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可能因為搬家就和熟識失去聯繫,但因為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有機會能重逢失去聯繫已久的人。

womany 編按:
幾周前,女人迷作家 Nick,Hsu 寫了一篇「臉書不分享也快樂!開心不開心都是自己的人生,文中討論我們會不會因為科技的進步、社群網站的崛起 ,導致遺忘我們的真實人生。今天,Google 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科技可能使面對面交談不再熱絡,卻有可能讓一輩子再也遇不到的人聯絡上然後重逢。時代在轉變,讓我們換一種角度定義人生。

推薦閱讀:定位你的人生


「你是不是蠻常上臉書的啊?」

「啊?」

前幾天,朋友在吃飯的時候忽然問了我這麼一句話,讓滿口食物的我頓時傻了一下。

我當時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還好吧?一般般啊!」,但事後回想,好像真有這麼一回事。

記得之前出國在外,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第一件事情,除了找食物以外,就是找無線網路。如果有無線網路,連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臉書。從外地回到家之後,打開電腦,也是先點開臉書,隨意瀏覽一下之後,也沒特別要幹什麼,就放著它(或更精確一點的講,掛著它),去做其他的事情。

推薦閱讀:臉書會讓你快樂嗎?

 

 

仔細想想,在不知不覺當中,它已經成為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會稱這樣的情形為科技成癮症,很多人也曾經發過很多篇文章,說臉書這個科技的發明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淡了,變得更簡便、迅速、寡情,簡單來說這項科技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速食文化。我們快速地看過、笑過、按下讚之後,就從中「消費」了我們的人際需求。

推薦閱讀:臉書不該是你的情緒垃圾桶

但對我來說,好像其實沒有這麼糟,至少我不覺得我自己生了病(或著我不自知)。

誠然,臉書的確對我們造成了某種影響。但這些影響我個人認為不見得是種壞事。


來源

或許我們的確因為臉書而使得關係更速食了,我們透過方方框框的螢幕瞥見了某個人的近況之後,自認為有關心到對方了,就沒有再進一步的聯絡。或許因為臉書的關係,讓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淡了,好友的生日僅僅就是短短的留言祝福。

但類似的論調其實出現在很多時候,例如城市的出現取代了淳樸鄉村的人情味,例如手機簡訊的出現取代了親筆書信那種娓娓情懷,也例如網路聊天室的出現取代了人們面對面聊天四目相對、心心相印的怦然。

推薦你看:了解女人臉書狀態真心話

科技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的確改變了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但我認為這些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真正改變人們互動之中最根本的元素。我們還是用著一樣的情感、一樣的愛、一樣的關懷和脆弱,去和我們生命當中重要的、不那麼重要的他人們互動。

如果沒有了臉書,我或許連朋友的近況都根本不了解,我或許因為忙碌和健忘,連朋友的生日都直接的遺忘,連個微小的祝福都不會有。我說不定會對我的國小同學、國中同學、高中同學的樣子都記不大起來,幾年後路上相遇有人對我打招呼只能尷尬的微笑。

 

 

我開始反思我對於這項科技的依賴,我發現它其實滿足了我一些很微小但基本的需求,也提供了我對自己以前從沒有過的洞見。

我發現我原來很軟弱,我原來蠻怕孤單的,我原來會想關心那些以前沒有好好相處的朋友和同學,現在過得好不好。

它讓我找回了很多我以為我已經遺忘在過去的人,勾起了不少以往的回憶。它也讓我有機會彌補以前青春年少犯下的愚蠢過錯,讓我有機會為當時的愚蠢好好的道歉。它甚至讓我們以前認為的生離死別、海角天涯,變得沒有那麼得遙遠。

你會喜歡:朋友還是老的好?七個你該和老朋友聯絡的原因

下一頁,關於虛假和真實

 

 

有人說,網路上的一切其實都很虛假,人與人的關係,或許都是幻象。但誠如佛家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思緒,本來就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一道電流,我們的愛恨情仇,或許其實也不存在,只是我們的幻想。我們的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難道就不是自我的一片癡心妄想?

我是什麼?沒了這肉身皮相、沒了名字、沒了相知相惜的朋友、沒了知心的愛人、沒了神經和神經的傳導、沒了電腦螢幕聲光絢爛的刺激,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還存不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空,去相信這某些的虛假,我們會不會更快樂一點?

延伸閱讀:臉書不分享也快樂!開心不開心都是自己的人生

至少我在網路上的歡笑與感動、憤怒和淚水,並沒有因為隔著一道電腦、或是手機螢幕而變成更虛假,我也沒有在網路上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在這裡體驗和感受到的一切,對我來說是無比的真實。


來源

這些年,身邊有不少朋友旅居國外,或為工作、或為學業、或為愛情而遠早高飛,走得離故鄉好遠好遠,但拜臉書、拜 SKYPE 所賜,我並沒有真的覺得他們離我很遙遠。從那一張張的風景照、食物照、自拍照之中,得知他們其實過得很好,某種程度上,讓我感到很安心。看著那些或短或長、或傷心或快樂的近況,彷彿我也在它們身邊,了解他們的生活,參與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許沒有這麼的直接,但至少能滿足我的小小需求。

而就像我身處他鄉,人在外地的時候,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能夠連上網路,就像一個簡單的魔法,讓我感到安心。因為我知道,只要我想,我能夠隨時敲一個朋友聊聊天,看看他們最近過得怎樣,留言將我這一天的所見所聞告訴我想告訴的人。而這樣的時刻,總是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離家太遠。

推薦你聽:長越大離家越遠,十首催淚的想家歌單

 

或許科技改變的總是我們的形式和行為,它沒有真的改變我們的人心與關懷。

我一直很喜歡之前看褚士瑩寫的書,他在裏頭說,家是能讓人安住,能讓自己自在的地方。而雲端是他另外一個家。

就像我一直忘不了第一次看見我爸在我近況動態上按讚的感覺,那些我因為害羞、因為彆扭而沒有對他說出來的話,在這個新的平台,用間接和默默的方式,得到了他的認同。

或許就像他說的,雲端就像我另外一個家。

延伸閱讀:台灣的雲端困境

 

未來科技會繼續發展,而我認為只要我們好好地善用科技,我們的關係和距離,將會更緊密。未來就算創造不出小叮噹、創造不出任意門,至少能讓天涯海角看起來不再那麼遙遠,人與人也能用另外一種形式找到自己,安然自得。

 

褚士瑩說,當我們找到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回到家了。

或許一切總是空,但我們對朋友的關懷、我們對愛的記憶、我的喜怒哀樂、痛苦和悲傷總有人看到、有人關心,那這一切至少看起來真實一點。

總有一天,科技會再繼續演變,總有一天,我們會用另外一種形式找到自己。而像他說的,等那一天來到之後,我們再也不會有人回不了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