手指靠著肌肉的記憶在琴鍵上移動著。臺下一片漆黑,但卻可以感受到觀眾的目光。我心裡有一種不安,後悔自己又等到最後兩週才認真練習,每次都這樣臨時抱佛腳,連奶奶都替我感到緊張了。

突然,有如賽車一轉彎,突然發現前面沒路,我連續彈錯了好幾個音。

Oh My God!我的腦袋一片空白。

接下來該怎麼彈?我竟然忘了!

曲子的旋律還在腦海裡,我將記憶快速倒帶,找到那個出錯的轉彎處。那瞬間,一切都變得安靜。琴鍵很亮,我的臉很熱,腦袋很漲。

突然,我彷彿看到了琴譜。畫面清晰到連老師用紅筆圈出來的音符,還有旁邊寫著 SLOW DOWN 的筆記都看得見。鏡頭放大到那個小節的尾端,一個休止符,還有後面的幾個半音。

手指趕緊就位,按下琴鍵,新的一句響起,聽起來是對的。我鬆了一口氣,繼續飛快的按照程式把曲子給彈完。

在掌聲中,我匆忙的鞠了個躬,快步走到陰涼的後臺,渾身不斷的發抖。我看到老師的臉了,他竟然在微笑。

「劉軒,剛才彈得不錯!」他說:「雖然第二段的後面出了一點問題,但你很快就救回來了。」
「我忘譜了。」我說。
「但是你沒有慌亂,這樣很好。」

老師說:「有時候忘了譜,愈去想反而愈想不起來。所以你直接跳過那段,從新的一句開始,沒有讓曲子中斷,這是正確的決定。以後你如果忘譜忘得一乾二淨,寧可深呼吸,從頭開始彈也可以,最重要就是不要慌張。」

推薦閱讀:雪柔·桑德伯格給社會新鮮人的一封信:別讓任何人限制你

「老師,我停了很久嗎?」
「大概兩、三秒吧,對曲子不熟的人應該不會發現。其他的部分都彈得很好!」老師說。

聽老師這麼一說,我馬上就不發抖了。

我如釋重負,覺得好亢奮,也覺得好累。而且真的只有停頓兩、三秒嗎?為什麼感覺好像兩、三分鐘!

戰鬥,或者逃跑

假如你有磁振造影那樣的透視眼,看著十歲的我坐在臺上,在忘譜的那刻,我的五臟六腑應該像是在放煙火。

你會看到我藏在大腦深處的「杏仁體」(amygdala)發作,通知旁邊的下丘腦,兩個都像是個驚嘆號一樣的亮起來。你會看到我腰部的腎上腺大量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e) 和一種叫做「皮質醇」(cortisol) 的荷爾蒙。

你會看到我的心臟加速跳動,血管也隨著血壓升高而擴張,讓更多血液通過。我肺葉的小支氣管會像花一樣綻開,快速吸收更多的氧氣。我的肝臟也會轉換模式,像跳樓大拍賣一樣釋放出大量的糖分,供應給大肌肉。

然後,我會感到全身發熱,毛細孔也紛紛張開,分泌出一層亮晶晶的汗液。

如果你能跳進我的腦袋,體會我當下的感受,你會發覺四周變得很亮,因為我的瞳孔放大,但同時,我所注意的範圍會變得很小。為了搶救忘譜的危機,我的大腦在此刻會啟動加速模式,專注力則像是雷射光點一樣,思緒毫無雜念,連時間都感覺慢了下來⋯⋯

這就是典型的「打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自古以來,這個本能讓我們的祖先能躲過洪水和大火、獵捕遠比我們強大的野獸、跳出壕溝與敵人對視、在沙場斬出一條血路。凡面臨生死關頭,身體就會透過這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增加我們的戰鬥力。

而當你逃到安全處、或征服獵物、或戰勝敵人時,血液中的皮質醇會快速代謝,而副交感神經系統會開始踩煞車,讓你恢復冷靜。同時,血液中的腦內啡(endorphin) ,加上大腦這時犒賞自己所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則會讓你亢奮、充滿活力、還有一種「任務達成」的快感。你會情不自禁舉起雙手,像洛基一樣,對著天空高喊:「 YES!」

好啦,也許你不會那麼激動,但心裡面的感受,還是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爽!」

當十歲的我還站在後臺,亢奮得不斷發抖時,聽到老師說:「彈得很好!」就立刻增加了我腦袋裡的多巴胺,讓我原本緊張的情緒轉化為險勝的快感。

就算到了現在,無論演講、演奏鋼琴、當派對 DJ,我還是會有當年那樣的反應。上臺前,我依然緊張到反胃;但是當演出結束,聽到掌聲時,我還是會感受到身體疲憊但精神亢奮的那種爽快。如果有一陣子沒有演出,我甚至還會暗自渴望它(難怪,有人說離開掌聲的明星最落魄)。

這種戰勝壓力的「爽」不但會令人開心,還能提升免疫系統效能,增加血液中的睪酮素,讓人更有自信、更願意接受挑戰,更充滿了法國人所謂的「joie de vivre」—活著的快樂。

延伸閱讀:覺醒人生第一步!把注意力放在最有價值的事上

所以,即使現在我們不會整天被猛獸追殺,但還是會主動給自己設計一些虛擬的緊要關頭,像是去球場找人鬥牛、參加路跑比賽、坐雲霄飛車、看恐怖片等等,而心理學家也大致認同:適當的壓力對人有益,只要這個壓力是短暫而能夠被化解的。

適當壓力的前提

不過,問題的重點就在於上述這句話的後半段:「短暫而能夠被化解的」。

偏偏,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壓力的來源既不短暫,也很難被化解。

例如:你痛恨英文,英文也不喜歡你。大考還在半年之外,但你現在已經開始擔心。要是英文沒考好,可能會影響你的升學機會,而升學不順利,根據身邊長輩們的恐嚇,你就毀了自己的前途。先不管什麼是「前途」,光是這麼想,就足以讓英文變成追殺你的猛獸。

或是:經濟不景氣,業界又傳出大批裁員的消息。你剛咬牙付了頭期款,把積蓄都放在人生第一個小窩。每個月的薪水在繳了房貸和生活費後,一毛也不剩。少賺一天錢,就得少吃一天飯。房貸如果繳不出來,夢想窩也沒了,於是開會時只要主管多看你一眼,你就覺得子彈在飛。

還有:新聞上又傳出神經病當街砍人。雖然你知道這事發生在你身邊的機率不高,但只要打開電視機就會看到,打開收音機就會聽到,打開手機,網路上都在討論。你突然覺得這個神經病似乎無所不在,好像比伊波拉病毒還嚴重。你有種莫名的恐慌,出門在外就會把自己繃得好緊,草木皆兵。

這種長期又無形的壓力,每天糾纏你,讓你無法解脫。既然不是緊急狀況,也沒必要出動腎上腺素和腦內啡等「特攻部隊」對抗,不過大腦還是會把這些當成威脅,釋放出大量的「二軍」皮質醇,讓身體一直處於備戰狀態。

推薦你看:LINE 前任 CEO 森川亮:別期待人生有「康莊大道」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 APA 調查,每兩個美國人,就有一位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壓力,而每四個美國人,就有一位覺得自己承受了「高度壓力」。

我認為,這個數據在臺灣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皮質醇累積在身體時,會讓新陳代謝失衡,就好比車子引擎開著 TURBO 一直空轉,很容易就燒壞。這會大幅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

• 血糖過高和第Ⅱ型糖尿病

• 高血壓和心血管硬化

• 肥胖(尤其是腰圍)

• 睡眠品質不良

  • 焦慮症和憂鬱症

而且學者發現,長期的皮質醇堆積不但耗損身體機能,甚至還會改造大腦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