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近期更是頻繁發生地震,在那地震的一瞬,你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人是誰?你第一個打電話報平安的人又是誰?你知道為什麼在地震過後,人們特別喜歡上網 po 文逛臉書嗎?來聽聽深刻研究心理學的作者海苔熊怎麼說!

「你還好嗎,我很擔心你!」


圖片|來源

「噢我剛醒,沒什麼事。睡了一天。被搖醒的。地震很大嗎?」April 說,我的螢幕上出現許多地震文,好像在宣告什麼節日正在發生一樣。

「花蓮 6.3,不過你睡這麼久,真的沒問題嗎?」(註 1)

「不知道耶,一整天都暈暈的。我做了夢噢,有你的夢。像 Totoro 跳長大的舞一樣,我們一跳、結果掉下來震好大力,就醒了。」電話那一頭傳來她沙啞的聲音,連日的感冒顯得很有磁性。

「剛剛搖好大力,不知道為什麼,很想打給你。」

不過身為一位實事求是的科宅(?),我心裡也有一小塊很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地震之後,會打給自己在乎的人?」「為什麼我們會在臉書上留言呢?是一種「媽,我在這!」的心態?還是我們怕自己被磚瓦砸到先 PO 文表示自己還活著?」

災後媒體依賴(Dependency on media after disasters)

根據媒體依賴理論(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MSDT),人們會因為不同的原因、情境、目標(goals)而關注 FB、網路、電視新聞等媒體(Ball–Rokeach, 1985)。

(1) 知道這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understanding self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2) 想要追蹤熱門的議題並回應(orientation,如之前的校園裡單純的愛情、毒油風波)

(3) 單純好玩(play,比方說分享梗圖)。藉由這些媒體的使用、了解「現在是什麼情況」,你獲得樂趣,並在人群中感覺到「安全」

在地震發生之後(或是食品安全風暴爆發之後),我們的社會開始動盪不安,原先你熟知的生活環境不在安全了,原先你相信的事情動搖了,所以你感到緊張焦慮,一方面想要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另一方面也想要緩解這樣的焦慮。

推薦閱讀:別怕!寫在捷運殺人事件後,最黑暗的時候最需要愛

上網 po 文逛臉書可以讓你「兩個願望,一次滿足」:你可以從回文中知道地震多少級、還有沒有餘震、哪些油是不能吃的來「獲得資訊」,同時你也看到一些惡搞的搞笑圖片(比方說薑母黃色小鴨、先前雨災時的即刻放假)來「舒緩情緒」。

所以,你上臉書只是為了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減低不適。這樣講好像挺有道理的,但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我打給我媽媽,問她花蓮那裏還好嗎。我媽跟我說,常常在搖她習慣了。」

「電話一直打不通,我很擔心。我傳 line 給她也沒有回。後來,她回我說她剛剛在洗澡,我才鬆了一口氣。」

沒錯,後續的溝通基礎理論(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CIT)指出,除了「了解現況」(To understand)之外,災後媒體依賴的另一項原因是:你想知道你在乎的人現在好不好,也想告訴他們,你還沒死,一切安好(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我們大多在一些「放送型」的媒體(如電視廣播)「了解現況」,而在一些「連結性」的媒體(如 Line 或電話)互報平安。

下一頁,地震後你選擇用 facebook 還是 Twitter?

地震後,你為何用 Facebook 與 Twitter?

不過,有些媒體比較曖昧一點,在上面我們可以獲得資訊,也可以與其他人打屁聊天,例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

Joo-Young Jung 2012 年調查了 225 位日本大學生,問他們在地震之後會用什麼通訊媒體?又為什麼會用這些軟體?結果發現 33.3% 的人會用 Facebook,22.2% 的人會用 Twitter。相較於 Twitter 來說,Facebook 的功能比較傾向「與他人溝通連結」,而 Twitter 則是「了解現況」(如圖)。

Learmonth指出:「FB 與 Twitter 的差別是,FB 使用者常常把自已與他人連結,但 Twitter 常常只是丟出一些你臨時想到的點子。」所以整體來說,Twitter 比較像資訊更新中心,而 FB 比較像一個家──你在 FB 上與許多你在乎以及在乎你的人談話,瀏覽你喜歡與認同的粉絲頁,分享你的生活,並希望別人看見,給予回饋。

推薦閱讀: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更孤獨嗎?

那些與你有關的災難與幸福


圖片|來源

「人生就這麼匆匆幾十載,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有時候夜闌人靜,你坐下來想一想,這輩子到底有什麼是能留下來的呢?我存在與不存在到底有什麼差別?想著想著,就覺得孤獨寂寞起來。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一直在你身邊,凝視著你的生活、你的一舉一動、在你孤單寂寞時陪在你身邊,即使有時候他會摔杯子、發脾氣、誤會你,我們仍需要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見證我們,見證我們曾經活過。」在電話的這一頭,我聽著他的聲音,心裡響起多年前老師說的這段話(註 3)。

推薦閱讀:其實妳一直在找的,並不是最愛妳的人

「我好想你,醒來第一個想到你。」他說,聲音傳到這裡,我心裡小小的島輕輕震了一下。

「我也是。」我說,夾帶著微微的感動。

知道我們都很平安固然心安,但知道對方也同樣在乎,同樣在重新與世界接軌時,也想和我建立連結,心理的一些什麼,悄悄地安定了下來。

我們原先就是需要被了解、被關懷、被在乎的。

當我們發現周遭的環境不安、情況失去控制、情緒驟然潰堤時,我們除了會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之外,更想感覺到,自己並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去面對這些災難和無奈,還有人陪伴,還有人觀看,還有人,像在乎自己一般在乎你。

推薦閱讀:真正懂妳的,才是愛妳的

記得把你的關心與愛,告訴你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