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病識感,就是當你身心出現某些症狀時,你會下意識地為保護自己而否認病徵的存在,這在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相關疾病的患者身上十分常見⋯⋯

上篇:我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完美主義的背後,內心隱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文|Jenna Lin

6 項情緒指標剖析自己的憂鬱症傾向

  1. 長期睡眠品質不好,無法入睡、睡醒一樣沒精神,連帶著影響處理事情的專注力
  2. 時常情緒低落,時常不由自主的哭
  3. 遇到突發狀況,內心會像世界末日一樣的恐慌,擔心、害怕自己無法處理,會有輕微恐慌的身體反應,像是手腳瞬間冰冷、心跳過快、呼吸不順
  4.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覺得不管做什麼都沒動力,什麼事都不想做,但同時也討厭自己這樣的狀態
  5. 平常的生活小事都變成大事,嚴重自我懷疑自己的能力
  6. 有自殺念頭(沒有實際執行,但腦中會有想法)


圖片|Photo by Tsumugi on PIXTA

產生病識感後的就醫狀況

1. 身心科藥物治療

台灣的身心科其實是以前的精神科,但是近幾年開始正名,希望減少社會的標籤。其實心理疾病已經是現代社會下很普遍的疾病,在澳洲,每年確診的人數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含沒有就醫的數字。

基本上台灣身心科醫生能提供的是診斷評估以及藥物治療,健保有包含藥物費用,每七到十天回診給醫生追蹤,評估用藥狀況。我使用的藥物是解憂膜衣錠抗憂鬱藥物和安眠藥。

去年九月,我選擇回台灣就診,並開始藥物治療。第一週用藥,先用小劑量(睡前半顆)讓身體熟悉藥物作用,副作用因人而異,我當時的副作用是白天會昏睡、食慾降低。

第二週增加為正常藥劑一天一顆,一開始其實都沒有明顯的幫助,但醫生說藥物要持續至少一年,並且不能自行停藥。

今年初開始,我感受到需要在澳洲有醫療專業人士幫我評估藥量,所以我開始轉診到當地的家醫科 GP ,經過兩個月評估後增加藥量為一天兩顆。

澳洲的國民健保有包含 Mental health care plan,是由 GP 初步診斷,之後配合心理諮商師的方案,每年有十次諮商部分給付,藥物則由 GP 負責追蹤,給付要看自己私人健保的方案。

2. 展開心理諮商

我去年九月是先找台灣的諮商師,一部分是因為價格是澳洲的一半,另外則是我認為用英文無法完整表達一些內心的情緒。

但是我忽略掉每個諮商師的治療方式不同,我在台灣的諮商師以談話的方式進行,並不會給我任何實質建議,希望我透過談話去自我發掘並找尋改善方法。

我後來發現這樣的方式不是我需要的,而我也比較想找能了解我現在壓力背景的諮商師。所以我找到了一位台灣移民到澳洲,目前在墨爾本執業的臨床心理諮商師,她的治療方式是運用不同學術心理研究測驗幫助我探索自我,找尋壓力來源、發掘我想改善的問題,並且運用不同小練習,針對不同問題去慢慢改善。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法對我來說是比較有效的,也比較能自我紀錄是否有改善。

憂鬱症治療過程的心境歷程

1. 產生病識感

其實當我意識到自己狀況不好,開始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其實是很多人無法跨出的第一步。

但是實際上,開始治療的前兩三個月,即使有初步診斷,我的內心還是很煎熬,無法停止自我指責。

我很難接受自己「生病」了,我覺得生活一直是一樣的,本來就會有各種壓力,自己為什麼之前都撐得下去,但現在撐不下去?

我時常自我指責,無法接受「生病」的自己,也無法忍受自己的「軟弱」,但我也無法立即改變當下的狀態,也讓自己更痛苦。

2. 接受生病事實

在念研究所時,因為課業壓力有去看過學校的諮商師,他告訴了我這句話: 「當我們今天腿骨折時,會知道自己需要休息幾個月,腿才能復原。但是當我們面對心裡的傷口時,我們往往忽略它,並且希望一切像沒事一樣能馬上好起來,忘了給自己時間。」

確診兩三個月後,我開始接受我的心「生病」了這件事,但是改變是無法立即的。

我還是情緒很低落,每天上班都要用盡全力的才能好好完成工作,要逼著自己去做事,因為我知道什麼都不做才是不行的。

舉例來說,我當時覺得踏出家門去上班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後來我把早餐放在公司,讓自己真的很餓了就一定會出門上班(公司是彈性上下班時間,所以沒有遲到問題)。

3. 面對狀況不如預期時的低潮循環

過程中最痛苦的是低潮循環,每當我嘗試改善,有了初步規劃、執行,但結果不如預期的進行時,而我又要花很多力氣去適應新的狀況,我甚至觀察到自己平均需要至少兩週才能從一件不如預期的事情中平復情緒。

二月我改成在墨爾本當地就醫,並且開始規劃健身的訓練,結果三月因為疫情我失業了,突然失去原先的生活重心跟社交圈,健身訓練的目標也因為封城而無法執行。

四、五月的疫情封城,我完全是一個人在家的狀態,只有需要食材和生活必需品才出門,也無法拜訪朋友。這次因為疫情因素,我的低落循環持續了兩個月,到五月逐步解封之後才比較好轉。

既然「完美人生」已經不可能,我們就要盡力活出最好的「非首選人生」。

Sheryl Sandberg

4. 接受生命的無常、逐漸嘗試改變

幾個月經過無數的低潮循環,六月起,我開始能接受現實很多狀況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像是這次的疫情。我開始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低潮的狀態,並且制定可以達到的目標。

比如說,我接受目前自己的狀態無法像以前一樣多頭的向前奔馳,所以整個六月,我一次只給自己一個目標。

六月我就讓自己放鬆,不要太擔心市場沒有工作機會這種我無法控制的狀況,專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好好整理這三年來工作的作品集。

“Resilience comes from deep within us and from support outside us. It comes from gratitude for what’s good in our lives and from leaning in to the suck. It comes from analyzing how we process grief and from simply accepting that grief. Sometimes we have less control than we think. Other times we have more. I learned that when life pulls you under, you can kick against the bottom, break the surface, and breathe again.”

― Sheryl Sand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