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對感情的憧憬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容易朝誘惑的方向走去。性侵不論是不是被迫,與未成年發生關係,就構成了性侵。看電影《信任》裡的女孩、女孩的父母,如何走過心理傷痛,彼此治療。

14歲的安妮( Annie )在網路聊天室上認識了一個名叫查理( Charlie )的男生。查理自稱是個大安妮幾屆的高中生,個性溫柔、風趣以外,也為安妮提供很多學校生活上的建議。安妮很快與他成為好朋友,兩人的交流管道從網路聊天室進展到簡訊和電話,通話時間越來越長,話題也越來越深入。

當查理要求安妮傳給他自己的照片時,安妮沒有拒絕;他在電話中的甜言蜜語讓安妮相信他們是相愛的。然而此時查理卻帶來一個驚人的消息。查理告訴安妮他並不是高中生,而是已經大學二年級了;因為自己太想和安妮做朋友,又不想嚇到她,所以才決定說謊。安妮雖然吃驚,但對查理的喜愛讓她決定原諒這個欺騙。可是沒想到,同樣的事情又再次發生。在安妮好不容易適應查理是個大學生的事實後,查理說,他其實是一個研究所學生。查理說年齡不重要,重點是他們合得來;查理告訴安妮自己真的很喜歡她,希望她們可以繼續當朋友。有點矛盾的安妮再次接受了查理的解釋,但卻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查理的真實年齡。

當查理趁著安妮的父母出遠門,而提出和安妮見面的要求時,安妮答應了。等安妮在當地的百貨公司見到查理本人時,才發現查理竟是個三十多歲的成年男子!當下安妮十分震驚、傷心,查理如同以往地溫柔解釋:「我還是我啊,是那個你熟悉、信任的查理。我以為我們是靈魂伴侶( soulmate ),當你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為什麼要在意年齡呢?」查理帶安妮逛街、吃冰淇淋,安妮漸漸放下了戒心;最後,查理帶安妮來到了汽車旅館,在安妮的顫抖與眼淚中,和安妮發生了關係……(讓愛自由!有吸引力不等於「靈魂伴侶」

當安妮於周末結束回到學校時,在百貨公司裡撞見她與查理兩人的好友忍不住質問她和查理的關係。好友得知兩人當天曾發生性行為後,充滿驚訝、恐懼與擔憂,並通報了師長。而被請到辦公室的安妮則發現,迎接她的卻不只是輔導老師,還有聯邦調查員。原來,在美國的法令規定下,成年人透過網際網路而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的案子因為經常跨州發生,因此統一由聯邦調查局進行調查。於是,安妮的家庭瞬間陷入了一場風暴......

安妮的父母感到不可置信,除了震驚與錯愕,更相當內疚。警方要求安妮協助調查並接受諮商輔導,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安妮卻感到憤怒不解。她不斷的告訴警方和諮商師,她沒有被強暴,她和查理是真心相愛的,大人們不應該大驚小怪。調查的過程並不順利,查理與安妮斷了聯繫,安妮傷心欲絕;安妮的父親渴望報復,甚至上網假扮青少女,希望可以「引蛇出洞」。家庭的氣氛遭到巨大的變動,安妮覺得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更責怪父母讓查理不願再和自己聯絡;安妮的父親急著想要追求正義,卻忘記了安妮最需要的其實是他的支持和同理。(寫下你的痛:這不是你的痛,你不需要獨自承受

直到某一天,聯邦調查員告訴安妮,她並不是查理第一個「對象」,在她之前,已經有四個女孩有過相同的經歷。當安妮再次回憶事發當下的不安、恐懼和麻木,這才意識到,自己真的被性侵了,而她的人生是不是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信任》電影截圖

網路性侵害議題的特殊性

拍攝於 2010 年的電影《信任》( Trust )以溫柔又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刻劃了「網路性侵害」問題的嚴重性。導演施維默( David Schwimmer )長期關注性侵害議題,有感於以網路作為接觸媒介、進而引誘甚至脅迫未成年者發生性行為的案件越來越常見,他希望透過這樣一部電影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與重視。

這類主題的劇情片並不好處理,往往必須兼顧敘事的吸引力,又要避免消費受害者。在這一點上,《信任》展現了高度的嚴謹和尊重。電影一方面詳細交代了主角安妮和查理建立關係的過程,以協助觀眾了解,「與網友見面」並不總是一個完全不經思考、幼稚或衝動的決定,而在類似場景中,未成年人們的心態究竟為何。另一方面,電影選擇不用煽動與露骨的畫面來處理性侵的情節;導演施維默表示,在強調性侵議題的同時,他不希望讓當時也只有十四歲、扮演安妮的年輕女演員感到不自在,更不希望透過消費年輕的女體來增加話題性。

因此,《信任》並沒有英雄式的犯罪偵查過程,「網路」也沒有被塑造成萬惡的淵藪,「加害者」查理和「被害者」安妮更不是扁平的對立關係而已。相反地,電影細膩地描繪網路性侵害問題裡複雜的各種面向,包括雙方關係的建立、強暴迷思、家庭衝突、青少年對浪漫愛情的憧憬等等。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觀者能夠隨著情節的進展,深入了解網路性侵害問題的特殊性,以及遭遇這類狀況的青少年,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的協助是什麼。(性侵害跟你想的不一樣!十張圖卡理解與擁抱性侵害的現況

《信任》電影海報

浪漫愛的想像

許多研究已指出,網路性侵害所涉及的強暴與性侵可以分為兩種:少數的情況是加害人以網路作為工具引誘被害人見面,並在見面後以強迫手段進行性行為;第二種情況反而較為普遍,也就是許多透過網路和成人見面的青少年其實並未受到脅迫,但是由於青少年尚未符合法定的同意年齡,從兒少保護的角度來看,尚未擁有自主同意性行為的能力,因此和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成年人們仍是犯下了強制性交罪。

許多人以為,會願意和成人見面並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年們想必是受到了脅迫或是欺騙,但相關研究也提到,其實許多青少年都和安妮一樣,是出於自願和成人網友見面(安妮見面時以為查理25歲)。此外,更有很多青少年在見面之前,就已經知道網友是成年人,甚至知道對方的真實年齡。

如同電影中所看到的,和查理見面並不是安妮一時衝動的決定;相反的,安妮信任並且喜歡查理。很多透過網路與青少年建立關係的成人,經常營造出「浪漫愛」的情境,讓與他們互動的青少男/女們沉浸在被疼愛、被重視的喜悅心情之中。

以安妮為例,查理總是能夠洞悉安妮的心事,並且給予最中肯的建議,為安妮創造了「只有他了解我」的情懷。另一方面,安妮儘管對於和成年男子出遊感到有些不妥,但當查理大肆談論著「靈魂伴侶」和「愛情沒有年齡限制」等理論時,安妮便沉浸在愛情的喜悅裡,甚至為了自己能夠獲得成年男子的青睞而感到特別。

復原之路

和查理之間建立的信任關係,也為日後的調查和諮商工作帶來挑戰。安妮面對父母、警方和諮商師,一方面覺得父母不能理解她,總是自作主張的將她當成「笨蛋」;一方面對於自己必須「背叛」查理、協助警方感到痛苦矛盾。另一方面,她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諮商師的協助,在安妮看來,「每個年輕女生都有過性行為」,為什麼要大驚小怪?

這些錯綜複雜的情緒,在安妮身上造成了重擔,更讓她沒有餘力去檢視自己的狀況,去探究她對於發生的經歷,又是甚麼樣的感觸?而來自父母和他人的異樣眼光、追問、究責,更讓安妮恐懼,她的人生是不是從此就毀了?

寫給性侵後的傷口:「沒事了,你是值得被愛的」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安妮的父母身上。當安妮的父親為了自己沒有保護好女兒而感到內疚時,他一心一意只想著要復仇,卻忘了他的家人此時此刻最需要的,其實是他的支持與陪伴。對於深陷在仇恨裡的父親、內疚的母親,以及覺得自己被責怪的安妮,唯有真心傾聽與理解才能夠再次為彼此搭起橋樑,成為彼此的支持。如同電影中的諮商師所說,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跌倒時扶彼此一把。」

《信任》電影截圖

網路性侵害指的是成年人利用網路和未成年者建立關係,進而透過信任累積、誘導,或是欺騙、脅迫等方式,和未成年人見面並發生性關係。根據大多數國家的兒少相關法規,成年人若和未達法定年齡的兒少發生性行為,都會被視為犯罪。如同電影《信任》所描述的,網路性侵害有幾項特徵:

  1. 青少年經常是自願和成年人見面,「愛情」也經常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2. 即使未成年當事人未曾大聲呼救,也不代表沒有性侵害的問題。
  3. 和非網路性侵害一樣,受害者需要同理與支持,而復原之路可能相當漫長。

網路性犯罪是相當複雜的新興議題,結合了傳統性犯罪的特徵,與網路科技的進步。隨著網路性犯罪的普及,執法單位的負擔增加、社會大眾的擔憂提升,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們也紛紛針對此議題進行調查,主題包括了網路性犯罪的類型(如兒少色情圖文、性威脅和性侵害等)、動機、風險因子、加害人與被害人特徵、治療處遇和再犯率等。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增加對該議題的基本了解,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起步。

而《信任》雖然不是一部歡快的電影,卻是一部對網路性侵害議題刻畫入微的寫實之作。

本文獲《反性別暴力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想了解更多性別暴力相關新聞與資源嗎?請加入《愛擁抱,不擁暴》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