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常常過度消耗自己,一味地討好著別人,那你很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然而我們可以試著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這個身份之後,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然後,你要相信無論這個你是什麼樣子,都值得被溫柔相待。

文|咯咯,隋真,二狗子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你是一個常被他人評價「你人真好」的人嗎?

你看起來無比隨和,有求必應,以至漸漸地,人們把你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隨著這樣評價你的人越來越多,你才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取悅他人。但你卻依然停不下遷就、迎合他人這件事。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如果你也和漫畫中的珍妮花有過相似的心情,覺得人生總是陷入一種「討好模式」,總是無法拒絕,習慣取悅他人,那麼,你可能也是一個討好型人格者(People-Pleaser)。我們通常稱之為「討好者」。

討好者(People Pleaser)

顧名思義,他們總是在取悅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致力於滿足別人。他們似乎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和喜愛,努力地讓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嚴重的「好人情節」折磨著他們,這種「好人的負擔」甚至干擾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及整體幸福感。

那麼,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去討好別人?

心理學家 Harriet B.Braiker 認為,討好者背後有三個主要的心理要素,它們彼此互為原因和結果:


Harriet, 2002。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了解你的取悅行為究竟由哪種因素主導,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實現想要的改變。

首先,討好者們常常會有這樣一種認知:

「我必須要讓每個人都喜歡我。」

他們將自尊和個人認同都建立在自己為他人付出多少之上。他們深信「做個好人」就能使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絕和傷害,也抱有一種「我對別人好,別人也應該如此對我」的錯誤邏輯。

那麼,為什麼討好者們停不下討好的行為呢?

研究者們發現,他們的討好行為來源於對快感本能的追求,這種愉悅感來自他人的稱讚和肯定,宛如「上癮」一般。

對他們來說,討好的行為其實具備了一種撫慰的功能:通過不斷重複討好他人,把它變成一個常規(routine)。當一切變得熟悉並且可預測,他們便能從中得到慰藉,並獲得一種安全感(Everitt & Robbins, 2005)。

討好的行為還可能與討好者的情感因素有關。他們無法應付內心的恐懼——被拒絕,他人的失望,被批判。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衝突,也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常事。此時,取悅他人成為了一種逃避策略,用以保護自己免受情感上的傷害。

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從來不曾得到、或不敢索取自己想要的對待,所以內心一直有一種難以填補的缺失感。

推薦閱讀:「不滿足別人,我就會被拋棄」童年創傷,如何讓我們養成討好習慣

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

如果他們做出合父母心意的事情,就會得到獎勵;而當與父母的意見相左時,則可能會遭受嚴厲批評,或因此被父母冷落一段時間。

等到成年後,儘管他不想像小時候討好父母一樣去討好別人,但他依然習慣在任何關係中都過度付出和討好,便形成了一種強迫性重複。

這樣的情況也不僅限於家庭中;學校、社群、甚至討好者兒時所處的文化環境,都可能會對其產生相似的影響。

為了填補這種缺失感,他們變成了自己渴求的對象的樣子,並以自己曾經想要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從中獲得一種圓滿。


圖片|Photo by Taylor Heery on Unsplash

討好的行為有助於維持人際關係?

關於討好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人們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被當作好人似乎不像什麼壞事。他們通常會覺得,只要一直去主動迎合,自己就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然而事實是,討好者的人際關係反而會比其他人更加脆弱。

討好者們誤解了「善良」的實際意義。他們總是一味地忍讓和「幫助」,但這可能實際上對別人是有害的,讓對方失去了自己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Skillyouneed, 2016b)。

也正因為此,他們會更容易消耗自己。

他們的生活幾乎都被他人佔據。長期處於滿負荷狀態下的討好者,常常感覺到精疲力竭。

常見的一個行為表現即是:討好者們容易過度工作。

這是因為,他們會將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他人的評價和反饋之上。為此,他們會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公司、領導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遠高過自己。

而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開始擔心他人會對自己不滿。這就不可避免地會讓他們陷入過度的忙碌之中,而忽視了自己的觀點、喜好和感受。

這樣的問題不僅發生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即便是在親密關係裡,討好者也往往難以展現出真實的自己。

對於戀愛中的討好者來說,你就是他們世界的中心,他們往往壓抑/封閉自己真實的情緒,不自覺地答應你所有要求,即使自己很難做到。

有時,我們會因為感覺不到討好者的真實感受而沮喪,甚至用激烈的態度希望討好者表達真實的情緒。這會讓討好者們進一步感到「表達情緒可能是危險的」。於是更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說出一些和真實想法相反的大話。

比如,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常常容易過度承諾。其實,他們真的不是不肯對你敞開心扉,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害怕被拒絕而已。為了逃避這種恐懼感,他們不得不誇下海口,卻忽略了自己對當前承諾的真實想法。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討好者們同時也是性單戀者(只會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儘管他們習慣去討好別人,但當別人對自己展現出同樣的好時,他們反而會開始排斥這段關係。因為他們無法相信,真實的自己也值得被愛。


圖片|Photo by Christiana Rivers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破解迪士尼公主愛情失敗原因:為討好對方放棄了一切,你終將迷失自己

我想停止討好的行為,該怎麼辦?

在這裡,KY 為大家提供一些治癒「取悅症」的實際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助討好者們實現自己想要的改變。

下面的這張 checklist 列舉了一些拒絕他人的小技巧,你可以保存下來,每當發生難以拒絕的情境時,對照使用。

討好型人格的拒絕技巧急救包

  • 不要立刻答覆,為自己爭取思考和作選擇的時間。
  • 重複你準備好的拖延時間的措辭,避免對對方施壓的實際內容作出回應。
  • 用折衷方案代替直接的「是」與「否」。
  • 試著把拒絕夾在兩句恭維話的中間。
  • 指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但不要把自己貶低得太過份啦!)
  • 萬能說詞:「我之後給你答覆!」

很多人拒絕別人的時候會可能下意識去解釋:「啊不好意思我晚上沒空,因為我要上瑜伽課還跟朋友約了個飯,blablabla⋯⋯」

打住!你不需要向別人解釋那麼多!別人可能反而會利用你的愧疚心,比如:「不耽誤你上課約飯的,只需要 10 分鐘就好,blablabla⋯⋯」反而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

記住,你是在拒絕,你確實沒有空幫忙。簡潔明了地回覆即可。

並且,千萬不要下意識地為自己的拒絕道歉。你可以說「不好意思」,但不要真的把拒絕別人當成你的錯誤。

還有很多的討好型人格者在表達時會說很多類似「應該」、「必須」這樣的思維定勢字眼。比如說:

「我必須努力滿足每個人對我的期待和要求,他們也應該因此感激我、喜歡我。」

我們常常通過別人的行為表現來判斷他人對我們的印象,但其實這種基於行為的觀察,很容易受到負面偏差(negative bias)的影響。

這是因為,人們相比於積極事件,會花更多精力關注於負面事件上。我們傾向於從負面經歷或結果中學到更多經驗,在做決定時也更多依據負面信息,而不是正面數據。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通過別人的一些肢體語言(比如嘆氣、搖頭)陷入「他是不是討厭我了」的思維怪圈中時,就可以提醒自己:我可能過多關注我的負面表現啦!

同場加映:「他會不會討厭我?」學著坦承自己的不安,壞運開始好轉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腦內小劇場不夠直觀,可以拿出一張紙,把你所思所想記錄下來,然後將這些錯誤思維進行改寫。

「我不必總是滿足他人的期待或要求,如果我願意,我可以選擇幫助某些人。我並不希望別人喜歡我只是因為我幫他們做了很多事,我希望大家認可的是我這個人。如果我幫助了別人,我希望他們會感激我的努力。」

對於長期把自己放在他人之後的取悅者,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只有在你能先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去照顧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認可自己是不可能的。對你來說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你對自己的認可。

為此,你可以在每晚入睡前,記下今天你認可自己的一件事情。

「今天,我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我提前完成了任務。」

如果你因為自己過分的取悅行為而感受到了負面情緒,可以試著做一個獨屬自己的「娛樂活動」表單,列出至少十項能讓你真正感到快樂的活動。然後規定自己至少做兩件清單上的讓你快樂的事。小到做個按摩、散個步,大到海外旅行,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學會的事情是,像你從前對他人那般,照顧自己、取悅自己。


圖片|Photo by prakobkit on PIXTA

從長遠來看,總是被別人的事情所牽制,也不利於你自身的發展。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你可以問問自己:

「我五年後的目標是什麼?我需要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

當你自己有清晰的想法、目標時,才能確保你對任何阻礙你前行的事情說不。

如果你總是習慣於隨時待命,為別人的麻煩事提供幫助。下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你可以問問自己:別人是不是真的在向我尋求建議?只有當別人明確提出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去回應他們。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普遍的人格模式,和其他人格模式一樣,即便它給你的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它也是可以切實改變的。

最後,願每一個「老好人」都能嘗試著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這個身份之後,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不是「好人」,那你是什麼人?然後,你要相信無論這個你是什麼樣子,都值得被自己溫柔相待。

我不希望你是一個「好人」,我只希望你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