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編按:
現居德國的駐外作者 Irene Yu,當年奔波在柏林巴黎間念國際學程雙碩士,目前活躍於歐洲新創公司。正在歐洲工作的她,也曾有過一段在歐洲唸書的辛苦日子,她想用最親身的經歷和我們分享,這一路走來德法的混種背景對她而言的重大改變,以及她從中得到的人生體悟

同場加映: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夢想出發,目的地:德國

老實說,我最好的第一外語是英文並非德文,去英美念書似乎是更快地選擇,但老實說去歐陸一直是我夢想,我從小就對文化,藝術,歷史很有興趣,所以去歐洲一直是我夢想,其中扮演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大學是念德文系,很多人也會問為什麼不是法語或西語,最主要就是在歐洲有很多國家是講德文,再加上很多歐洲人也會以德文為第二外語來學習。尤其歐債風暴後,很多東歐跟南歐人到德國尋找工作,所以更多人選擇學習德文。

也來看看:另類教育,讓德國的孩子不一樣

以我個人為例,我選擇到德國念國際學程,而非傳統學程。不過我是德文系畢業,要念傳統學程也未嘗不可,也許得再多花更多點時間準備,但念傳統學程學費便宜,似乎多花點時間準備語言也還好。但當時我已經評估過,我未來想要工作的是在國際化的環境,以及我想要念的學科我也希望是以國際化為主,同學我也希望可以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所以我決定以申請國際學程為主,當然當時也覺得只要來德國再怎麼樣總會練習到德文吧。簡單的來說,當初我是只想一網打進,但事後證明我得選擇還挺正確的。當然還有很多附帶的其他原因,像是學費以及生活費,在英美生活費都普遍很高,尤其是像倫敦,紐約,舊金山皆是。當然我之後到了法國去念第二個碩士時,也領教到了高生活費的巴黎。幸運的是我可以同時看英文跟德文資料,所以可以準備得充分點。(你是不是也有巴黎症候群?)

奔波在柏林和巴黎間的商管生活


上圖是在上法國文化課時,在夏佑宮前拍攝。有一點法國學校很讓我讚賞,他們提供了必修法國文化課跟法文課。
法國文化課從第一堂在 時尚秀,LV,羅浮宮。讓外國學生用上課的方法瞭解法國文化。

當初我以為這只是個國際學程,可以去不同國家上課,類似交換學生的形勢。但是我到了之後發現,我可以再到法國去念第二個碩士,只要我滿足不同的畢業條件,兩邊各有不同的條件要求跟考試規定,雖然都是管理,但是主打的方向不同,對我來說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體驗生活跟唸書,這是再好不過的事,還可以再學一個語言。當然之後到了快要畢業前夕,要準備考試奔波在柏林跟巴黎,此外還有實習的工作,論文,以及實習報告,當這些在差不多同一段時間一起湧上來時,我也很真心覺得幹嘛這樣虐待自己。(親愛的,你累了嗎?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法則

我當初一開始上DAAD去看有哪些國際學程,我一間一間比較以及順便查一些德文跟英文的資料,在英美跟德國很不同的一點是, 並沒有非常多大學在台灣很知名。像是世界百大排名,德國進榜的為數並不多,因為國家把教育資源分配的在不同的學校,當然大城市的幾間大學,一樣很搶手。但是前面指的是公立大學,德國也有幾間知名的商學院,可以在歐洲商學院的排名看到幾間,像是 WHU, ESCP, LLM, ESMT...但我從來就不是一個覺得要念名校的人,我是個有紀律的好學生,但我並非頂尖的學生,從小我在家就算成績比較普通的,比起我姊姊跟我弟弟,我的成績一直都較為普通,但是我反而因此有更多選擇不同道路的機會。(好想知道,為什麼 MIT Sloan MBA 只錄取一個台灣人

換句話說,我比較在乎的是學校的設備、教學以及國際化的程度。當我一看到我學校可以提供國際化的課程,以及一年的專案管理課程,上學期為理論課,下學期則為實踐課,意思是說真的會跟公司一起合作專案,我就決定要申請。申請德國學校,我沒有請代辦,一切自己來,自己寄文件,寫信跟打電話跟學校溝通,請一些英文母語的好友幫忙修改。之後在七月忽然接到電話面試,當然沒有機會做事前準備,好佳在表現得還可以,之後就收到錄取通知。(又或者你想到美國唸書?心態決定成功的路

至於法國的部分,主要是由我德國學校去處理,在這裡我可以建議有興趣的人上 Erasmus 去看一些資料,雖然我並非申請 Erasmus,不過 Erasmus 有提供不少獎學金或助學金,對於家境比較艱難會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有拿到一小筆,幫助我在法國的額外開銷。

申請雙碩士?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今年夏天有一位朋友寫 FB 問我:『到底要不要去法國念第二個學位?』我回覆這樣說:「重點就是你要什麼?」去巴黎念商學院,到底會不會加到分,會不會讓你想要得離你更接近?當然其他部分像是生活費更高,但生活品質降低,語言不通,加上需要再搬遷,房子也是非常難找,行政效率略微低落,學校可能無法太多的幫助。但是課程比較有趣,同學來自更多不同的地方,還會再加上跟其他學校混在一起上課,教授很多是美國商學院過來兼課。最重要的重點我寫了是工作,要拿法國學位要六個月的實習,你語言不通在法國找實習相當困難,如果要回德國找實習,但是因為人不在這可能會很不方便。我無法給她更好的建議,每個人想要的跟人生際遇都很不同。

我也一直都還在摸索,可是因為我相信所有走過的路都不是白走,一定會學習到東西,人生就是條不歸路,所以我人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後悔。

同場加映:死去之前,人們最後悔的五件事

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當然會有東西想要改進,像是先念一兩個學期後就先休學去找實習工作,因為台灣沒有實習環境,所以當我出國唸書後,發現同學都做過好多實習而且在不同的國家,我就相對的覺得我實務經驗好少感到弱勢,尤其是在討論到實務經驗的部分時,我覺得自己很難加入討論。

德國和法國的教育,差別最大在於發問


柏林 Spree,攝於2012年九月在去參加夏天最後一個 Open Air Party 路上拍攝

我記憶很深刻,在法國考 Grand O'ral ,教授問了我一題: 可以比較德法不同的授課模式嗎?

當下讓我回想到曾經在巴黎時,一堂國際關係的課,教授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曾在 UCLA 以及 Aachen 任教, 當時也同時在索邦任教。他的授課模式非常自由,他很開放的跟同學討論的國際議題,所以從中東北非一路談到東歐以及俄羅斯,台海關係當然也是討論議題。可想而知在討論中,我被全班盯著狂看,也被狂問問題。

近來台海議題:張懸在英國舉國旗:非關政治,關於尊重

可是國際議題一向是比較敏感的話題,有不少學校是從這些地區來的,也因此有同學從白俄羅斯來的跟教授已經有點磨擦,所以氣氛已經有點詭異。但是之後卻有一位德國同學因為想要更了解教授用語的意義,所以有了比較直接的方式發問,教授因此大發雷霆,他覺得學生是在挑剔他的英文,所以不斷強調自己在 UCLA 也是這樣教的,母語人士都沒有意見,為什麼這位同學有意見?因此教授感覺自己被質疑。

但是其他德國同學覺得這就是問問題而已啊,並非挑剔。可是其他法國學生,臉色慘白不停制止想要爭論的德國學生。為什麼?因為在法國尊師重道很重要,法國對輩份階級很重視,但反之在德國,學生常常會發問,如果學生不滿意,會一直發問下去,到他們滿意為止,如果是來自亞洲的我們就覺得學生很沒禮貌,但是知道的人就明白這是上課文化的不同。當然我並沒有把這例子拿出來講,因為時間也不夠,但我簡單地回答這是我觀察到的不同,我想這題對我的 Grand O'ral 的加分應該不少。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準備學校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尤其我當初要念的很少有人念過,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查資料,有問題自己想辦法找答案,在國外總是會有很多突發狀況,你必須要靠自己,並且在有限的資源裡做決定。最後最後一點,在順利拿到錄取信,並且開始上課之後,在上課途中如果有問題,就勇敢發問吧! 大部分的亞洲學生都不太發問,或是下課才跑去問,這點真的讓我覺得很可惜,其實把問題提出來,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不也很好嗎?

他也想分享:在德國,學會了在台灣學不到的事

 

別再被動地接受,主動地爭取自己想要的
〉〉最勇敢的16歲女孩 馬拉拉
〉〉大步邁進,找回最初的熱情
〉〉拒絕加班加到死!美國上司教會我的四個工作原則
〉〉美國唸書值得嗎?心態決定成功的路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