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自由行,最不適應的就是小吃的口味。相較於臺灣滿街琳琅滿目的吃食,北京菜雖然著名,但想要在街上隨意尋得合意的小吃,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那天我們的確又餓又累,到前門大街時,許多店家都已經陸續關門了。正當我們漫無目的地在街上信步閑逛時,突然看到斗大的「台灣夜市」四個字,定睛一看,才發現下面有三個小字「在前門」,原來是前門臺灣文化商務區在2011年7月12日甫規畫開市的觀光景點。


 

那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半了,滿街只剩稀稀落落的攤販,一杯珍珠奶茶跳樓大拍賣,都還得要花10元人民幣,相當於臺幣50元。夜市裡面有一條臺灣小吃街,裡頭網 羅了臺灣各地著名夜市的招牌小吃,諸如蚵仔煎、擔仔麵及大腸包小腸等等。每一條通道都以臺灣的縣市命名,區隔出各地夜市的勢力範圍,臺北街旁邊是市民大 道,基隆廟口旁邊是宜蘭路,而桃園街就在橫貫公路的旁邊。

 

 

這種將鄰近縣市畫分在同一地理空間的做法,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臺北的武昌街和漢口街也隔沒多遠。於是我們可以從掛滿燈籠的基隆廟口夜市,花個幾分鐘就步行到了高雄六合夜市。一時間,彷彿看到電影「雞排英雄」中,八八八夜市陳情時,樂華夜市、逢甲夜市及六合夜市前來支援的場景。各地美食夜市都為了共同目的,跨越空間的距離齊聚一堂。


 

除了臺灣小吃外,北京人的臺灣印象還包括什麼呢?前門臺灣文化商務區內還開了一家西門町響噹噹的阿宗麵線,立著一間以鄧麗君為主題的音樂生活館,以及各種以台灣美學、名品為名的流行館。不僅可以看到各種精品,雜貨店陳列的黑人牙膏及黑松沙士,也是臺灣的代表商品呢!我笑著說:「太好了,要是伴手禮準備不夠, 就可以殺來這裡買了!」

 

不過北京人最重要的臺灣印象還是來自阿里山。臺灣商務區內特別開闢了一區「阿里山廣場」,阿里山小火車咖啡店旁,矗立著一棵顯眼的阿里山神木造景。雖然當時已經將近晚上十點,前門大街上大部分店家都已經歇業了,阿里山廣場上還是人來人往,個個就著昏黃的燈光,一杯來自小火車的咖啡,就可以與三五好友高談闊論,進入臺灣綺想。

 

儘管臺灣的阿里山神木早已於1998年死去,阿里山小火車也在今年年初發生意外後,短暫停駛半年。而就在這半年的期間,北京的前門大街樹立了一棵阿里山神 木,架設了一截阿里山小火車。有形之物雖然會消亡,記憶卻可以重新塑造,神木與小火車仍然在北京人的臺灣印象中生生不息,是臺灣魅力最具體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