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多為熟人犯案,除了宣導身體自主權,還能做些什麼?給家長的 3 個提醒,承接每份不安。

文|茵筑

事發那年,他六歲。

他以為自己早已好了,卻總在某個片刻想起──向自己壓下的巨大身影、被捂緊的嘴、無力的手,和那滿床的黏膩。

他帶著滿腔的厭惡,一次次搓洗雙手,用著幾乎要扯下層皮的力氣,想讓自己乾淨如初。他髒了嗎?他不知道。他渴望被理解,如同當年輕扯著母親的衣角,多渴求他不要將自己交付給哥哥照顧,卻聽見那溫柔的嗓音說:「妳乖乖的,跟哥哥去樓上玩會兒。」

晨光從窗簾的縫隙間照進來,卻怎麼也照不亮那一室的汙穢。忽明忽暗間,女孩如破敗的玫瑰,在一次次的撞擊聲中,被撕碎成片。

對成年後的他來說,神佛成了荒誕,因為他不只一次長跪佛前,卻永不得救贖。

女人迷兒童性侵1
圖片|Photo by Volkan Olmez on Unsplash

逾九成的熟人性侵案──身體自主觀念的輸入,是幫助發聲、抑或阻止求助?

據衛福部統計,國內受性侵害者,未成年倖存者多達 63%,且多為熟人犯案。為提升身體保護意識,開始推廣性侵害防治圖卡,教導孩童,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任何人都不得隨意觸碰」。

在善惡觀念建立時,罪惡感也伴隨而至。年幼的孩童,是否能分清這個底線是「他人未經同意觸碰犯下的錯」,還是「我未能阻止他的觸碰而有罪」呢?身體界線的劃分,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堵住了那求救的話語?

同場加映:揭開性暴力的迷思:他當時為什麼不反抗?聆聽當事人的心理糾結,避免二次傷害!

孩子依稀記得,母親拿著課本,一點一點指出那不被允許碰觸的部位,下體、胸部,一次次告訴他,「這裡是不能給人碰的。」他盯著紅筆畫出的圈,羞恥、自卑、恐懼,種種情緒交雜,如那曾伸向自己的巨手,攫住脖頸。

他,被碰了。所以,他錯了嗎?

女人迷兒童性暴力防治2
圖片|Photo by Sage Friedman on Unsplash

兒童性侵案中,被理解的重要性

許多孩童在受害的當下,選擇的不是求助,而是沉默。

因為光是理解現狀,對於他們,就已用盡全力。他們困惑、不解、害怕,「性」在不合時宜的時期,打亂了他們對世界純真的認知,迫使他們對危害的感知比同齡人更加超前。

或許,在教導兒童性觀念時,我們應更謹慎用詞。「未經允許不得觸碰。」這樣的用詞,會不會對孩童造成混淆,讓孩童錯把他人的非禮,算作自身未能阻止他人產生的錯誤呢?

性侵本身即是錯誤,無關是否取得同意。

不拒絕,不等於同意。生理上,當面對巨大衝擊時,人體所反應出的往往不是大聲呼救,而是呆僵反應(freeze or shut-down)。尤其受害者為孩童時,面對無法反抗的力量、對於現況反應不及的無措,就足以讓其噤聲。

同場加映:當孩子遭遇重大創傷,父母請這樣做:真相是孩子的感受

「當下你有反抗嗎?」面對受害事件時,人們經常問起這樣一句話,無形的期望他如性教育影片的範例那般完美應對,大聲說不、激烈反擊,接著逃離現場。

可創傷真實發生時,自律神經系統為減緩對現狀認知充足所帶來的傷害,會停止邏輯思考、大腦中顳葉的記憶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受害者僵立原地──這就是所謂的呆僵反應。

若無法先同理沉默本身的緣起,我們又從何談,幫助受害者發聲?

女人迷兒童性侵3
圖片|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發聲的那刻,再晚,都不嫌晚

法律上之追訴期有限,復原之路,卻可能是一生。

許多人至中年、至老年,才有勇氣將塵封往事宣之於口。因為當人腦面對不堪負荷的痛苦時,為保護精神的完整,會選擇透過「解離」的方式將痛苦忘卻,記憶被稀釋成模糊,不再深濃得苦澀,人生才得以繼續如常。

同場加映:如何向 MeToo 受害者/倖存者表達支持:不熟與熟識親友,分別 2 步驟這樣做

醫學研究上,解離性失憶症多數不會持續超過一年,可解離症狀帶來的記憶混亂,使倖存者對自我產生懷疑,無法全盤信任自己的記憶,進而更加難以啟齒。

專業性的心理引導,完整的支持系統,在被害者的發聲路上缺一不可。對於兒童性侵案,監護人的警覺性更是尤為重要。

尚在學習話語的孩子,或許無法用言語精準表達自己正在經歷痛苦,如同看醫生時,他們多會說「痛痛」,卻無法明確知道,是拉肚子的痛、還是胃痛。當孩童對某一熟人的到來,具負面情緒,或有畏縮逃避、不願見客的行為時,應謹慎地去瞭解,為什麼孩子產生了排斥感。

上述故事中的主角,正是被青春期的親戚帶入房中,侵害得逞。也許懵懂的少年,並不知自己正在鑄成大錯,卻被青春期騷動的性慾驅使,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即便是幼童共同玩耍,仍應在開放場合或有家長陪同在側。

當孩童在學習表達時,應直視其眼神,給予充足的時間,供孩子組織語言,讓其知道自己擁有訴說的權利,且有人願意耐心傾聽。

兒童性侵防治的要點,除了對孩童的身體自主宣導外,身旁重要他人的關注與態度也十分關鍵。若求助的當下,感受到不友善的氛圍,便極可能將孩子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消彌。

我們都有可能成為那個重要他人,所以,當孩子開口時,請您彎下身,承接起那份不安,與他一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