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二元對立,從小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不在框架中委屈自己、也學著尊重他人。

《男孩?女孩?》是喬安娜.艾斯特拉(Joana Estrela)創作的性別教育繪本,透過細膩語句,每頁插畫,都像一則啟發人心的故事,引領讀者向自己提問,深度自我探索。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的標籤,從一出生開始,外界便試圖定義我們的模樣。

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調皮妹妹,還是淘氣寶寶?選藍色和粉紅色,和性別相關嗎?能不能單純因為我喜歡?

穿褲子、裙子,留長髮、短髮,外界似乎總有一定成見;甚至連運動、跳舞,海邊衝浪或玩沙,也總是陷入性別刻板印象。

有必要知道是男生還是女生嗎?有的時候,只看外表並不容易分辨。而性別和興趣,也沒有絕對關聯。

《男孩?女孩?》性別教育繪本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男朋友?女朋友?或是爸爸?媽媽?稱謂很重要嗎?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互相喜歡,我們彼此相依,我們是因為愛而組成的一家人。

你會喜歡:給大人的繪本|《咱的日子》謝謝你陪我!那些有毛小孩相伴的暖心日常

《男孩?女孩?》性別教育繪本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我的奶奶總是說……「關於口味和顏色,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就像性別有光譜,並非總是非黑即白。

我們只能看到表面,卻不了解他人的真實情況。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輕易評判,時常忘了尊重每個人的喜好及做自己的自由。

《男孩?女孩?》性別教育繪本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世界上的人不只有兩種⋯⋯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是每個人的權利,無懼成為自己,也成為互相尊重的人。

《男孩?女孩?》性別教育繪本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祕密,不是藏在旁觀者的眼睛裡。這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你要勇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給大人的繪本|《夏天吹起的風》流傳四代的臺灣記憶,迎向未來的自信勇氣

性別認同,是建構自我認同和互尊互重的一環

性別認同,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面臨的議題,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一環。

很多時候,不只家長會因為孩子的性別而預設其喜好及發展,我們本身也會受外在的「偏見」或「刻板印象」影響,不敢展現真實的自我,這其實限縮了我們對於自己的想像,也影響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多元社會,我們以為刻板印象已經不再鮮明,但繪本《男孩?女孩?》卻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引導我們重新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諸如顏色、衣著、用語、興趣⋯⋯是不是仍在不知不覺中束縛了我們的認知?

如果我們無法打從心底「尊重」個人特質,就會一再落入標籤與偏見的循環。我們可能是被貼上標籤的人,也可能是將標籤貼於他人身上的人。

《男孩?女孩?》性別教育繪本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美國知名記者潔西卡.諾黛兒(Jessica Nordell)在其著作《隱性偏見》中提到,「偏見」會影響我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形成對立而令使人受傷。日常生活中,偏見之所以無所不在,是因為個人在成長中的所見所聞與社會環境相互連結,形成「慣性思維」。[1]

書中也舉例了本.巴雷斯(Ben Barres)變性前後的故事:從身為女性的不自在,到決定勇敢變性以後,竟然驚訝地發現,人們因為他是「男性」而更加肯定他的學術研究與認同他的能力。[1]

為什麼明明是同一個人,人們卻會因為不同的性別、種族、地區……,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

若要消弭「慣性思維」造成的偏見,關鍵在於認識並「尊重」每個人的本質,而不從「外表」落於先入為主的框架。這個過程,需要「同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才能看清楚彼此的視野。

「是男、是女,每個人將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繪本《男孩?女孩?》

同場加映:給大人的繪本|《學會飛之前,走走也不錯》:人生沒有彎路,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是每個人打破框架的關鍵一步。儘管害怕與眾不同,也不能動搖一個人如何認識、理解自己。

當我們不再戴著面具為他人而活,而是為自己的人生勇敢時,才能打從心底接納自己、愛自己。

只有你可以詮釋自我,所以不要逃避,這個世界充滿著無限可能。

尊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沒有必要迎合外界的框架,而丟失自己獨特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