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奧妮不僅懂得如何讓他人將優勢發揮,至始至終沒有忘記「天賦」在生命所能承載的重量,即便是歷經顛沛流離的異地貧困生活。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由日本知名攝影師長田鐵男拍攝,穿梭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爾良多雨的街道、日本的櫻桃園和美國加州的橘子林等多地取景。

如同搭乘時光機,與故事人物們在二戰前的時空背景,飄蕩在異地的臨場感讓人無比深刻,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女性視角再次看見,男人背後的韌性之人。

本片為真人真事改編,主要描寫知名建築雕塑大師野口勇母親——黎奧妮(Leonie Gilmour)的故事,導演導演兼聯合編劇兼製片人松井久子為了本片構思長達七年的時間。是什麼原因讓導演願意費時多年醞釀?

她曾說:「她的人生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但卻被埋沒到了歷史中。我當時就想,為什麼不能把她的事情拍成電影呢?作為一個女性導演,我有義務讓全世界去瞭解她。」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藝術與生命皆是創造火花,波瀾是最好的燃料

先談野口勇的背景,在戰亂背景與獨特成長背景淬煉而成他的非凡成就,跨足亞洲、美國、歐洲文化的創作,透過石材、鋼鐵、木材等諸多材質應用方式,獨特的演繹手法,將東方工藝的審美觀與西方現代藝術理念揉合成為三度空間作品,贏得舉世的矚目。

觀看本片給人最大的鼓舞之一,是踏上異國流離失所的母子,將那些生命中的波瀾成就為作品的振奮,面對生活肯定嚐盡苦頭,物質貧窮卻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得其樂,都與他們擁有重要的心靈寄託有關,那就是「創作」。

不論野口勇的身份是美國男孩、日本男孩,到哪裡生活都能夾帶自己珍貴的藝術魂,讓自己生活下去,也將生命經驗融入雕塑作品。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你的藝術是你的武器,你的藝術將是你的聲音,藝術家沒有界線、不分國界,藝術能讓你通曉所有語言。到哪裡都能過得精彩無比。」

在片中,黎奧妮對野口勇充滿力量的鼓勵,也真切地實現在他往後的生命歷程。這背後正是因為他擁有黎奧妮這樣一位母親。

編輯精選:野女正史|她不婚不生,卻比所有人更了解小孩!兒童節目之母,心理學家麥法蘭

獨具慧眼的伯樂,深信不該為任何原因放棄天賦 

野口勇的大文豪父親野口米次郎受惠於黎奧妮的幫助,讓作品魔法般地在西方世界人氣高漲,野口米次郎曾出版兩本英文詩集,但在英語的表達上品質不穩定,黎奧妮便同意成為編輯,野口開始寫一本虛構的小說《日本女孩的美國日記》。

編輯,正是寫作幕後的重要靈魂人物,要能深入理解作者與創作理念,並將文字編排整理、去蕪存菁成為傑出的作品,在聚光燈的照耀下,更加精彩動人。

作為詩人野口米次郎的文學編輯,黎奧妮成功地讓野口的小說《日本女孩的美國日記》巧妙地以女性視角出發,並創造出一個新的人物頂替作者,贏得出版社青睞,在美國推出後佳評如潮。

「在這個國家,你就是我的聲音,沒有你,我便喑啞如木石。」野口米次郎在贏得小說出版機會後,這樣告訴黎奧妮。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黎奧妮不僅懂得如何讓他人將優勢發揮,至始至終沒有忘記「天賦」在生命所能承載的重量,即便是歷經顛沛流離的異地貧困生活。

在野口勇年幼時,黎奧妮就發現他對於周遭事務敏銳的觀察力,對學校正統教育沒興趣,卻將大自然的一切成為創作的調色盤,面對孩子逃學,非但沒有責備,甚至支持:「不去學校沒關係,來蓋一棟房子讓我們住在裡面吧!」早已發現野口勇對於工藝獨具天賦,讓野口勇盡情發揮,並和木工拜師學藝。

你會喜歡:過度迷信天份,會成為枷鎖:為什麼你該有「恆毅力」?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長大後,野口勇原先申請上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系,但黎奧妮將他從醫學院計畫「解救」出來。

即便穿越至現今社會,多數人應該會認定進入醫學院這是極大的成功,黎奧妮並不這樣認為,她不願看見自己孩子珍貴的藝術才能就此埋沒,堅定地告訴野口勇應該要繼續創作。

時至今日,在許多傳統保守價值中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而更多父母如此的期望,來自於社會經濟地位,將翻轉階級的希望寄託於孩子。

同場加映:「你好好讀書,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處理」《華燈初上》子維:當乖孩子的傷最痛

然而,黎奧妮並沒有因為窮就斷送孩子的天資。野口勇擁有這樣的母親能說非常幸運,除了能看見孩子長才,更知道給予因材施教的機會。

不禁讓人聯想起王安石所撰寫的〈傷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時候被視為神童,然卻因為父母的短視近利,讓他四處表演才能賺錢,錯失大好的學習機會,最終才華殞落,成為一個普通人。

黎奧妮看見孩子的優勢所在,更深信需要好栽培灌溉,適當的學習成長方能開花結果。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跳脫框架的綑綁,長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素有「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與「自然主義之父」的盧梭在知名的教育哲學著作《愛彌爾:論教育》主張回歸自然的教育理論,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規律:以兒童為本位,尊重兒童都是獨立個體,需要理解其個體差異,並因才施教。

著名的康德也受到盧梭的核心理念所影響,在《論教育》緒論提到:「教育發展人類天賦的觀念,乃是最真實的。」黎奧妮完美實踐回歸自然與發展天賦的教育方式。

《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Leonie)
圖片|《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劇照

觀看本片時,正經歷沸沸揚揚的時事話題:大學缺額創下新高,分布於 51 所大學,缺額總計 1 萬 4,493 人,媒體整理出多所大學分發缺額統計圖表,驚人的高比率在社群間成為熱議話題。

探討背後的原因,來自廣設大學的教育政策與少子化雙重夾擊,回溯歷史在 1994 年教改前,國中畢業有七成學生進入技職體系,三成學生才能進入高中,在教改後完全顛倒了這樣的型態。

廣設大學的政策最初是為了舒緩升學壓力,並提升知識教育水平。然而,將技職體系升格大學在外看來學生獲得學歷,是否失去探索自己,甚至學非所用錯失發展專業的機會,畢業後還是得面對生涯的迷茫?

推薦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剛畢業不能存錢嗎?PTT 神人A大的零存款新手第一步:這樣釐清貸款債務

看見黎奧妮的教育方式正好給予了深刻省思:我們是否能真正做到以孩子為本位,以他們需要的資源來灌溉?觀看《美國女孩的日本日記》應可以為你帶來啟發。

不論你是家長,還是學生,當你感到貧乏與困頓時,應該是時候,停下腳步,問自己:「孩子(我)的天賦是什麼呢?」也許,你也能透過創作,或是其他形式,為自己開創出不同的可能性。

找出內在火花,去創造吧!

至於那些試錯而痛苦的過去,都將成為你最好的燃料,於黑暗中重新燃起生命的動力。

請記得,環境再艱難都不能背棄天賦,你該背棄的是綑綁你的社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