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嘉導演認為,情緒其實可以指引我們,如果有情緒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那問題背後就一定會有解答。


照片提供|劉弗雷德里克

「我們可以慢慢聊! 」張育嘉導演捧著飲料,滿臉笑容地走向我們,從導演的笑容及言談中,我們看見一位自信、自在並開朗的女人。

張育嘉導演是台灣少數擁有音樂、舞蹈及戲劇背景的劇場導演。現任《找我劇場》藝術總監(《找我劇場》創立宗旨為希望演出者在表演同時探索內在,找到自我),也曾為紐約國際導演實驗室創始成員之一,國際導演實驗室Worldwidelab是由來自各國的導演所成立,以推廣表演藝術為目的的國際性團體。

推薦給你:【閔想劇本】 30歲,當自己的導演

由導演的經歷,我們可以了解她對藝術推廣的努力,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現在樂觀開朗,笑容可掬的張育嘉導演曾在人生中跌倒、曾找不到人生方向、也曾迷失自我。也正因為迷失,導演才能更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找回對藝術及人生的熱情

憂鬱,讓我認識自己


照片提供|湯姆·亨寧 

「我小時候不太敢跟別人說話,而且很敏感,也因為對情緒很敏感,脾氣很差。 」很難相信現在侃侃而談,說什麼眼神都帶著笑容的張育嘉導演,小時候竟然是位害羞又容易生氣的小孩。 「進入藝術係後就更嚴重。 」說起自己接受精神科診療的過去,導演卻顯得一派輕鬆,她說: 「很多表演者會有精神上的問題,『我也加入』他們。 」

「那時每天都很沮喪,而且一個人住天台,環境差,心情更差。直到有一天,我許願,希望有人可以幫我。 」從那一次起,導演漸漸接觸到一些和她一樣敏感的朋友。 「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敏感是因為我能感受別人的情緒。而小時候我誤以為那些都是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情緒差。 」

延伸閱讀:情緒錯了,才會吃錯東西

「還好戲劇就是情緒跟情緒的共振,當我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後,在台上的表演也變了。 」導演自信的說,比起以前,現在的她因為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而更有穩定度,而導演也將這個特質發揮在工作上 「除了表演更穩定,更能吸引觀眾外,跟團隊討論事情時也可以感受到氣流,感受現場的氣氛… 」

「我可以了解別人的心事,我就是可以感覺到。 」從排斥、接受到懂得運用自己的特質,張育嘉導演說能夠再次找回自我是靠靜坐。「我沒有任何宗教背景,但靜坐讓我懂得傾聽內在的聲音。」

導演認為,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有它的頻率,人和人相處,人的意識跟能量都是頻率。「身為表演者,因為必須跟身體合作,所以可以了解,也比較能建立跟內心及身體溝通的時間。」

推薦給你:六個片刻,讓你重新傾聽自己

給世界一個美好的體驗


照片提供|伊恩·林

說到身為表演者,張育嘉導演認為應該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及體悟化為創作,希望不僅可以幫助那些曾經,或正迷失自我的人,也可以帶給世界一個美好的體驗

「我可以提供一個如何觀察自己的方法,我是過來人,我了解自己曾經被很複雜、很困惑的情緒包圍,但我走出來了,這些過程的確成為我的創作素材。我希望將我的體悟提供給社會,透過藝術的形式,給大家製造幸福。 」

推薦給你:幸福,俯仰皆是

「所以我希望觀眾的體驗不僅止於視覺或聽覺的傳達,而是能感受到整個舞台的情感流動。 」這次在台北藝術節展出的舞台劇《不可言說的真實》也是以這樣的舞台呈現為主軸,希望帶給觀眾不可言說的感動。 「我們想要強調感覺才是真的,而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導演希望觀眾在劇場中感受情緒的流動,並透過情感的碰撞,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人有情緒的時候,應該當作它是你的指引,去呵護它,去明白它為什麼存在,並勇敢接納它。 」張育嘉導演認為,情緒其實可以指引我們,如果有情緒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那問題背後就一定會有解答,這是她從劇場工作、生活經驗還有創作上的體悟。導演也引了村上春樹的一段話,她說,

其實可怕的不是恐懼本身,而是當我們閉上眼睛,背對著恐懼,當我們面對它,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有機式演出:不需言辭的心靈共振

張育嘉導演除了擁有舞蹈、戲劇及音樂的背景外,也以開發演員有機式的表演著稱。 「表演的有機性,就好比跟很好的朋友有默契地說出相同的話,做出相同的反應。 」導演說一個人的動作其實可以創造另一個人的反應,由情緒共振而串起的,不需靠言語,也不用看到前一個人動作才作出反應,而是透過內在的溝通,演出者彼此練習夠久,在很專注的狀況下,就能有這樣的默契。

「傳統的排練方式是導演叫你做什麼你就造著做,然而要開發演員的有機性,首先就是要給表演者一個素材,讓他自己去發展一個片段 」張育嘉認為,導演的工作就是將不同演員想創作的主題炒成一盤豐盛美麗的佳餚。這次台北藝術節與不同老師合作,導演就是利用有機式的排練方式。 「老師們都有自己擅長的片段及擅長表達的情緒,她們各自搭配著,我的工作就是將她們的表演串在一起,以音樂及舞蹈譜出一段美麗的舞台劇。 」

推薦給你:導演:走出五月,相信愛情


照片提供|弗雷德里克·劉

說起有機式的表演,導演很開心的和我們分享一段她過去的表演記憶。 「那是我在紐約跟一位以色列導演的演出,當時我背對他,他坐著,我要在他定位後開始動作⋯⋯排到最後,我根本不用回頭看他,就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動作。因為當我很放鬆,很專注,讓自己完全陷入演出情緒的時候,對方一定位,我就可以感受後面空氣流動的改變,身體瞬間會被那個力量帶走。 」說起這段回憶,導演很認真地跟我們分享,自從那次排練後,她就開始研究所謂有機式的演出。

「如果有靜心冥想的經驗就可以理解,當我們很專注的時候,如果外面有風吹草動,都可以感受頻率的不同。而將這樣的經驗運用在排練場,我的工作就是讓不同頻率達到一個同步性,讓演員間可以不透過語言,創造有默契而連貫的演出。 」

雖然有機式的演出需倚賴演員的心理狀態及默契,但導演工作的重要性依然不變。張育嘉導演提到,跟來自不同文化的演出者合作時,導演的角色就是扮演跨文化表演者的調和劑,而這次《不可言說的真實》有來自香港與台灣的表演者,除了必經的文化差異磨合外,導演也開玩笑地提到,有位記者曾好奇的問她: 「四個女人到底要怎麼工作? 」導演轉述她當時的回應: 「創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導演要做的就是先讓他們去撞擊,最後統整。 」其實不論是國家、文化還是性別上的差異,並沒有如此天差地遠,我們應該將差異看成每個人身上獨特的 「個性及特點 」,將這些獨特性運用在表演中,使其相互融合,碰撞出美麗而精彩的演出。

唯有當下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照片提供|大衛·芳

最後,我們談到創作理念,這次張育嘉導演執導的《不可言說的真實》舞台劇靈感來自美國最聰明的女人,蘇珊·桑塔格的日記手稿《正如身體駕馭意識》,一本蘇珊·桑塔格晚年見世的私人日記,是蘇珊本人以片段式文字記錄自己情感流露及潛意識思考的作品。要將一本抽象感性的作品化為具體的舞蹈及音樂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張育嘉導演說當時也沒想到四位老師會選這本書。

「我挑了兩本書給她們,結果大家一致投票通過用這本!」細讀這本書後,張育嘉導演發現

「蘇珊·桑塔格的一生跟這四位老師雷同,都是在40、50歲時達到人生高峰,而且同時要扮演很多角色,可能是藝術家,可能是名人,可能是女人,是媽媽,是情人。 」

推薦給你:不是所有女生的生活裡,都只有卡地亞和愛馬仕


圖片來源|台北藝術節官網

說到劇本和演員的相似,張育嘉導演也偷偷跟我們透露了這次戲劇的小巧思。 「這是出由四個女人共同飾演一位女人在四個不連續時期的故事,而廚房會是貫穿戲劇的主軸。 」會選擇用廚方貫穿整齣戲的原因有二,一來導演覺得廚房是女人的另一個小天地,二來蘇珊·桑塔格在書中顯露的情緒太沈重,導演希望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呈現,達到強烈卻詼諧的表演效果。(推薦給你:不完美,依舊美麗:新美學定義,DV8肢體劇場

「希望打破觀眾看戲劇的習慣! 」是這次張育嘉導演對《不可言說的真實》的期望。 「戲劇是線性的,然而舞蹈跟音樂就不一定,它們可以在戲劇中隨性的跳進跳出,打亂觀看的習慣及想法,這樣的表演形式在國外很普遍,然而在台灣大家可能被連續劇制約了,比較不習慣這樣的演出。」而這齣戲劇的劇名也呼應這樣的概念,

劇情是否連貫地往下發展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看戲當下的感受,《不可言說的真實》就是希望觀眾可以體會: 「說的,不一定是真的,而聽見的也不完全是實話。唯有感受,唯有當下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

推薦給你:解開14個生活癥結,讓心一輩子自在


照片提供|伊恩·林

張育嘉導演的笑容很溫暖,很真誠,每說完一句話,導演都會瞇起眼睛,對著我們微笑。看著導演對戲劇演出及人生的熱忱,真的很難想像導演曾患有精神疾病,曾對人生失去希望…然而,可能唯有如此,才能找回內心最單純的快樂,找回人生最根本的熱情。跟張育嘉導演訪談好比在觀看一齣戲劇,一出真實而精彩的戲劇,跟著導演共同經歷人生的起伏,共同分享對戲劇的熱愛,並用心感受每個當下。

訪談結束後,我們隨著導演來到舞蹈排練室,看著四位老師與導演工作的身影,她們圍坐著,教室中放著古典樂曲,當下,我們感受到即將展開的,不僅是一出全新的創作,更是五位女人對藝術,一個她們共同所愛,共同呵護的事,及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這樣的熱忱讓她們充滿能量,就如張育嘉導演一樣,因位曾走在人生邊緣,因為從憂鬱中走了出來,才更了解所愛,珍惜生命的一切並將這份愛傳遞給更多人。

推薦給你:香港首席舞者梅卓焰:我用生命創作

從導演和四位老師身上,我們看見,女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她們可以同時是藝術家,是母親,是情人,是彼此最好的朋友,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她們擁有一樣的目標,她們希望將自己對藝術的喜愛化為創作,將這份美好傳遞給更多人,而唯有真心感受,才能體會這份真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