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對女性懷有「小鳥胃」的想像或「期待」?擅長以生活現況思索性別問題的作者 Avross Hsiao 這回要帶我們看飲食文化中的男女刻板印象,從食量到熱量,都可能有潛藏的性別問題,跟我們一起思索看看!

「食色,性也。」食慾是天性,是人的本性,人為生存而獵食,因飢餓而進食,但在現代人幾乎完全以金錢交易換取食物的文明下,食物的取得相較於從前顯得易如反掌,食物當今已不純然只為果腹,反而形成蘊含文化習俗的飲食習慣。飲食文化成了生活風格和個人特質的展現,飲食的選擇不僅反映生理所需與所好,更凸顯心理、階級、民族,甚至是哲學思想等特質。(推薦閱讀:從芬蘭的身體自由看台灣:我們「無心」的體重歧視

飲食裡蘊含性別文化

飲食裡的男女

有趣的是,在多樣飲食學問中,性別角色亦同樣舉足輕重。受美國大眾文化影響甚深的台灣,追隨西方潮流的腳步,「吃」和性別的形象牽連甚深,想像一對男女在餐廳點餐時的畫面:男人點牛排,女人點沙拉;男人點生蠔,女人點蛋糕;男人點可樂,女人點熱茶,是不是頗為貼切?如果男人僅單點一盤沙拉,女人卻點了盤五分熟的20盎司牛排,衝突感是不是油然而生?在飲食的選擇中,我們對性別或多或少有些期待和偏見。

推薦閱讀:別再把胖女孩和瘦女孩放在天秤上:停止用體重定義一個人

男人過食,女人少食

男人被期待有牛腸馬肚的食量,豪放的大吃特吃意謂雄壯的體能、胸有成竹的勝利和生活壓力的解放。大口吃肉,大口喝啤酒,充滿著男人味。女人則被期待有優雅的小食習慣,精打細算熱量可以展現高竿的自我約束能力,甚至連不吃肉的行為,都可展現對動物受難的同理心和無私的大愛形象。餐後再來份精緻甜點和一杯水果調酒,女人韻味展露無遺。

推薦閱讀:當我們無法打造差異共存的社會,「胖女孩也很美」便成為矯情

食量、熱量與性別歧視

飲食文化多少有其歷史背景,早期男人需從事粗重的勞動工作,所需的能量和熱量自然與之成正比,飲食口味也偏重,但在現代社會,工作的性別鴻溝已不如以往,但男女對飲食的偏好和選擇卻仍留有歷史的痕跡。

食量大的女人會被冠上不健康、欠缺自我管理能力,甚至是懶散的標籤,食量大的男人卻被視為強健、可靠和勇猛的形象。相對地,輕食、少食,甚至是素食的男人,則被視為缺乏陽剛特質,或是對傳統父權體制的挑戰和破壞。事實上,女人的少食與輕食風格和體重控制有很大的關聯,少食和輕食的女人通常身材也較為窈窕,被視為有較優越的社交能力、較高的教育程度,且不食肉更進一步地傳達母性不殺生的高貴形象,整體而言社會對少食、輕食的女人有較正面的社會觀感,故也繼而產生對女人的肥胖歧視。

雖說肥胖歧視不分性別,即便是因暴飲暴食而導致體重過重的男人,也難有陽剛而健美的形象,但社會對女人的肥胖標準確明顯地比男人嚴格許多。

推薦閱讀:「尺寸」一點也不重要

能控制食量的女人被視為較有女性魅力

研究指出,相較於在只有同性的場合用餐時,若有男性一同用餐,女性會偏向選擇熱量較低的食物。相反地,相較於在只有同性的場合用餐時,若有女性在場,男性也較會選擇熱量偏高的食物。簡而言之,男性藉由食用熱量高的食物來展現陽剛的雄性特質,女性則藉由選擇熱量低的食物來傳達陰柔的雌性氣質。

愛自己所生,就會愛自己所食

追究根本,當代西方流行文化所塑造的性別化飲食,多建立於對男女體型和體態的要求。一個固定運動,定期鍛鍊肌肉的女人,其食量想必會比刻意少食的女人來得大,但健美的女人不會受到歧視,是因為他的身形仍舊合乎社會對女體的嚴格標準,健美的女人顯現的依舊是高竿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對熱量、養生的重視。而一位飲食不知節制,體重超重的男人也會因不符社會對男體的肌肉比例標準,被視為缺乏強健和勇猛的體態而受到肥胖歧視。

現代審美觀已幾近推翻食物用來作為生存的基本用途,影響了現代男女對於身體和健康的看法,繼而操控食物的選擇和攝取。不論是男人的過食,或是女人的少食,都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好處。如果我們能成功擺脫對自己體態的無理要求,男人不求太多的肌肉,女人不恨多餘的肥肉,依著生理需求吃的健康,吃的快樂,克服莫名的罪惡感,那倒的會是千萬產值的美體產業,活的會是我們的美食人生。

推薦閱讀:我動故我在:女人運動不只為瘦身,而是找回自由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