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缺乏熱情,那就去一趟巴爾幹半島吧!」那裏的一切是如此的平靜,卻又同時動盪不安。

撰文.攝影:張雍 Simon Chang
生於台北,2003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目前在斯洛維尼亞(Slovenia)繼續故事的收集。攝影作品在國內由國美館及高美館典藏,並於歐洲各地展出。《蒸發》、《波西米亞六年》及《雙數/MIDVA》三本文字攝影集的作者。


圖說:科索沃西部的佩奇(Peć)建於12世紀的總主教修道院(Patriarchate of Pe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的世界遺產。

「What doesn't hurt – is not life; what doesn't pass – is not happiness.」—Ivo Andrić, (1892-1975 前南斯拉夫作家,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若想要感受生活的細膩,人們建議年輕時應該搬去巴黎;想要體驗靈魂純樸的可能性?印度的旅行會讓你放慢腳步並用五官傾聽;如果對生命的韌性有任何懷疑或者對眼前的生活缺乏熱情?你應該去一趟巴爾幹半島,我保證你從此不再斤斤計較現實生活裡的小鼻子小眼睛,只會心存感激。


(圖片來源:來源

「小日子」與「小確幸」是國內熱門的話題,是近幾年許多人習慣呼吸的空氣,每每聊到關於「小日子」的意象,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咖啡館裡靠窗的位置,幸運草或是愛心形狀的創意奶泡,一本剛被翻開的雜誌,還有吉他輕快的樂聲以及浮光掠影顯得詩意的歌詞,頓時間眼前現實的喧擾緩緩沉澱,隔著咖啡館的窗戶,像是太空人漂浮在太空艙裡,關上引擎尋覓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並重新釐清距離。

推薦給你:台灣「小確幸」背後的大格局、真野心、硬底氣

五月一趟塞爾維亞、科索沃、波士尼亞的旅行讓我開了眼界,旅途中經常性地對照過往那些早已熟稔的價值與慣性。連續一個月,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瞪大著眼睛,窗外教堂的鐘聲,清真寺晚間禮拜(Salah)的廣播嗓音交織成格外奇特的韻律,企圖在旅館房間的天花板上找到合理的解釋來說服自己:品嚐一杯香醇的咖啡與逃過狙擊手一顆子彈的瞄準,是否是同樣幸福的事情?

拒絕槍枝暴力:我是馬拉拉:因爭取教育而被射殺的女孩

距離台北9076公里的巴爾幹半島上,在塞拉耶佛(Sarajevo)舊城區的土耳其市集裡 Damir 正與我聊到1992至1996年戰爭期間他那段波士尼亞「小日子」的記憶:「長達四年的時間,塞爾維亞裔所主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軍(JNA)包圍了整座城市,掌控城內水電供應與民生物資的補給。」

「山腰上塞軍的迫擊炮未曾間斷對市中心重點攻擊,狙擊手埋伏在各個制高點瞄準無辜的百姓,上街買麵包在當時是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的使命,戰火中被迫歇業的咖啡館被充當成發放國際救援物資的集散地。大部份的時間我們躲在地下室臨時改建的廚房裡,那裡比較安全。短暫停火的那幾天,媽媽趁著宵禁開始前快跑到院子裡,拔些甜菜與洋蔥,也摘幾朵野花插在空罐頭裡,讓外邊世界的顏色有機會進到這個昏暗的空間,當作是與外界保持固定的連結。」


(圖片來源:來源

「我喝著鄰居送來的熱牛奶,貪心地聆聽那尖叫聲頓時隱形,那沒有被迫擊炮轟炸的塞拉耶佛街道上異常寧靜,我開始理解大人們不時掛在嘴邊的幸運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景,在那個以野花香氣點綴的地下室裡,手裡一杯熱牛奶,大人在收音機旁沉默不發一語,等待下一個來自命運的指令⋯⋯」

我順著 Damir 的視線看過去,是穿越塞拉耶佛市中心當地居民口中的「狙擊手巷」(Sniper Alley)──是條比台北市民大道更寬敞的大街,當年彈孔在牆上鑿出的傷痕沾了灰塵但依舊清晰,手榴彈的衝擊像是打翻的牛奶,在老舊建物的立面留下像是燙傷的印記⋯⋯

延伸閱讀:包容東西文化的 德國 柏林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