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個眼中只有工作的都會工作狂。進入職場之後,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工作,上班皇帝大其他都是小事,因為上班可以累積財富、人脈、經驗、還有社會地位。那時候絕對沒有思考過,上班可不可以累積健 康!無意識的吃飯只是應付身體的需要,有時候根本是為了工作需要而參加飯局。健康對年輕的身體總是特別寬容,就算你完全忽視它的存在,似乎也無所謂。但其實年輕不會為任何人停駐,健康也無法長期揮霍。

二十九歲那年我被擢升擔任分行經理,銜命成立新竹分行。在那裡我錄用了後來變成老公的好男人,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從那裡開始轉了彎,而且還是個上坡起步的大轉彎。

就如同我在前幾本書中曾提到,我在銀行結婚、生子之後,生命有了工作以外的不同牽掛。老闆同意讓我辭去分行經理的職位,調去創立台灣區訓練中心。擔任訓練中心負責人的期間,經常需要在超強冷氣的課堂裡 說話,從此喉嚨發炎便成了定期發作的毛病,每回生病總是由喉嚨開始發難,各種症狀緊接隨後。因為不是要命的病,所以也就不太理會它,後來呢?…繼續看下去吧。

生兒育子幫我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窗,我們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的瑣事,包含吃飯。新的體悟產生改變的動力,我和先生拋掉金飯碗,直奔有機產業而去,令一票老友同事紛紛跌破眼鏡。那個百分之百屬於都 會的工作狂,怎麼可能變成…村婦、無業媽媽、家庭煮婦,我猜這是他們心裡真正想說的…,這落差也未免太大!

說到落差,讓我想起當時的一段小插曲。擔任訓練中心負責人的時候,我請到一位知名的骨相專家為第一線同仁講授面相學。那時候,我心裡已經有了離職回家的念 頭,沒想到那位講師在課堂上直接點出我的想法,並且當眾說,「像妳這樣的人,即使回家帶小孩也會不甘寂寞的」,他鐵口直斷的說,「妳一定還會有一番事業。」

現在回想,他說的到底是我寫作出書這件事呢,還是當初協助老公創立有機事業?或許兩者都是吧。這部份算他說對,但是如果他當初說我將會跟台灣農業有密切關係,我可能會當場翻臉,上台把他的招牌給摘了。

會與農業和飲食建立如此深厚的緣分,是絕對料想不到的意外。起初只是為了要創業卻又不懂,所以抱著旁觀、理智的心態學習,後來卻因為逐漸喜好而越陷越深。以前連買菜都不會的我,現在居然可以跟農友討論病蟲害。我相信任何深入瞭解台灣精彩食材的朋友,都會和我一樣無法自拔。認識好東西是一條往上升揚的上坡路, 風景越來越美、越來越遠,吸引人無法回頭。

以前的我把吃飯擺放在生命活動的外圍,不占據太多的生活重量。後來,飲食成為我的工作、興趣,是生活中不可切割的中心。餐桌上或是送進嘴裡的食物,變成有意 識的存在,再也不是忙碌生活中食不知味的小龍套。

這麼說並不表示我從此變成飲食聖人,不自然的東西、有添加物的食品誓不入口。不是的,事實上我極力主張趣味與品味,在飲食活動中應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 當下的情境讓你想要開一罐可樂、吃一堆薯條才會開心,吃吧,沒必要壓抑你的口腹慾望。但是,很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吃下這些東西之後,你的身體要如何因應。當然,你也沒有必要因為桌上擺滿了一桌,所以就把肚子塞爆。

我稱這樣的方式為有「意識」的飲食,也就是清楚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從哪裡來、怎麼生產、如何料理、可以怎麼吃、吃下去之後對身體是負擔還是養份。可能的話去了 解由誰種的、誰養的、甚至整個生產過程當然更好。

飲食具備意識形態之後,食物便有了意義。如果知道手上的蘿蔔是壽豐張洲維或者是美濃曾啟尚種的,蘿蔔就好像掛著神奇的識別牌一樣,讓你吃得出來他們各自的不同。不過我更想要告訴你的是,如果你經常吃得是天然的蔗糖,可能就不會喜歡可樂的玉米糖漿調味;經常吃得清清淡淡,可能在淺嘗一兩條炸薯條之後,就會覺得油膩;經常吃有機的食物,可能就會分辨化肥催出來的碰風。

有意識的飲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建立起專屬於你的食物主張。譬如成為一位環保素食的實踐者,也譬如啟程尋找在地當令小農們種的好蔬果、養殖的魚蝦蛋雞。我自己也是在進入有機領域的初期,親身體驗了素食的好處,目睹了飼養動物背後的殘酷和汙染,因而成為健康素的實踐者。改變飲食大約半年之後,困擾我多年的喉嚨 發炎竟然不藥而癒,十多年過去了沒再發作過。

藏在山林偏鄉的台灣頂級食物俯首皆是,而且不需花費過高的代價就可取得。我的健康素充滿大量的好食物,其中很多是從生產者手中直接交付。我的意識很清楚的知道,他們交付給我的不只是實體的東西,還有更多無言的心意。種種背景相互交織,讓好食物充滿人氣,成為有故事、有意思的好東西。唯一可惜的是,所有的好東 西都有時序和產量的限制,過時就缺貨,即使有也不再那麼好吃。這也是為什麼手邊需要有一本很好用的參考書,提醒你哪裡可以找到當季當下的好東西。

當你慢慢細讀這本書中記載的食物故事,必能體會那條又美又遠的上坡道路,其實就是一條有意識的飲食之道。

更多關於《識食》的詳細資料請見《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