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為自己,真好!

兩個孩子因為出生在音樂家庭(她們的媽媽是鋼琴老師),自然容易接近音樂。縱然她們也念音樂班,但我們從不認為將來就一定要走音樂這條路。她們會接觸到不同的學科,有可能發展出不一樣的興趣,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們夫妻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幫助孩子選擇自己的志趣,讓孩子依照志趣邁向獨立的人生。

「功課跟得上就好」是一個很低的門檻,這樣孩子才有餘裕繼續地玩,繼續地認識新事物,而不要為了追求分數與排名,使她們的人生加速地運轉,以超過負荷的速度往前衝,然後幾乎沒辦法停下來檢視自己,到底真正的興趣在哪裡,真正的能力在哪裡?

相對於「功課跟得上就好」,我們也可以說:「學習為自己,真好!」

「學習」是孩子內在的需欲,別以為上學對孩子來說是痛苦的,是因為大人們把學習這件事搞得太嚴肅,孩子才會討厭上學。當我的孩子只要「功課跟得上就好」,她們跟同學的關係比較像是玩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當學校像戰場,名次像戰利品,大家除了關心自己考得好不好,更擔心別人比他好;不只是評量自己的學習,更在意別人跟他的競爭關係,這會形成人與人之間不健康的互動,甚至猜疑。

我的媽媽、岳父母都是小學老師。長大後,媽媽曾拿學校一些有爭議的考題給我看,有時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媽媽就會說,果然是題目出得不理想,容易讓孩子錯亂。原來,要應付好考試,得到好成績,並不只是對知識了解了就好,還要擁有考試的技巧,必須非常地小心,因為出題者可能會設下陷阱來考驗孩子。我當時就覺得很恐怖:考試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我一個朋友比喻得有趣,他說台灣的教材與考試制度總逼得孩子要去補習,就好像故意把人先丟到海裡,再想辦法用救生圈把人救回來。考試有時不是在幫孩子認識學習成效,而是有許多的詭計在裡面,讓孩子得用破案的心情來作答。

所以,我總是跟孩子說,學校教的你只要懂了,考試只是讓你看看了解得夠不夠。我們偶爾檢查一下考卷和作答情況,就算是粗心大意考壞了,我們也不會責備,最多提醒她們下次再專注些,畢竟細心也是很棒的特質。

我真正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從學習中得到成長的助益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