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一週世界上又發生了什麼大事嗎?女人迷新的合作夥伴洞見,將每週替我們帶來優質精選的新聞短評!

【北美】Sight of the week:歐巴馬訪問印度

說明:歐巴馬拜訪印度

美印同享對中國的不安

紐約時報(2015-01-26)-當歐巴馬總統抵達​​這裡(譯按:新德里),準備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時,他帶來了一長串議題,比如能源和貿易。但是當他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坐下來會談時,前45分鐘的主要話題只有一個:中國。

歐巴馬和幕僚驚訝地發現在中國的崛起​​及其對東亞太戰略布局的影響上,莫迪的看法與他們高度一致。對於中國在周邊地區擴張影響力的種種做法,莫迪與他們一樣,似乎不僅變得日益不安,而且有意用一個整體策略來加以應對。

新華網社論:美印立場並非一致

新華網(2015-01-25)-美國總統歐巴馬於週日抵達印度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然而,短短三天的訪問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內涵。兩大國間的長期分歧,就像它們之間的距離一樣。畢竟,一年前,一名印度外交官在紐約被控訴剝削傭人而被驅逐出境。而一名在印度的美外交官員也因此而被驅逐出境,而印度的總理莫迪也被禁止進入美國。潛藏在表面和解之下的不過就是一筆交易而已。

美印戰略合作成型 中國坐立難安(劉世忠)

新頭殼(2015-01-29)-美國總統歐巴馬甫進行印度之旅,也是有史以來在任內二度造訪德里的美國總統。國際輿論對於歐巴馬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晤出現不同的評論。傳統派認為表面上的戰略合作象徵性大於實質,戰略分歧依然大於共識。另一派論述重點在於時空戰略環境已經出現重大變化,加上印度外交政策近來早已走出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原始立場,不僅積極「東望」,甚至已經「東進」。

中、印、美三角關係充滿歷史情結與複雜元素,莫迪的特人格特質與印度改採多層次的結盟外交戰略也意在列強之間獲取最大自我利益。時間點上搭上美國積極強化與其亞太盟邦的戰略合作關係,縱使表面上心照不宣、異口同聲不是圍堵中國,但「避險」已是共識,剩下的就是較量各自的外交手腕。

前情提要:

此次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印度使得中國、印度與美國三者之間的關係被放大來檢視。中印之間過去在邊界問題上爭議不斷,而美印之間在過去一年則是出現互相驅逐外交官,甚至禁止總理訪美的衝突。洞見亞太戰國策專文「相看兩不厭的南亞與亞太地區」詳細介紹了南亞地區複雜的局勢發展。這次美國訪問印度明顯看出美印關係的改善並且引起各方討論,而中國則是抨擊美印關係改善僅僅是表面的和解而已。

言而總之:歐巴馬此行除了要和印度討論能源、貿易等議題之外,在會談前面的四十五分鐘則是和印度總理談論了有關於中國的議題。面對中國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崛起,印度願意放下過去與美國之間的恩怨,重新界定彼此的關係。這次的會談雖然僅僅只是短暫的三天,卻是影響之後亞太地區國家間權力平衡的重要關鍵。更多的亞太相關的討論,歡迎參考洞見亞太戰國策專欄。

【拉丁美洲】Sight of the week:巴西面臨歷史嚴重大旱

巴西乾旱恐導致示威與斷電

英國衛報譯(2015-01-23)—巴西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從聖保羅一路蔓延至里約熱內盧。因氣溫高升與降雨減少,超過4百萬人受苦於水資源配給與間斷性的停電。在乾旱地區,示威者走上街頭,咖啡作物受到衝擊,商業停擺,河水乾涸使船運商不得不停止營運。在人口最多的聖保羅州,至少有六個城市因水力發電不足與空調的高需求而被斷電,只能燃燒更多化石燃料,卻增加更多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成本;其他地區則有超過93座城市實行水配給制,影響約390萬人口。而政府也向阿根廷輸入電力,緩解能源不足情況。

巴西嘉年華會舉辦存疑

華爾街日報譯(2015-01-27)—目前已有15座城市宣佈取消狂歡節活動,大多歸咎於水資源短缺,例如奧利維拉城,人口約4萬2千人,每年七日狂歡節吸引約兩萬名遊客,然而今年因不穩定的水供應,取消所有慶祝活動。巴西當前旱情始於一年前,並為8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重擊全國最富有、人口最密集的東南部地區。災害因近幾週南半球進入夏季而迅速惡化,聖誕假期許多海灘勝地歷經水資源匱乏,甚至影響熱門的嘉年華區域。里約熱內盧官方表示,將如期舉行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許多原本用到水的表演將以其他方式呈現,試圖在乾旱危機中仍能盡情享受熱情的節慶氣氛。

歷史大旱無好轉現象

國際財經時報譯(2015-01-30)—水庫仍然嚴重缺水,斷電問題使政府敦促居民減少消費,嚴格的水配給將於巴西人口最多的三個州實施。水資源公營企業Sabesp表示,如果降水情況再不恢復正常,將有6百萬人每週之供水服務只有兩天。乾旱也嚴重影響農業,大豆作物損毀,咖啡收成相較去年同期大大縮減;而佔全國能源三分之二的水力發電,因水資源枯竭無法順利運作。分析家們強調氣候變化、人口激增與森林砍伐都是當前危機的因素,但巴西民眾指責政府未能有效規劃管線系統,官方報告指出,有37%的處理水因管線問題而被白白浪費。

導讀

巴西過去水資源相當豐沛,坐擁亞馬遜和巴拉那大河流,近80%電力供給來自水力,發生水災的機會甚至比旱災更高;然而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的雨季降雨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導致全國各地面臨缺水危機。在巴西經濟最發達的聖保羅州,最重要的五座水庫也被抽乾了兩座,第三座水庫最後的緊急用水也已經拿出來用。根據BBC報導,聖保羅州長奧克明(Geraldo Alckmin)已宣佈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對用水大戶征收更多水費,對節約用水居民提供水費折扣,限制工農業部門抽取河流水源等。但批評人士指出,當局供水規劃糟糕,加上政壇內耗,導致缺水局面更加惡化。

【北非中東】追蹤議題:ISIS日人質遇害 約旦譴責

說明:日本街頭的大螢幕報導日本人質被殺害的消息

約旦接受ISIS條件,將釋放恐怖分子交換人質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01-29)-約旦政府周三同意釋放囚犯賽義達·蕾莎薇(Sajida al-Rishawi),用其來交換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一個月前在敘利亞捕獲的一名空軍飛行員。ISIS曾威脅,如果在最後期限到來時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將殺死這名飛行員及一名日本記者。約旦的聲明中沒有提及該記者的命運。在ISIS週二公布的影片中,日本記者後藤健二(Kenji Goto)請求釋放蕾莎薇,換取自己獲釋。後藤健二在影片中說,「我只能再活24個小時,飛行員剩下的時間就更少了。約旦政府的任何更多延誤,將意味着他們對他們飛行員的死亡負有責任,我也將在他之後死去。」在東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稱極端分子的最新威脅為「卑劣行徑」。

約旦釋放女恐怖分子的最後期限已過

美國之音(2015-01-30)-因為約旦堅持要獲得被激進分子抓獲的空軍飛行員仍然活著的證據,現在已經超過了與伊斯蘭國交換人質的最後期限。據稱是被伊斯蘭國扣押的日本記者後藤健二在一段錄音中説,如果約旦政府在星期四日落前不把蕾莎薇交出的話,就將立即殺死那名飛行員。利沙維是一名伊拉克婦女,她因參與2005年安曼爆炸案而被約旦判處死刑。約旦星期四表示,一旦約旦政府得到那名飛行員的確還活著的消息後,就會考慮交換蕾莎薇。

日人質遇害 約旦譴責並誓救飛行員

激進團體伊斯蘭國殺害挾持的日本記者後藤健二後,約旦今天譴責這種暴行,並誓言將竭盡所能營救落在伊斯蘭國手中的飛行員卡薩斯貝。伊斯蘭國(IS)把據稱是日本人質後藤健二遭斬首影片上傳至網路,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今天表示,影帶「高度可能」為真。伊斯蘭國並未交代卡薩斯貝的(Maaz al-Kassasbeh)命運。約旦政府發言人莫馬尼(Mohammed al-Momeni)告訴官方的培特拉通訊社(Petra),約旦將會竭盡所能營救卡薩斯貝,爭取他獲釋。

追蹤議題:埃及西奈半島軍事目標遭攻擊 20多人死亡

埃及西奈半島軍事目標遭攻擊 20多人死亡

BBC中文網(2015-01-29)-據埃及國家電視台報道,伊斯蘭激進分子在埃及西奈半島北部發動一連串攻擊,至少25人被打死。在北西奈首府阿里什,埃及軍事目標遭到一枚汽車炸彈和炮彈攻擊,數名士兵死亡。靠近加薩地帶的另外兩座城鎮也發生攻擊事件。本周,抗議者紀念2011年推翻前領導人穆巴拉克的起義週年,埃及全國緊張氣氛加劇。埃及官員說,在阿里什一枚汽車炸彈在一處軍事基地外引爆,同時一處軍方旅館,一個警察俱樂部和數個哨卡也遭炮彈攻擊。在星期四發生的攻擊中,還有30多人受傷。

埃及西奈半島發生多起恐怖襲擊安理會強烈譴責

聯合國電台(2015-01-30)-埃及西奈半島多處軍事目標週四晚遭到武裝恐怖分子襲擊,造成上百人死傷。聯合國安理會和潘基文秘書長分別發表聲明,對事件予以強烈譴責,並重申了其打擊一切形式恐怖主義活動的決心。安理會在30日通過的一份媒體聲明中再次重申了其對恐怖主義的一貫立場,即恐怖主義的一切形式和表現都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任何恐怖行為,無論動機如何,發生於何時何地以及由何人所為,都是犯罪行為而且是無可開脫的。據報導,當地時間1月29日夜間,埃及西奈半島的埃爾阿里什港和謝赫祖韋德鎮(Sheikh Zuwayid)同時遭到武裝分子襲擊。襲擊者動用了包括迫擊砲和汽車炸彈在內的多種武器,目前已造成32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一個名為“西奈軍區”的組織已宣稱對襲擊活動負責,該組織自去年夏天起宣布效忠於“伊斯蘭國”並成為其分支機構。

伊斯蘭國埃及分支宣稱策畫攻擊造成27人死亡

路透社譯(2015-01-29)-伊斯蘭國埃及分支宣稱對在週四發生造成至少27人死亡的恐怖攻擊事件負責,這是該國數月以來最嚴重的反政府攻擊,本週也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4年紀念,週四晚上總共有四起攻擊事件發生在北西奈和蘇耶世省(Suez provinces),第一場攻擊發生在北西奈省省會,針對軍事基地和飯店的汽車炸彈攻擊總共造成25人死亡和至少58人受傷,接著在拉法(Rafah)的一個哨點,恐怖主義戰士殺死一名軍人,接著靠近加沙地帶的另外兩座城鎮也發生攻擊事件

【非洲】追蹤議題:博科聖地釋放不服從的人質

 

 

說明:被UNHCR收留的奈及利亞難民

博科聖地導致約拉州40萬餘人流離失所

衛報譯(2015-01-28)-這一年左右,博科聖地的行對對奈及利亞的威脅,造成非洲最嚴重的流離失所狀況,估計國內共有150萬民,但只有少數的難民被五個難民營收留,而在東方的約拉州(Yola)則有40萬從家園逃出的難民,因為博科聖地佔領他們在東北的土地,大量難民在此流浪,且人數仍在攀升。即使奈及利亞近期被稱作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但對於難民的保護仍無助益,因為大量資金都被移轉至其他地區,奈及利亞已不被視為首要的資金投放地區。

博科聖地釋放192位人質

路透社譯(2015-01-30)-週五至週六間,博科聖地釋放今年月初俘虜的192位人質,其中多為婦人與小孩,當地政府說仍有26名人質在他們手中。一位被釋放的婦人說道,組織成員詢問人質願不願意加入他們,並接受他們的宗教教義,人質拒絕博科聖地後,便被要求離開,隨後約190位人質被四輛車送回社區。

非盟將組建聯軍 對抗博科聖地

美國之音(2015-02-01)-非洲聯盟領導人週五、週六舉行了兩天峰會,尋求聯合國提供支援,決議派遣 7500 名部隊打擊博科聖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非盟決定,表示認同, 他在峰會期間對記者說,任何一個國家,甚至是多個國家聯手,也難以應對基地組織。博科聖地衝突期間迫使一百多萬人逃離家園 ,僅過去一年就有一萬多人 遇害 。

【歐洲】Sight of the week:希臘左派新總理 新官上任三把火

 

說明:新上任的希臘政府官員

希臘新左派政府 推動系列反紓困措施

路透譯(2015-01-30)—剛剛上任一周的希臘新政府,如火如荼地展開一系列反紓困措施,包括重新雇用數千名遭前政府撤除的公務員,中止前政府為取得國際紓困而採行的國家資產民營化,以及要求數間該民營化機構的幾位首長辭職,此舉明顯背離前政府與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達成的條件。事實上,希臘4年來的民營化也相當不理想,原本預計可達220億歐元的收入,只為政府帶來30億元。

新政府與債權人共識難產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5-01-31)—  希臘新政府由左翼聯盟(Syriza)以及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獨立希臘人黨(ANEL)共同組成。新政府期望能夠實現競選承諾,減免一半國債以及重新談判救助條款,取消現有的緊縮措施。本月30日希臘財長和歐元集團會談,悍然拒絕和歐盟、歐洲央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成的「三巨頭」代表團(troika)談判,表態不尋求延長紓困計畫,或配合計畫執行的相關要求。

債務纏身的希臘

聯合新聞網(2015-01-31)—少了歐盟和IMF的紓困計畫支撐,希臘銀行業將失去歐洲央行的融通管道。雅典目前還在等待最後一筆72億歐元紓困款,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已經借貸無門,今年夏天還必須支付約100億歐元的債務償款。法國或義大利對於希臘要求局部勾銷3200億歐元債務的提議,迄今未表露任何接受的跡象,但法、義兩國早先都呼籲扭轉德國主導的緊縮預算風格。而德國財政部長表示,柏林願意和希臘新政府商談債務問題,但雅典當局也必須盡本分。他說:「歐洲需要團結,雙方都不能遭到勒索。」

【亞洲】Sight of the week:菲律賓警方突襲伊斯蘭叛軍

 

說明:民眾提供鮮花和蠟燭等...哀悼罹難警察

菲律賓警突襲伊斯蘭叛軍 44警察遭擊斃

蘋果日報(2015-01-27)-菲律賓警方突擊隊25日在南部偏遠鄉鎮馬馬薩帕諾(Mamasapano)襲擊伊斯蘭叛軍「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MILF),造成警方44人死亡。由於MILF去年3月便與菲國政府簽署和平協議,警方等於片面違反協議,政府因而被批評沒有信用。然而,警方發言人表示此次行動是為追捕另個武裝集團「伊斯蘭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的成員賓赫(Zulkifli bin Hir)。

菲國總統表示並未批准突襲行動

紐約時報(2015-01-27)-菲國總統艾奎諾企圖撇清其與警方突擊伊斯蘭叛軍組織的事件責任,卻沒有表明究竟是誰下令此次的攻擊事件。目前該國政府已著手調查相關責任歸屬,而警方發言人目前則已被撤職。這起事件雖然事關圍捕國際恐怖份子賓赫,但由於政府內部知情的官員並不多,加上涉及到政府違反去年三月與叛軍組織簽署的和平協議,造成大眾反彈與質疑的聲浪。

菲律賓舉國哀悼反恐任務中喪命的44位警察

CTV(2015-01-30)-上週菲律賓政府跟南部伊斯蘭叛軍組織發生了近年來死傷最慘重的衝突事件。該國總統艾奎諾在國殤日表示,現在政府不該陷入無謂的情緒之中,應該要嘗試真正解決問題。因此上週四菲國政府與叛軍組織在馬來西亞進行和平協商會議,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允諾會將逐步卸除並交出武裝。菲國政府日前也為44名喪命的警察舉行國喪,讓全國民眾共同哀悼此不幸事件。

前情提要:

菲律賓南部的莫洛人(Moro)因為宗教信仰與該國中北部的天主教信仰差異,多年來一直衝突不斷。雖然菲國政府曾於該地區推行自治區條款,但因為仍有不少叛亂組織認為該條款並未實質達成自治,故衝突仍然不斷發生。去年三月,菲國政府與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簽署「莫洛國綜合協定」,政府雖然仍會繼續掌控國防、外交、貿易、貨幣、國籍與郵政事務,但是莫洛國這樣的政治實體已經被視作是一個極大的進展(甚至不少菲南民眾認為莫洛國將成為菲律賓的國中國)。這也是為什麼上週的警方突擊事件會如此敏感且具有爭議,因為政府以反恐為由打破了和平協商的條款,菲南的和平進程顯然還有不少波折與關卡要過。

言而總之:

就菲律賓上週的突擊事件本身來說,看似與全球的反恐任務相關,實際上更需要關注的是菲南與該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該地區反抗的歷史自西班牙殖民時期便已經開始,直至近幾年來有一些比較具體的自治區條款以及和平協議。去年的和平協議讓人一度認為非南地區終於有見到和平曙光的可能,卻又發生政府片面毀約的事件衝擊。目前不論是菲律賓政府或是莫洛伊斯蘭解放組織皆聲稱將以未來的和平展望為重,但是此事所造就的衝擊與對立,想必在短時間內將難以抹除。

Sight of the week: 新中國加強控制意識形態管制西方原版教材

新中國:在大學教育容不得西方價值觀

The Guardian(2015-1-30)譯文— 新華社報導新中國教育部長表示,不讓西方原版教科書在課堂上推廣西方價值。這是在習近平指導下收緊意識形態的新作法。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控制新中國大學言論與歷史教育為其權力控制的手段。習近平上任黨領導的隔年北京大學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夏業良被解聘。他離開課堂可能因其屬改革派且支持劉曉波和簽署《零八憲章》。此外,中國的一個省份上個月宣布將進行在大學課堂安裝閉路電視攝影機的計劃。

新中國高校必須避開西方價值觀

BBC(2015-1-29)譯文— 新華社在教育論壇上刊登了新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對於高校教育的意見。他認為新中國境內的大學應該保持政治正確,對於領導人和政治制度的批評不應在教室內。去年十二月,在上海華東法政大學教授政治學與法學的張學忠撰文批評政府並拒絕道歉後被解聘。維吾爾族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被判入獄後他的幾名學生也被當局拘留。去年年底,習近平要求對高校的意識型態進行更大的監督,敦促有關部門加強校園內黨的領導和指導並提高政治思想工作。

社會主義大學不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何錯之有

新華網(2015-2-1)摘文—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印發,西方價值觀在中國傳播造成危害引起眾人重視。當今中國西方價值觀,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宣揚的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的誤導下,抹黑侮辱領導與黨的形象是違憲的。社會主義大學當然不能夠讓這些言論在課堂上出現,而且不能讓其以任何形式在校園內的任何場合出現。這是教育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個重要著力點,更是確保黨永不變質,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根本要求。

總而言之:

新中國當局還沒有正式地全面禁止境內教科書提及「西方價值」。新華社的報導與政府一連串的相關動作無疑是對境內的學者標示一條政府的底線,且以殺雞儆猴的方式對於在藝術,學術與非營利部門的工作者提出警告。

相關動作與信息表示習近平與其親信將繼續緊縮異議人士與社會知識份子的活動範圍,同時採用教育方式對青年們進行意識形態的控制。進一步地,或使新中國境內民眾「自我言論審查」達到社會和諧維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