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出國鬧過笑話嗎?聽聽 Winnie 的新加坡溝通趣事,同是華人的我們,文化有多們不同和有趣喲。

看多了新加坡的電影,小孩不笨、錢不夠用…大家應該對於新加坡的華語口音,還有「新式」英文有很深的印象,不過當你到了新加坡工作或是生活,你會發現,一樣都是在說華語,但是同樣的一個字卻可能有不一樣的意思,或者指的明明是同樣的東西,卻怎樣都雞同鴨講,新加坡的華語,綜合了英文的文法和習慣,造就了獨一而二的「新式」用法,一不注意有的時候,就會不小心鬧了笑話。

到底是「懂」還是「知道」?

來到新加坡,如果你向路人問了路,結果他回答你:「我不懂ㄟ…」你會是什麼反應?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因為慣用英文,所以對他們來說,「懂」和「知道」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在英文裡面,都是「KNOW」,前陣子去上一個研習的課程,一名中國講師才說,新加坡人在語言上是很偷懶的,所以發明出許多縮寫來使用,像是加班,在這裡叫做 OT,從 OVER TIME 來的,然後請病假,在這裡叫做拿 MC,為什麼用拿呢?因為 TAKE Medical Certificate,所以下次遇見新加坡的同事跟你說要拿 MC,千萬別急著臉紅,絕對不是你以為的那個 MC,說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可以了解懂 = 知道 = KNOW 這樣的華文方程式是怎麼來的吧?

不過對於像我這樣有文字癖的人來說,實在是有點不能接受,由其實當我問對方:「現在幾點?」對方回我:「我不懂ㄟ。」真的會有點崩潰,「不懂」這樣的回答會讓我誤解成對方不理解我的問題,對我來說,「懂」是 UNDERSTAND,「知道」才是 KNOW,是有程度上的差別,小小的跟中國同事抱怨這件事,他跟我說沒辦法這是他們的文化,他們慣用英文,所以難免把英文的習慣帶到華文來了,然後我們忽然想起了一次我們一起出門的笑話。

延伸閱讀:從新加坡演講看台灣之美:文化,比什麼都重要

你要「水」嗎?

我和一個中國同事很好常常一起出去,因為他是在新加坡讀書,然後才在這裡工作的,所以他的說話方式也很新加坡,有一次我們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他問我:「你看電影要爆米花跟水嗎?」我立即反應的說:「我不要喝水。」心裡犯著嘀咕,誰看電影要喝水當然要喝飲料啊…他驚訝地看著我說:「你確定?我要喝可樂,你不喝啊?」我瞥了他一眼然後哀怨的說:「自己喝飲料還問我要不要喝水。」聽我說完他馬上大笑的說:「這裡大家都說喝水的啊…喝水就是喝飲料。」我不解地問:「那如果我真的要喝水呢?」「就是瓶裝水囉…」聽完,我真的忍不住抓抓頭髮說:「真的好難懂喔!」同事翻了翻白眼說:「真是夠了你…就是從英文來的嘛,飲料叫做 DRINK,所以這裡的人就會把喝的都稱為水囉,一般的水就是 WATER。」明明都是一樣的英文單字,跟一樣的華文字詞,不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就有不一樣的解釋跟用法,文化,左右了我們的語言,真是一點都沒有錯。

幾個鐘?幾個字?

午休時間安踢(阿姨)趕著下班問說:「老師…已經三點7個字ㄌ一ㄠˇ,要不要起ㄌ一ㄠˇ?安踢四點要下班。」什麼幾個字?我一頭霧水的看著時鐘,三點7個字,7個字,7個字……好一下子才回過神,3:35分,起身叫孩子起床,一個數字代表五分鐘,他們喜歡用幾個字來代替,一個時鐘有12個字,你學會怎麼用幾個字了嗎?在我學會了幾個字的用法不久後,我到總部去上課,聽到講師說:「我之前做事情,每次都要做一個鐘。」我又開始當機了好一陣子,幾個鐘,幾個鐘是什麼?然後我用幾個字的邏輯去思考,恍然大悟,分針走了一圈,所以是一個鐘,兩圈是兩個鐘,現在你學會了,新加坡人表達時間的方式了嗎?

延伸閱讀:從料理看民族文化,他們為何吃狗肉、考蠶蛹?

有溝就有通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好多在文字用法上面的不同,常常讓我跟同事們雞同鴨講,不過久了,好像我們也漸漸可以了解彼此在說的是什麼,拿在工作上面來說,剛剛來的時候,有時候幫忙其他老師做東西,做完後都會問說:「老師,需要護貝嗎?」明明護貝機就在眼前,對方卻一頭霧水的看著我,然後我的台灣同事才跟我說,這裡叫做「過塑」;後來又有一次我要列印東西,我問我的 partner 說:「老師我要列印,影印紙在哪裡?」結果我的 partner 跟我說:「你要打印啊,打印紙在機器旁邊。」幸好我的 partner 之前也和台灣老師搭過,雖然我們各說各話,但是他很懂我的明白。

後來的後來,每次我要找東西找不到,或者是看到一樣新的東西,我都會問他們:「你們這裡怎麼說?」或者是如果我說的和他們不一樣,大家也都會跟我說,有一次我們大家在討論「魔鬼氈」,我們就一直在討論為什麼台灣要這樣叫它,因為這裡叫做母子貼……噢!不!是「子母貼」,那天光是母子貼根子母貼就讓我們一群人舌頭都快要打結了,我的同事們都覺得台灣很多東西的名稱都非常的創意,像是「口紅膠」,多麼可愛,他們就是很正經的說是「膠棒」或是「固體膠」,其實,這些東西的名稱到底是什麼,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要互相有開放的心,願意互相了解、溝通,時間久了再加上一些默契,很多東西都會慢慢無師自通,我講 a 對方也可以了解是他認知裡的 b,海外生活,雖然偶爾陌生孤單還要有點勇敢,不過,還是可以套上好像越來越俗氣的形容詞─「小確幸。」每天都有新鮮事,只要你願意去體驗,open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