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利用「出去走走」的片刻,能讓思路更清晰呢?因為走路具有規律性,在身體的擺動下,自然啟動了你的大腦。

重覆  Répétition

走路的動作沉悶、重複而單調,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但正也因此,走路從來不會無聊。先前提過,單調與無聊截然不同。無聊是缺乏計畫、沒有前景。一個人無所事事,在那裡空轉。空空等待,不是在等任何明確的事,而那空洞的等待過程只會帶來一陣茫然與虛無。無聊的身軀睡覺、起床、用雙臂揮動周遭空氣、一腿往前伸接著又換另一腿,忽而停下,又重新出發,再次奔忙。百般無聊的身軀拚死命地設法填滿每分每秒。

推薦閱讀:驅動生活的走路計劃!享受自處的優雅


( photo credit:PEXELS )

無聊就像人在對膠著不動的狀態進行空虛的反抗。我找不到事做,我不找事做。一個人無聊時會對自己絕望。任何事只要是自己主動開始做的,都會馬上感到厭倦。只有外來刺激才能打破這個狀態。但一旦如此,又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的欲望是多麼貧乏,那是一股排山倒海而來、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無聊就是這一秒鐘覺得不滿意,下一秒鐘再次覺得不滿意,無聊就是在每件事一開始就感到倒胃口:每次著手做什麼事,立刻感覺厭倦,只因為做這事的人是自己。

因此走路從不無聊。只是單調。走路時,我們朝某個地方而去,我們處在移動狀態,踏著均勻步伐前進。走路的動作具有極大的規律和韻律,因此不會引發無聊,因為無聊的來源是空轉(空虛的心靈在不動的身軀中原地打轉)。為此,從前的僧侶提出用散步治療「淡漠性憂鬱症」( acedia )— 一種陰狠啃噬靈魂的疾病—的想法。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整體上將走路 —帶著目的性往前走— 跟漫無目標的憂鬱漂泊加以區隔。


( photo credit:jay mantri )

 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曾經提到他的「散步道」。為了刺激思考,使思緒更加敏銳、創意更為豐富,心靈運作必須借助於身體的訓練:假如我讓我的思想坐著,它就會打瞌睡。走路時,我的心思不會孤獨,彷彿雙腿在撩撥著它。—蒙田《隨筆集》,〈三種交情〉第三卷 Essais, Des trois commerces(系統思考:五個層次與五種反應

 因此,當思緒受阻,繼續待在書桌前是划不來的事,應該起來走幾步路才對。為了讓自己靈動起來而走路,身體躍起,心靈受到衝激,思路隨之重新啟動。這裡的關鍵機制就是啟動:走路讓整個身體和心靈動了起來。

此外,由於走路帶有規律性,它會產生有韻律的擺盪,協助詩句成形:騷人墨客就此掌握節律的脈搏,進入音步的律動。我們可以舉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渥茲華斯的例子。有人問他妹妹他是在哪裡寫詩,她會隨意指一下庭院然後說:那裡就是他的工作室。的確,渥茲華斯的長篇抒情詩都是他邊走路邊創作出來的。他會喃喃自語地在庭院裡來回踱步,藉由身體的韻律找到詩句的節拍。

你會喜歡:重溫純真的快樂:放下執念,只是走路什麼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