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台灣初讀小學一年級的年紀,在遙遠的地方,那些年齡的女孩已經在學習如何從事性行為了。

5/21 號當日,國際新聞 The World Post 報導在非洲的莫桑比克與贊比亞有項傳統,當女孩成長至七~八歲,她們必須到一個集中營「學習性愛」。該集中營主旨為教導女孩如何在床上取悅男人、以準備日後結婚,因為這已是那些女孩們待嫁閨中的年紀了。你沒有聽錯,正是那個台灣小孩才正要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年紀。

國際援助機構世界宣明會的 Persilia Muianga 說:「在莫桑比克有些母親會強迫自己的女兒與男人睡在一起、他們相信這會使女孩的月經更快到來,擁有性行為能力。」

這個集中營相信女孩們走出去之後,便能開始準備訂婚、婚姻儀式、從事性行為。在莫桑比克、贊比亞等非洲地區,女孩們八歲結婚、十二歲生小孩是很正常的事。兒童保護專家 Muianga 對此說明:「這些女孩被迫從事性行為的年紀約在8~12歲,還沒成長為成熟身體,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危險,在分娩的過程中死亡率也增加。」你如何想像一個骨骼、性器官都尚未發育完全的身體,承受那樣入侵與生產的痛?不可承受的不只是身體的劇烈改變,更是幼小心靈必須負荷另一個生命、一個陌生家庭的重量。


13 歲的 Krishna 在 11 歲時出嫁,幾個月前生下她第一個兒子時,失血過多差點死去。圖片|達志圖庫

被迫長大的八歲母親

儘管這些地區「童婚」是不合法的,但仍無法改善這樣的現象。其中原因包括在貧瘠的農村人們會將女孩作為物品販賣,這些女孩生來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更身負「利益交換」的重任,嫁到另一個家庭,生孩子、盡妻道,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必須面對的人生。你或許也好奇如何定義童婚?根據國際法的兒童權利公約(CRC),各國政府已經承諾並且確認法律上保障 18 歲以上才具備成人行為能力。「童婚」,這些七歲八歲的小新娘,他們被剝奪的不只是童年、教育、生活的單純,更是生存的人權。

童婚發生率較高的地區是南亞(­46%)、撒哈拉以南非洲(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9%)。民間組織 Girls Not Brides 組織統計出全球有 30% 的新娘未滿 18 歲,每年有 1500 萬個女孩在身體尚未完熟便進入婚姻,在家庭關係中時常成為「被奴役」的角色,不具備獨立經濟能力、失去受教、基本安全的保障,在買賣的童婚交易中這些女孩淪為「附屬品」,無論在身體上還是情感上她們都尚未準備好成為妻子與母親,孩子新娘們最大的危險便是在分娩與懷孕的過程中死亡、感染愛滋病以及長期的家庭暴力。

推薦閱讀:「性暴力不是女性議題,而是人權議題」《陰道獨白》女權鬥士伊芙唯一一場在台演講節錄


5 歲的 Amlee 在幫她 15 歲的丈夫解開繩結。圖片|達志圖庫


14 歲的母親,一面照顧 2 歲的嬰兒,一面為剛出生的寶寶洗澡。

不被翻轉的貧窮,決定她們的人生

對那些地區的人來說,童婚是父母認為唯一能保護孩子的方式,2014 年國際兒童救助會訪問敘利亞的難民婦女,她說:「我的女兒 16 歲,她很喜歡學校,她是班上的資優生,我知道她夢想成為一名建築師。但在這裡男人毫無顧忌的傷害女性 ——老年婦女,單身女性,每個人。她說不想結婚,她想學習。可是我唯一能保護她的方式是讓她結婚,去到一個更好的家庭。」

把年紀輕輕的女兒推送到別人手中,是她唯一能保護女兒的方式,因為如此,不會有路人隨意侵犯一個結婚的孩子,並且她能在不漏雨的屋頂下生活。他們只能用杯水車薪的方式救濟當下生活的匱乏,卻造成貧窮的的負循環。在這樣的婚姻交易中,不但無法解決貧窮,更是助長貧窮,人們苦無根治貧窮的境遇,讓女人淪為交易的祭品,不受教育成為常態,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使這些女孩成為家庭裡的「功能」,失去人權與獨立經濟、更多是遭受暴力卻苦無管道脫身的案例。

家庭,不再是港灣,不再因相愛結連理,更像困住女孩一生的牢籠。她們從來還沒有決定自己「夢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生活,文化的一脈相乘與貧窮,早已替他們做主。

同場加映:「離開妓院,我們就沒有家了」孟加拉性工作者的真實人生

童婚的世界現象,還有許許多多的女孩受著苦,我們試著聽見她們的聲音:

我沒有經歷過幸福,12 歲時嫁給我 17 歲的丈夫,在分娩時我留了大量的血、差點死去。產子結束後我繼續在家裡勞動。即使一直遭受丈夫的暴力,我也不敢報警,因為即使脫離了他,我也沒有家可以回去。——馬拉威的 Chimwemwe

我很想念,深深地想念那走了長達一小時去上學的路。後來我在那條路上被三個男人綁架,他們給了我哥哥一筆錢,我從此走不回那條回家的路。如果 12 歲時我可以選擇,我不會結婚,我會努力成為一名教師,雖然在這裡高學歷的女孩是會被排擠的,那會使我無法嫁人。——越南一名童婚女孩


14 歲的 Zahra Ahmed Bawe,抱著她 2 歲大的兒子。圖片|達志圖庫

伸出手,擦拭第三世界的眼淚

這些悲傷無奈,不是無解,遙望著第三世界的悲傷,每一個我們都可以付諸行動,國際宣明會長期在各地倡議加強兒童保護制度,推動成立兒童組織或議會,讓兒童可認識自身的權利,並就其面對的問題(如童婚)和解決方法作深入討論。也因此許多落後地區的女童學習自保,有些人在國際宣明會或民間組織的幫助下努力走出那個非他們本意參與的家庭,培養自己獨立經濟的能力。藉由關心的傳遞,從國際組織、民間力量到個人的理解與行動,我們能幫助她們更靠近幸福一點點、使她們不是只待在小房間裡獨自低語,更能嘗試與世界對話。

藉由助款能為這些替孩童努力的組織盡一份關心:World VisionFree the Children 、Girls Not Brides 組織持續幫助缺少醫療資源的孩童,並阻止童婚、提供學齡女孩教育。除了對相關組織基本的助款外,我們與身邊的人分享相關訊息,讓童婚下的陰霾觸及世界議題,或參與「助養兒童計劃」,在童婚盛行的國家裡,助養一個女孩。透過「助養兒童計劃」,使女孩們在營養、教育及健康方面得到幫助,不再淪為家庭功利性運轉的犧牲品。

許多女孩已經透過組織獲得協助,她們明白人生不一定要由父母或宗教全權主宰,遠方的我們也能小處著手地推動性別平權運動,我們並不足夠富有去翻轉貧窮,可是關心的無價就是改變的第一步。將世界對女孩的歧視或奪權還給她們,正因為明白著每一刻世界上都存在著這樣的哭聲,所以我們更要直視那些痛苦、不公,傳遞資訊,讓所有人都能夠接觸相關訊息,把言論價值發揮在更需要溝通的議題。

「我八歲,我有一個小孩。」這句話的殘酷是她們在尚未明白世界時便被說服相信世界的悲傷模樣。她甚至不明白什麼是「相愛」,便要學習去愛一個孩子。她一生最惦念的是小時候母親送別的擁抱,除此之外,再也沒有被疼惜的機會。她的夢想、笑容、童年,在回家路上與好友結伴的天真、在教室一隅打瞌睡的模樣,請世界還給她。

(推薦閱讀:因教育被射殺的17歲女孩馬拉拉獲諾貝爾和平獎感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

起心動念,幫助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