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世界的不公,如果保持沉默,不是因為我們不在意了,而是避免彼此間的衝突產生,甚至懷疑起自己的「不舒服」;然而《優雅地反抗》讓我們堅定地相信——作為我們,從來就沒有錯!

文|林薇 Vivi 

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許多時候,我們也無法阻止壞事發生,但請切記,別因為你是誰,而感到不滿、懷疑、甚至道歉,因為身為你自己,從來就沒有錯。

約莫兩三個月前,我在信箱裡收到了《優雅地反抗》一書的推薦邀請。當時還點進信件中閱讀此書、也並不熟悉本書作者的我,便直接地被這個標題所吸引。

興許是因為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總是無法容忍的本性,或是從小有些叛逆的性格,也興許是始終相信反抗二字並未只有一種作法詮釋的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點開來閱讀,這本當時尚未出版的書籍。

記得最一開始,我跳過了序,也跳過了前言,就像是個急著想揭開真相的偵探一般,只想直搗黃龍,迅速踏進作者想要反抗的世界裡,一窺他所看見的,那仍充滿許多衝擊、無奈與憤慨的世界。就好像正因為世界擁有了這些,所以才會激發人們憤怒,也才會促使人們反抗。

但我錯了,從開始閱讀第一個篇章時,我就知道自己錯了,而且錯得離譜。因為標題中的優雅,從來就不只是副詞,而是另一個動詞的展現。他是一個心境,不用以襯托反抗,而是與反抗相輔相成。

作者面對壓迫、面對歧視、或面對他人的不公義,從未姑息,也從未僅止於旁觀,但他用了更彈性、更有智慧的方式,讓不合理得以被彰顯,也讓當事人,有轉圜的餘地,不至於陷入僵局。


圖片|Photo by Rick J. Brown on Unsplash

接受不合理,從來就不是義務,其實反抗,也需要練習。

作者在書中提到,面對不合理的事、面對壓迫,感到不舒服,是天性、是自然,不需要被隱藏,也其實根本就無法隱藏。

我們之所以不再察覺他們的存在,通常並不是因為他們改變了,也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不在乎了,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沉默,也習慣了不讓星火燃燒,只為了避免衝突發生。

久而久之,這樣的漠視,甚至成為了「義務」,成為了那句「歡喜做甘願做」的最佳鞏固者。人們不再因為自己的不反抗,而感到疑惑、掙扎,也不再像過往一樣那麼深切地感受到不合理,所能觸動的感受與波瀾,最終慢慢忘記了反抗的能力,更失去了反抗的勇氣。

然而對於那些不舒服,我們其實可以嘗試用自己舒服的步調,練習反抗。

一次,一次,慢慢地,在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感受自己當下的波瀾與反彈,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自己理解,但不代表得無條件接受的立場。也讓對方了解,此一舉動,實為不合理的對待。因為從來就沒有人,有義務要接受這樣的行為,而沒有反抗的權利。

延伸閱讀:【A Couple Minutes】我們期待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都是自己教會對方的

記得尚未達成的,也要記得好不容易已改變的。

當我們逐漸開始意識到不合理,並對於這些情境不再漠視時。那些因看見想要改變的,實則尚未改變,或是因看見改變路上困難重重實為現況,而造成的無力感與衝擊,便會隨之而來。

感受當下那股極力想要改變的熱情,是重要的,因為那將引領我們,持續去突破現狀、跨越挑戰。然而接受當下的自己,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一步到位,短時間內做到,也是重要的。

因為改變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算我們改變的了自己,要突破一個結構性問題,我們還需要醞釀更多人,也在這個體制中,改變參與體制的方式,才有機會能夠讓整個環境,都充滿新的氣象。

然而,在深陷無力情緒的同時,也萬萬不可忘記,其實回首,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


圖片|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如果「促成改變」是一場耐力戰,那麼除了向前衝去,持續記得沿途的風景,每一個好不容易的過程、每一次終於達到的目標、還有每一場沒有想過會跨越的了的挑戰,就將是滋養我們走下去,最好的養份與動力。

因為那將提醒著仍在理想半路的我們,雖然未盡之事還有很多,距離終點也還有好長一段要突破,但回首來時路,就算一切再不容易,但我們也都沒有放棄呀!也是這麼咬著牙、這麼傻傻做著,撐過來了!也不知不覺,就走了這麼長一段,當時看來也好困難的路呀!

同場加映:致常常放棄「做自己」的你:允許自己有好有壞,現在就是你最好的樣子

別讓外面的聲音詮釋你,只有你才能代表你自己。

這個世界,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在告訴你,「應該」成為的樣子。 但這些期待,通常都來自於外在,來自於他人,而非我們自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會常常覺得,無論再怎麼努力要去迎合那個標準,但在我們自己看來,卻總還是差了一些。

然而在閱讀此書到尾聲時,我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從來就不僅僅只是面對不合理時的反抗、面對變化時的彈性、與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才踏過的那些路,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內心,傾聽自己的所想、詮釋自己的想法、與握緊自己的主控權。

因為你就是你,是由好多不同的特質、認同所組成的你。而你的存在,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什麼,更不是為了去迎合誰的期待。你的存在,本來就足夠美好。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你會喜歡:分手後,我是誰?失戀的 2 個療癒練習:破碎後,請重新擁抱自己美好的模樣

你有你的喜好、你的自由,在發現自己不符合他人標準時,懷疑那是自己的問題,是一個很常見的情形。

但下一次,當這些懷疑、否定出現時,能否讓我們一起嘗試,在感受到那個懷疑的同時,慢慢將這樣的彆扭表達出來,並且再進一步嘗試詢問自己,如果從我們自己的視角去看,自己真的是這樣一個「不合標準」的人嗎?這個標準,真的適用於我嗎?以及,我們真的有需要去「符合標準」嗎?

此時你會發現,最後能夠去詮釋你的,其實只有你自己。就算用了他人的標準來詮釋,也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拿取外界的標準,並套用在自己身上,加以詮釋。

時間一久,我們便有可能變得習慣活在他人的標準與期許裡,最後甚至忘記了,當初為何走在了這條路上,還走到了這裡。

只有你,能代表你自己。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籍時,最大的震撼、同時也是最深切的感動。

別忘記內心所望,也別因為他人的期待,而在還未嘗試前,就先用眼前的繩索框住自己。因為那並非畫地自限,更是自我束縛。

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寫下了一些他實際在生活、在職場上發生的事。雖然看起來,像是個散文集,但實際上,我覺得更像是一本記錄思考過程的日記,而我們正是作者在分享這些日常與過程的那個對象。

也因為如此,我們能透過作者的視角去發現,這個世界雖然真的沒有想像中那樣完美,就誠如每一個我們,也都不可能是那樣盡善盡美。但至少我們可以堅定地相信,作為我們,從來就沒有錯,作為我們,本來就是一種影響,也就可以是這個世界上的一點點光亮、一點點美好。

因為親愛的,你就是你。 而身為你,有你的參與,是這個世界,最獨特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