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孩子,但往往常用「自以為好」的方法去愛他們,卻忽略「對焦」的動作。愛的表達,才是溝通的第一順位。

「我媽竟然跟我說:妳就不能平凡一點、不要那麼多意見嗎?妳怎麼都不擔心男方的爸媽怎麼想?」正緊鑼密鼓籌備婚禮的Sophie,氣得眼淚都快飆出來了。

她第一次踏進諮商室,是在四個多月前,當時是來談生涯抉擇的。那時候的她,正面臨「要繼續考博士班?還是轉投入教師甄試戰場?」的十字路口。

博士班,是她要的;教師甄試,則是她爸媽期待的。

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勝過「學位的追求」,是天下父母心,我懂。子女,其實也懂。只是當雙方僵持於「穩定工作VS追求夢想」而開始有很多情緒時,往往都忘了這爭執最初始的原點與本質。

推薦閱讀:親愛的爸爸媽媽,或許我們眼中的幸福跟你想的不一樣

【爭執間被遺忘的「愛」】

於是…..父母感到委屈:「我只是希望她有個穩定的工作,怎麼搞到後來說得好像我們在逼她?」

子女感到氣憤:「我就跟他們說,反正我會養活我自己,不用跟他們拿半毛錢、啃他們老本,為什麼他們就是不相信我?」

爭執之間,雙方都很受傷,因為吵架不會有太多好話。這家庭一時之間被情緒淹沒,全然忘記這場爭執的起點,是源自於「父母因為愛孩子,不忍看孩子辛苦」、「孩子愛父母,所以試圖解釋、讓他們放心」。

【愛,被模糊了焦點,傷害卻反倒清晰】

談了三個月後,即將告一段落、諮商差不多快結束時,突然殺出一個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又無法閃避的話題。Sophie 男友家有重要長輩過世,男方家庭遵循「百日內完婚」的傳統閩南習俗,希望把原訂一年後才要舉行的婚禮,提早到三個月內。

Sophie 對於婚禮提前這件事,很可以接受。因為準婆婆在第一時間已跟她通過電話,並且尊重她的意願。她告訴我,她很喜歡婆婆有話直說、明確表達的風格,跟這個長輩互動的過程,無須揣測她是否「話中有話」。

「我總聽人家說,辦婚禮真的很麻煩!特別是要跟對方家庭『喬』很多習俗、儀式、聘金數字…..一堆事情,常常鬧得不愉快。」Sophie 一邊用右手轉著左手手腕上的玉鐲(據媽媽說那是從外婆的媽媽開始傳下來的),一邊說:「我怎麼也沒想到,跟我吵得最兇的,竟然是我媽。」

她說,打從一開始,跟男方討論要公證還是要傳統婚禮,到後來「六禮或十二禮」、「可不可以不要過火爐」、「不要丟扇子」,男方通通沒意見,但自己的媽媽意見一堆,母女倆光為結婚這件事就不知道吵了多少回。

直到前幾天,母女倆激烈爭執「新娘禮車離家時,媽媽可不可以不要潑水?」後,媽媽跟她說「妳就不能平凡一點、不要那麼多意見嗎?什麼都要跟別人不一樣,妳怎麼都不擔心男方的爸媽怎麼想?」

她氣到發抖,哭著回答:「妳讓我唸那麼多書、受那麼多教育,結果就只是要我跟別人一樣?怎麼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不問我要什麼?我到底是不是妳的女兒啊!」(同場加映:一輩子的控制欲?親愛的長輩請尊重我的選擇

「唉…..」媽媽嘆了很深的一口氣,「我只是因為太愛妳,擔心妳被公婆認為難搞、對妳印象差,以後過門會不幸福……我錯了嗎?」說完後,癱坐在椅子上。

「老師,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要他們潑水嗎?我不是故意要跟別人不一樣,我只是不想他們把我像水一樣潑了出去,我是他們的女兒、我這麼愛他們,嫁人一定要離家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被我深愛的他們當作水潑出去而收不回?」Sophie 的淚水裡,滿是不捨與哀傷。

推薦閱讀:原來離家這麼遠了,新婚族的幸福與哀愁

我遞過面紙給她,沒多催促,在一旁靜靜等候;待她心情平穩些,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妳跟媽媽各自說的最後一段話,為什麼不能提早跟對方說?」

愛的方式,需要對焦;愛的表達,列為對話裡的第一順位。

親愛的爸媽,我們愛孩子、愛家人,但往往因為用「自以為好」的方法去愛他們,卻疏忽最重要的「對焦」動作。最後我們心裡有怨、我們委屈,覺得努力付出沒被看見。

於是發現,原來沒對到焦的,不只是「愛的方式」,連「愛的情緒」也失焦、被受傷的情緒給淹沒了!好多的可惜與遺憾,對不對?因為這並非我們「愛」的初衷,也不是我們想要擁抱的結果。

親愛的,既然有愛,是不是可以在對話的時候早一點說出來?

推薦給你:家人攝影集:24歲這年,我開始認識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