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金錢就像談戀愛,我們的原生家庭深深連結我們的價值觀。除了自我覺察之外,對於跟金錢的關係,只要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能一目瞭然。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在做心靈工作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眉頭深鎖的案主,嘆一口氣問道:「可以從牌卡裡看出來,我到底要什麼嗎?」明知道會這樣的問題,背後一定有打結如毛線球的感情故事,但每次聽到,這些毛線還是在我腦袋結出一個問號,因為這就像拿著菜單問旁邊的人:「你可以告訴我,我到底喜歡吃什麼嗎?」,總會忍不住想回答:「啊?這只有你才知道啊。」

有意思的來了──為什麼我們在吃東西上,不會問出這種問題?那是因為我們對選「食物」沒有太多心理負擔,改變成本也小,選錯了大不了生頓悶氣,下餐再吃別的,因此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感受極為誠實。

但是「感情」牽扯的東西太多,往往考慮了感情就得放掉現實,考慮了現實又不保證未來,考慮了大局就背棄了自己,考慮了自己又不想被罵自私,最後才出現在工作室,問出這句:「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可是「自己要什麼」,從來都不是靠命盤、靠別人決定的,而是深深感受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行為而「發現」的。那是一個去制約、淨化恐懼、反覆思辯社會加諸的觀點、不斷練習對自己誠實的過程──在那之後浮出水面的,才是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

同場加映:療癒插畫|放空一下,偶爾我也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時光

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舉個例子來說,像我一樣三十世代的女子,小時候接觸的偶像劇、言情小說,充斥著對男人對女人要嬌寵、縱容著自己任性的感情觀,於是「癡情等待」、「霸道總裁」就成為真命天子的典範;

而成長過程裡,長輩還會焦慮地叮嚀「女生要留點給人打聽」,說女生被知道交過多少男友,未來吵架會落人把柄,於是女生閉上了嘴,以清純為標竿,否定自己的情慾,或是就算感情歷練豐富,也要對新對象靦腆一笑,把燙直的長髮輕輕撥在耳後說,沒有啦,我只交過兩個。

當網路媒體興起,女性自主意識廣為盛行,不婚不生、經濟與情感獨立、拿回身體自主權、兩性平等的訊息,逐漸編織進我們的老舊意識裡。於是我們有些人回頭對抗社會──但同時,我們也在對抗自己。

因為我們的意識裡,充滿了從小被社會種下的感情觀,而我們自身的感情經驗,也像一顆顆試金石一樣,不斷在敲打我們的「以為」:

我以為自己需要被嬌寵,這是真的嗎?明明在感情中我覺得更自在的,是溝通順暢的平等關係。我以為要乖巧懂事才值得愛情,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開始比較敢表達和做自己之後,反而好像更有魅力?那些曾經以為是我要的東西,又是真的嗎?

這樣的內在衝突,不是戀愛的專利,同時也出現在我們的金錢觀裡。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六課|最適合你的金錢觀,不應該由別人告訴你

可能因為周遭朋友和我一樣,年紀邁入三十近半,對經濟穩定的渴望逐漸攀升,加上這一兩年股市飆漲,一個個都就像下水餃一樣投入市場,同時意圖學習投資理財技巧。

而這時候我也才意識到,許多人的金錢觀都銘刻著老舊的原生家庭意識,例如和我一樣兒時經歷股市崩盤的同儕,記憶中都有長輩愁雲慘霧,甚至妻離子散的記憶,因此對於大盤高點都非常卻步,但又沒辦法克制內心的蠢蠢欲動,好不容易試一下水溫,遇到一點波動就急著撤資,漲回來又懊惱,再投入時就錯過進場點。這樣來來回回過度交易,與其說是「保守」,不如說是不斷重演兒時的傷口。

又或者,有些同齡男性被社會價值牢牢框架,覺得年過三十一定要有房有車,所以就算收入吃緊,又或者根本不需要,還硬是要扛房貸車貸,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品質,甚至身心健康,只為了博得別人一句「真羨慕你」。

當內在的感受,和各種「以為」正確的金錢觀衝突的時候,朋友們都會陷入一個尷尬的疑問:到底怎麼樣的金錢觀才是適合我?我需要為社會價值犧牲到什麼程度?到底哪一個價值才是「我要的」?

戀愛觀和金錢觀一樣,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他們背後都綑綁著原生家庭、社會、甚至過去精力造成的信念。唯有不斷檢視自己的內在感受,才能真正分辨出到底「要什麼」,經營真正健康的金錢關係。

延伸閱讀:「不勉強自己,就是生存之道」每天睡前問自己:你心裡真正要什麼?

金錢關係修復練習|三個問題,打造屬於你和金錢的戀愛學

問題一、探索每個金錢領域的限制性信念

把一張紙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寫上「投資」、「儲蓄」,並且在每一個區塊內,寫下自己對這個領域影響你的記憶。

例如,「投資」在我的記憶裡,曾經讓家族長輩陷入愁雲慘霧,甚至吵架失和,因此我心中對投資的童年記憶是「很危險、不是一般人能碰,會造成關係破裂」的領域。但是因為大學念的是商學院,又是證券研習社,風氣非常鼓勵學生鑽研市場投機,甚至認為年輕時不用在意高風險,因此後天的學習又讓我比一般人敢於投資,形成一種矛盾的觀念。

而「儲蓄」則是開始得很晚,直到大學打工才有錢可存,當時大部分的錢都拿去投資或儲蓄,累積的速度很快,甚至讓之後幾次轉職時都不用太擔心,是安全感的來源。

問題二、這些限制性信念,如何影響現在你和金錢相處?

當我們挖掘出自己的記憶時,可以進一步覺察,這些信念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

例如,我在「投資」上這樣矛盾的信念,讓我雖然比一般人還敢於進入市場,但卻對進一步鑽研財報資料、市場趨勢等等功課很排斥,潛意識裡只想把錢用最省力的方法,丟進穩定的標的裡不聞不問。

對「儲蓄」的信念,則認為沒有安全水位的現金是件很可怕的事,以至於有時候突然有大筆開銷需要動到儲蓄,就會嚴重激發我的恐懼。

你會喜歡:安全依附型戀人具有超高「戀愛力」!關係心理學:給予適當安全感,感情穩定度大提升

問題三、這樣的金錢信念,是我要的嗎?

當我們發現,自己如何被過去的信念影響了金錢關係,就可以進一步問:「這是我要的嗎?」

比如我問自己,因為過去童年的記憶,讓我對鑽研市場資料有抗拒感,但仔細想想,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我正因為不想研究,選擇用追蹤大盤的指數化投資,獲利也不算差,這時候反而不用管別人說「學投資怎麼都不看財報和線圖」,心安理得地選擇自己的路。

然而下一步,覺得儲蓄是安全感,只要被動用就會嚴重焦慮這一點,雖然社會很讚揚這種守財至上的想法,這個信念卻讓我過得很不舒服。

於是我有意識地修正:儲蓄本來就是我的安全網,必要的時候花,應該讓自己感到安全和感謝,而不是被焦慮困住。這個時候,我也找到了適合我的金錢觀,而不是被過去的信念綑綁,或被社會價值制約。

就像經營戀愛一樣,透過一步步地覺察,找出自己受困於什麼,對感受誠實,進而從老舊的信念中鬆綁。祝福大家都能透過三個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錢戀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