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原味的有機小農,在食安問題日趨嚴重的年頭有他們的精神與使命堅持,棄守安穩現狀只為保留台灣人的草根。

繁華,開在手做吃食裡

近年掀起一股青年或知識份子下鄉務農、開展美食手做,財經雜誌解讀是在經濟崩解環境裡找出口;生活雜誌則喻為是一波復古懷舊的浪潮。其實,更是一種懸崖勒馬的覺醒,向被傷害得千瘡百孔的土地、向被拆解得支離破碎的身心靈懺悔,顛覆以收入、職務做為評比成就的量尺。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由自身而至環境、由生存至生活、由小確幸至大信仰。

這本書源起一趟意外的程旅,旅程中遇見的食品手者,一層又一層打開我對人、對食物、對土地互動的視野與思想。

二○一一年秋,離開工作近二十年的媒體職場,走出安穩的舒適圈,關掉電腦,踏上許多過去未曾到達的角落,中年女子的火車環島,沒有瘋狂的念頭、沒有沸騰的熱血,只想靜心看看在自己生活圈和新聞事件以外的世界。

推薦閱讀:你要忍受舒適圈裡的平凡,還是喜歡就去追

落腳台中時,遇見本書裡《以黑暗之光寫成的甜點詩》主角柯亞,同為轉業人,有種天涯相逢的微妙呼應。長年職業訓練,「披露」所見所聞已內化成一種反射行為,隨即在雜誌撰寫手造業者的故事。

經過近兩年的反芻,滋味愈嚼愈複雜,先在舌尖裡舔到了甘甜,是書裡八個故事主角們手作美食的心意,那些對耕種者致敬、對消費者的誠意、對食物製作的創意。

像是苗栗公館的穿龍豆腐坊,帶動本土黃豆的復育;像是台南馬修優格,擴大無毒草莓、梅樹栽種空間;像是南投冒煙饅頭讓一片有機菜園生氣盎然。也像是企圖紀錄與留存在地飲食生活史的碧鶴;像是懷著母親守護孩子使命而製作素樸純美醬料與餅乾的 Vicky 和 Anita。(同場加映  厭倦行銷的廣告人,與小農共寫土地故事:謝碧鶴

兩年多來,觀看著故事主角一路奮鬥與起落,開拓與挫折,在不友善政策底下掙扎、還堅持不退;在商業陷阱裡失足、還爬起再戰;在同伴離去後、還死守理念,舌根裡,開始湧起了點苦味。

今年開春,便傳來讓人椎心的訊息,為了種植無毒的食用玫瑰刷卡借款投資、成就吳寶春世界冠軍麵包裡一味芬芳的逸萍與思廣,去年才暫時度過縣府爭地供工廠發展的危機,這回還是沒躲掉遭地主賣地、「拆遷」玫瑰的命運,「我們不會放棄的,算他們倒楣,遇到了我們這樣的瘋子!」逸萍的剽悍更引人疼惜。

你會喜歡:吳寶春的麵包人生《世界第一麥方(ㄆㄤˋ)》

四季耕讀的慧芸和慶豪由城巿移居鄉間,到處找耕地時,某地方政府農業局人員,獲悉這對天真男女跟隨政府「漂鳥計畫」下鄉務農,冷冷丟下一句:「又有兩隻傻鳥來了!」讓他們啼笑皆非。務農四年,心得是:「種田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事。」說得心酸。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是與自身毅力、耐力作戰,與經濟分配、公平正義的抗爭。沒有苦裡作樂的能量,無以支撐。

這才驚覺,二○一一年那回的遇見,不是與另一個世界的交會,而是和一個時代的碰撞。

這個時代千風在世界各處吹動著。聯合國將二○一四年訂為「國際家庭農業年」,不僅希望各國在政策中關照長期受到忽略的家庭式生產的小農,更彰顯這些小農保存多樣化的產品、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推薦你看  識食:有「意識」的飲食 有「意思」的食物

保障微小家庭農業的空間,透過小型手造業者的加工創作,開發各種可能性、讓吃食除了基本的熱能、更成為生活的光源,如此遍地開花,而能成就繁華的世界。

這本書若有什麼企圖傳達的意念,便是透過書裡八個故事鏈,傳遞一味食物背後反映的時代價值:我們憑什麼吃好的?除了實際以消費力支持經由良好的種植與製作的食品,在相關政策面的關注、參與及選擇,才真能確保這片土地,一直結出美味的果實。

風起了,感謝所有已在路上的革命份子。

楊惠君
寫於2014.5.21暴雨傾洩的小滿之日

 

更多動人小農故事,在《有種美味叫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