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會誤會跨性別既是變性人,但變性只是跨性別改變生理結構的一種方法。對於目前大多數國家政策的落實,跨性別只有透過「性別重置手術」才能「正式」轉性別,點出了跨性別群體的困境。或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跨性別群體能在生活日常裡,更加自在地表現自我,無需為他們的性別認同感到抱歉。

跨性別是變性人嗎?

談到「跨性別」(transgender),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個詞等同於「變性人」,但在當代的理解中,「變性」(sex reassignment)只是跨性別人士改變生理結構的一種方式,當事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才是判斷該人是否屬於跨性別的依據。

也因為個人性別認同是跨性別這項分類的基礎,大致上我們可以說跨性別人士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有別於生理性別,也因此我們能看到跨性別人士在生活中透過服飾、妝容、舉止來展演不同的性別;若對於自身生理性別有更強烈的排斥或不適感,一些跨性別人士可能會透過「性別重置手術」來轉變自身的法定性別。

在大部分國家,包含臺灣,唯有透過手術才能讓自己在法律上(如證件上)轉變為其他性別。

儘管如此,跨性別在所有性少數中是少數中的少數。

論及性少數,多數大眾可能會聚焦在同性戀,對於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跨性別或甚至其他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人士的認知並不多,這也容易導致當代大眾在談論多元性別權益時容易忽略這些「少數中的少數」。

同場加映:泉源實小生活中的性平教育!跨性別教師不預設框架,給予學生多元思辨

臺灣的同性婚姻與跨性別族群權益


圖片|Photo by Kyle on Unsplash

以臺灣為例,中央政府正式於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合法化同性婚姻,這是臺灣社會非常大的進步,不但開創亞洲先河,更引起全球矚目。

雖然法律保障了同樣生理性別的婚姻權利,但在社會中,許多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不限於傳統的二分法。

此外,儘管婚姻關係是當代社會制度很重的運作基礎,然而所謂的權益保障也不應只局限於婚姻關係,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包容不同的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性別展演,是我們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更須重視的範疇。

在臺灣的性別權益發展史中,跨性別權益較晚得到關注。在目前的中華民國法律中,跨性別的概念並不存在,法律運作的基礎仍以傳統生理二元性別為主,變更性別也是建立在生理特徵的基礎上。

一九八八年,政府訂定變更法定性別的相關戶政辦法,其中規定變性須有兩名精神科醫師的評估及診斷。當年變性的要件為建立另一性別的生殖器官構造,然而在二○○八年,在民間團體的倡議下,政府修改規定為移除原性別腺體即可符合轉換性別的標準。

推薦閱讀:「我不是先生,請叫我高小姐!」跨性別者的自白:請從稱謂開始,尊重我們的需要

儘管新標準對於欲轉換生理性別的人士較為友善,但若要更進一步保障跨性別人士的權益,只聚焦於生理構造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

在跨性別議題上,空間權益一直以來未能獲得足夠重視。在臺灣的生活環境中,許多空間以性別作為劃分基礎,例如洗手間、宿舍大多以二元的生理性別作為區分使用者的依據。

假設跨性別人士基於自身的性別認同,選擇了與社會大眾認知相異的性別空間(如公共廁所),輕則遭受側目,重則可能遭到言語侮辱或肢體襲擊,他們的權益受到侵犯,甚至可能導致跨性別人士難以在公共場合做自己。

有鑑於此,許多政府機關、學校及企業開始設立「性別友善廁所」(all-gender restrooms),期待透過不分性別的洗手間設計,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在獨立、隱蔽的環境中如廁。

其他國家的「非二元性別」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目前歐美多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已取消性別重置手術作為變更法定性別的條件,讓跨性別人士不再為自覺不相容的生理性別困擾,以符合個人認同的法定性別在生活中表現自我。

除此之外,部分國家修法則朝向超脫二元性別的框架,讓第三性(third gender)成為人們的選項,例如目前英國、德國、澳洲、紐西蘭允許公民採用「X性」作為證件資料,不像多數國家要求所有人必須從兩個性別中作出選擇。

除了身體及法律的權益,我們更不能忽略機會平等

看待跨性別權益一事,我們不能只關注法律面向,生活中的「機會平等」也是衡量一個社會對於跨性別人士是否友善的指標。

機會平等通常衡量個人基於其身分、背景在社會中所能獲得的機會差異,例如部分職務若多由特定性別人士擔任,社會中很可能就會有較嚴重的機會不平等。在臺灣,唐鳳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在西方,跨性別人士出任比利時副總理都是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象徵。

然而個案並無法被視為通案,在社會上,傳統二元性別中的不平等仍舊存在,更何況社會對於多元性別的不諒解、不尊重,以及機會方面的不均等都還是你我,甚至全球社會,必須持續改變的現象。

你會喜歡:【性別觀察】我在女校談父權,談女校中跨性別者的處境

思考題

同婚合法保障了同志的婚姻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LGBT 權益是我們必須持續努力改善及保障的?

為了理解方便,我們總是喜歡分類人群,但其實「分類」這個行為可能會為當事人帶來傷害,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被他人分類」的結果。

面對性別認同的分類也是如此,尊重對方對自身性別認同的詮釋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