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ross Hsiao 以語言為不同性別觀點,帶我們看見許多語言文法指涉性別失衡,期盼性別更加平等的一天。

請問是先生還是小姐?

請問您是先生還是小姐?這在將來可能不再是二選一的問答了。繼社群網站臉書於2014年2月開放性別可填入的選項後,今年開學季,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亦有了新的創舉。基於尊重性別認同與自我定位的價值,學生在登記性別代名詞欄位時可自由填選喜好的性別代名詞,除了男生、女生外,還可填入跨性別,以及其他新興的性別代名詞,如 ze、hir、hirs 等。

哈佛文理學院註冊組人員表示,此政策已討論多年,為尊重學生的性別認同,並改善老師、行政人員與學生間的關係,故決定實施此項政策。美國聯邦政府雖要求學校仍應使學生登記性別為男生或女生,但性別代名詞欄位則是哈佛文理學院的內部自治政策。

延伸閱讀:臉書小革命:交友圖像的改變一小步,性別平權的一大步

我的性別代名詞,我自己決定,性別表示權,正慢慢崛起。

Der, die or das?這波開放性別代名詞登記的創舉讓我想起德國在去年帶起的語言性別中立運動,德國聯邦司法部以發布命令的方式,要求所有政府機關應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

由於德文的冠詞分為三性,陽性、陰性和中性,所以德文的世界分有三種類別。月亮是陽性,太陽是陰性,海洋是中性,沒有原因,也沒有邏輯,不僅讓外國人學習德文時深受其擾,就連母語為德文的德國人也時常搞不清頭緒。在文件中提及稱謂或職稱時,亦時常需同時列出陽性與陰性的名詞,或不免以男性本位之姿,直接以陽性作為代稱。為倡導性別中立,德國聯邦司法部要求各機關在使用詞彙時,應盡可能避開帶有陰陽性的名詞,而改採中性的描述,減少性別歧視的爭議。

去性別化的語言很難說能為性別歧視帶來撼動性的影響或革命,畢竟語言只是個工具,只是思想的傳播和媒介。

語言也是思想的投射。

大家聽聽且過,自認是無心之過。

有些人遇見單身女性就問:「有男朋友嗎?」她喜歡的是女生,當然沒有男朋友。有時嫌囉嗦時,隨口來一句:「不要婆婆媽媽的!」那公公爸爸呢?偶爾看見男生走路婀娜多姿,往往在背後補一句:「好娘。」請問你母親娘不娘?

延伸閱讀:翹小指有錯嗎?誰決定什麼叫做「真正的男人」

「何必如此大驚小怪?」,這是我在爭辯性別平等時最常被回擊的一句話。沒錯,只是無心之語,何必如此大驚小怪?但人的腦袋好於慣性,持續重複的動作會潛移默化地植入腦神經,語言不啻是形式,更是思想的投射。

歧視者與被歧視者間,往往最在意的正是言語的散播和行為的展露。歧視始於言行,語言與性別歧視的糾葛甚深,日常言語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歧視的武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每日面對無數的無心之語,有如槍林彈雨,一字一句,都可能在無數的陌生人身上留下傷痕。

若好奇別人的感情狀態,可以改問:「你單身嗎?」或是「你有交往對象嗎?」這可以減少許多尷尬。

若想要發言,請使用去性別化的中性字眼。

性別中的語言霸權,是個議題,而新興的性別表示權,正能提醒我們這一點。

前陣子與友人聊到拙著,該友人很熱心地幫我的書名想到了法文翻譯,將《請問貴性?》翻作《Quel est votre prónom?》中文的意思是「請問您的代名詞為何?」天才型的友人不僅玩了法文的文字遊戲,帶有雙重意義的「代名詞」正也切中性別認同的關鍵。

開放性別代名詞的選擇能加強自我的性別認同,也能提升他人對性別認同的尊重,稱呼合適的性別代名詞正是肯定他人的性別認同。開放性別代名詞雖還無法實質上地有效改善性別歧視,但至少是尊重與認同性少數的第一步。依據名從主人原則,自己的性別代名詞,自己決定,性別表示權,臉書和哈佛都積極且友善地持續倡導與實踐,那台灣呢?

推薦閱讀:每個身分證欄位的空白,每個該被尊重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