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過這樣的同學嗎,看似沒有認真上課,但卻學得很快?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聰明,而是他們聽得特別「進去」!

最近幫人推薦新書。當中有一段提到,作者在幫企業授課時看到,有些學生拼命抄筆記、有些學生卻是多時背靠座椅,偶爾抄幾個字。作者比較這二群人的績效,竟然發現後者的績效表現勝過前者。吃驚嗎?作者解釋,後者這群人不是盲目地抄筆記,而是當他們對所聽到的內容有所感悟時,才把筆記抄下來。

同場加映:三條線筆記術

我無意打擊那些認真聽講勤抄筆記的人(他們可能是考高分的學生),也不鼓勵大家上課時表現得蠻不在乎。重點應該放在你聽了這一段課程,對你有什麼「影響」或是「衝擊」。老外喜歡講「Impact」這個字,指的是撞擊、或是影響,為什麼?聽過一段話,說到人的記憶力續航力不夠,如果沒有衝擊的話,沒幾天就忘了;但當經過消化吸收,這個觀念將能持續更長的一段時間,因為這個知識將從別人的變成是我們自己的,這是透過衝擊所灌進來的。

當我們聽一段話、上一堂課,我們「聽懂」多少不如我們「消化」多少,我們「讀懂」多少不如我們「吸收」多少。讀懂、聽懂可能只是停在表面的了解,並沒有完全映射到你的環境與內心。如何能夠消化與吸收,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練習「舉一反三」,而且必須是反映在自己的環境當中,而不只是講別人的故事。如果做得到舉一反三,表示真正是讀「通」了。

同場加映:你不是書讀得少,你是經典讀得不夠

我個人閱讀的速度很慢,總是邊讀邊想,很少一氣呵成的把書唸完,往往想的時間比讀的時間還長。遇到有所感應的,我就會停下來想想我的工作、生活當中哪裡會有影響?該如何改變?常常一本書讀了一個月 (大家不要見笑);可是當我讀完一本書,可能有五到十個點子生成,然後我就把這些想法帶到生活與工作當中。我的朋友們如果看到我又冒出某些平常沒有的想法,肯定是哪裡又有所被衝擊了。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80/20理論,如果讀書本,可能會學到:80%的現象往往是20%的原因所貢獻的,例如公司裡20%的客戶貢獻了80%的業績、我們每天做的事有80%只產生20%的效果、社會上20%的人擁有了80%的財富等等。如果學到這裡就當作學完了,那麼效果應該是很有限的,它還沒有對你產生衝擊。

推薦閱讀:打破 80/20 的法則的長尾理論

想要更進一步將這個概念灌進我們的腦子裡,下一步,可以應用想想:如果你公司應該有20%的客戶貢獻出80%的業績,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有人告訴我說他們公司是60/40,不符合這個理論。是真的嗎?還是哪裡做得不夠呢?是我們沒有服務好大客戶嗎?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產品來滿足他們嗎?是我們把80%的力氣都放在20%的客戶身上嗎?還是我們的環境真得是如此?環境如此是果還是因呢?別人也是如此嗎?

同理,你也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每天做的80%的事只產生20%這麼少的效果呢?該如何變得更有效率呢?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哪些事情要多做呢?如何改變生活的習慣與做事的方法呢?

如果我們能夠經常把聽到的、學到的做出如上的映射,那你才能夠被重重的「衝擊」,進而產生深層的「領悟」。共勉之。

推薦給你:八位年輕創業家希望自己年輕時能領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