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編按:
目前人在美國闖蕩的作者 Fiona Lin 先前曾分享了殘酷無比的美國求職真相。當在美國的他們用一萬個小時累積自己的實力,老是想著速成的我們當然沒有競爭力!而這次她寫在申請學校之前,想告訴妳,申請學校重要的從不是猛背單字,考托福考GMAT, GRE 而是為自己的未來佈局。想出國的你,確定自己真的想清楚了嗎?

同場加映:美國砸大錢唸書值得嗎?


許多人都有一個留學夢。從小我們學習外語、接觸異國文化,面對著電視電影上描繪的求學生活,面對著留學展覽手冊上那綠油油的草皮(彷彿在草地上念書,效果就會比較好,人也變得比較正),總是不禁有所憧憬。(女孩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啦啦隊電影而對於美國自由開放的純愛校園生活而羨慕的感覺嗎?)

於是以出國為目標的我們,很耐心的規劃時間準備,從被審資料到考試,我們重拾大考精神(老娘國三高三都撐過去了,區區一個 GMAT 算什麼!),埋首準備。

但殊不知,這戰場跟熟悉的台灣升學環境截然不同;要在別人的地盤打,光靠背單字是不夠的,你需要的是佈局。

資訊比什麼都重要

學校在乎什麼?請你問清楚。每個國家不一樣, 每個 program 不一樣。申請 PHD 跟 Masters 是兩碼子事,申請金融碩士跟生物碩士也是天南地北的概念。針對選校,不要一心一意覺得自己找幾個人問問、上網搜尋一下學校排名就夠了。

你要做的是直搗核心戰場,搞清楚這個領域誰擁有最多籌碼(資源豐富,師資堅強)、誰最有影響力(校友網路強大,企業喜愛)、誰外強中乾(學校名聲響亮,但是 program 本身有待加強)、誰最好騙(適合當你的 back up plan)…你會發現,網路排名不一定準確,同學間以訛傳訛更是危險。每個人喜愛的領域不同,個性不同,未來規劃也不同,他想留在紐約你想轉戰亞洲,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你。有的學校喜歡保守學術型的學生,有的學校風氣活潑強調團隊合作,有的program有偏好特定研究背景…在申請的時候,並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豐功偉業一股腦兒的列出來,然後盼望某間學校成為你的伯樂就可以

資訊可以幫助你成功定位自己。很多國外學校的招生跟我們的科舉文化截然不同。以我申請的經驗為例,有些 program希望招到的是『畢業後可以找到搶手的工作,讓學校 placement record 光鮮亮麗的人』、有些學校喜歡『符合學校entrepreneurship 精神, 具有科技創業熱忱的人』、有些學校強調『合作精神,以及成為負責任的領導人』的能力…每個學校的校風不同、資源不同,招生官看的不是一個『絕對優勢』,而是『契合程度』,它希望它的資源可以幫助你走到想要的地方。

試想,面對一間科技創業風氣興盛,擁有強大 entrepreneurship 課程的學校,你一直強調自己擅長的並且想要的是債券分析領域… 很有可能學校會覺得你很優秀,但是沒有能力幫助你,因此只好忍痛放棄。正確的定位,不僅可以有效率的增加自己的勝算,更可以幫助你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 program。

推薦閱讀:為什麼 MIT Sloan MBA 只錄取一個台灣人?

那我要怎麼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多最有用的資源?我要怎麼知道各間學校的特色?

答案是:問人、問人、再問人!

首先,你可以直接問有興趣的學校。(網站上寫著偌大的『聯絡我們』字樣,你看到了吧?)你可以寫 email 給招生委員會詢問,甚至電話連絡,他們都會很熱心的回答你。這麼簡單的工作,你會訝異,真正去做的少之又少!

我們都困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只會瞎猜,不然就是找朋友尋求溫暖,或是上網找二手資料。殊不知,自己花了五個小時孤狗,看論壇、看網友心得…這些固然有用,但都不如一通三十分鐘與招生官的電話直接。在台灣要不要先讀研究所比較好?我的工作經驗夠不夠?我畢業太久,還可以申請嗎?國際學生就業率怎麼樣?學校的研究領域有哪些?這些問題,你覺得問網友準呢,還是問學校準?

我在申請時,真的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眾說紛紜的資訊,一下有人說 GMAT 分數最重要、有人說 essay 才是關鍵、有人說大學修課內容才是評分標準…於是我打電話問 admissions committee,詢問他們的評選大綱。他們告訴我幾個評選方向,並且很官方的跟我解釋每一個領域都重要,並不會偏頗。看到這邊你可能會認為答案太官方,不太可信。我掙扎許久,衡量官方標準與各方的『經驗談』,最後決定相信自己的一手資料。而你知道嗎?學校說的是真的:我的申請資料沒有一項特別高人一等,但是我很努力的讓每一個內容都達到一定的水準,最後順利過關。因此我建議:不要隨意忽略一手資訊,任意猜測考官會偏心哪些領域,更不要覺得一個標準達到了兩百分,就一定可以彌補其他項目(除非學校跟你這麼說)。

推薦閱讀:念 MBA 值得嗎?

01. 如果學校問不到,你還可以向校友以及正在該學校念書的學長姊求助。

怎麼找到他們?我利用 LinkedIn 網站(http://www.linkedin.com,在查詢欄位裡輸入自己申請的學校以及”Taiwan”,通常就可以找到很多海外的台灣學長姊;另外也可以使用”advance search”功能,針對學校作篩選(只是一個列有各種項目給你打勾的頁面,使用起來超簡單!)。(又:LinkedIn是個免費的professional network網站,大家可以多多利用。使用時自己要先註冊並成立一個professional profile,方便學長姊知道你是誰)

找到了學長姊,我會很有禮貌的寄封 email 說明自己想請教的原因,並且詢問他們是否可以跟我短暫的通電話或是Skype。切記:一切以校友方便省時為主,不要覺得他們義務要寫落落長的 email 回復你、不要直接 facebook 閒聊浪費人家時間:請把握快狠準原則,在 phone call 以前把想問的問題列出、該看的資料看完,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有禮貌的問到有用的資訊。

02. 如果還想要更多的意見,別忘了還有你和藹可親的教授!

老師們都很樂意幫我們解惑,也有豐厚的學問與經驗(不管是學術上還是人生方面!),所以,能夠抓住青春的尾巴裝可愛問問教授問題,和樂而不為?如果教授願意,甚至還可以請問教授是否有以前出國的學生可以聯繫,甚至是教授在國外的朋友。我曾經目睹美國教授毫不猶豫的將學生推薦給美國甚至是亞洲的學校們,熱心的運用自己人脈來幫助學生。當然,前提是你對於申請已經做好該做的準備,知道自己要什麼,或是知道自己要問什麼,而不是嘻嘻哈哈去人家跟前期待教授一步一步輔導你。  

03 .佈局的最後一步,是時間的分配。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效率、自己的強項和弱項。適用於別人的,不一定適用於你。根據你蒐集好的資源,你要訂定屬於自己的作戰計畫:如果對於考試不在行,或許要規劃更多的補習或是每天唸參考書的時間;如果 essay 寫作沒有經驗,或許要給自己兩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構思,然後預留時間來檢驗批改;更長期的,如果自己想要的 program 強調某種專業能力,可以規劃下學期選修課程,或是 sign up 一個網路課程等等。請你把時間拉長,替自己畫一個 road map。

一萬個小時的努力很重要,但是這一萬個小時怎麼運用更是關鍵。面對未來,你需要的是勇敢的替自己規劃與佈局。所以,請記得:蒐集資訊很重要、知己知彼很重要、思考長遠規劃很重要、有效率的分配資源很重要。是時候了,對於留學這件事,我們要開始當起自己的諸葛亮,用智慧聰明的打一場仗。

同場加映:你準備一個禮拜想闖麥肯錫,在美國的他們用一萬個小時累積競爭力

 

你想要的未來,你願意拿什麼來換?
〉〉歐洲求職生死鬥:四個面試官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15分鐘的美國工作面試,改變一個台灣人的工作態度
〉〉害怕失敗,只想迎接成功,哪裡錯了?

更多作者 Fiona Lin 的學習筆記,都在 Sprinkles&Suits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