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並不可恥,拉開一些距離,我們才能看到情緒背後的需求,善待自己,給自己一些逃走儀式吧!

逃避不可恥,光明正大地逃吧

無法面對不可承受的情緒,與過去創傷深重有關,為避免再受傷,內心會出現檢查員,一種稱「超理性」,忽視感覺,不相信感覺。

另一種稱「共依存」,忽視自己,只聽從外界人事的反應,才能決定自己該怎麼辦,這兩種負責自我隔離,排斥新的可能性,認為只有替代物不會傷害他。

上癮是種逃避,找無意義的事讓自己瞎忙,沒準備好面對現實。逃避也是情緒,情緒是老大,先接受它才是上策,等它平靜了再談人生道理。因此要避免上癮,反而該允許自己逃避、明著逃,接受自己在逃。

先接受小逃避——覺察身心分離的小動作

先從小焦慮開始覺察。每個人平常都有身心分離的習慣動作,像是不自覺咬指甲、撕皮、摳傷身體⋯⋯,這些小動作不是單純的習慣,都是短暫的身心分離。

主動覺察這些小動作出現的前因,有意識地小逃避,接受自己有時需要分神、放空,不想面對。意識上知道很重要,先從小地方開始覺察,往後遇到大的衝擊才懂怎麼反應。

可以全員逃走,但必須設時限回來

人遭逢重大挫折時,「明天」頓時會失去意義,我曾因為這樣而無法上班,臨時請假搭火車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小站,在站外小鎮沿大街走了一圈,找家攤販吃中餐,傍晚再坐車回去。

一邊走路的時候,一邊想著未來怎麼辦?人生之後要怎麼收拾?如果一切重頭又如何?我什麼想搬去偏鄉當農夫隱居。不過無論怎樣逃,我設好時限,晚上得搭車回去。

有位研究所同學失戀,他允許自己醉三天三夜,完全與外界失去聯繫,第四天就正常來上學,然後哭著說他被拋棄了。

逃避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坦蕩蕩地逃,做什麼都行,那是種儀式,然後,要記得回來。


圖片|Photo by Eutah Mizushima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正式結束,才會正式開始」有了儀式感,對生活就有更多愛

從逃避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若不允許逃避,反會啟動潛意識的防衛機制,當它盲目滿足內心渴望時,會像保齡球打出火雞一樣,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倒,然後等理智醒來收拾那些被打飛打爆的殘局。

與其這樣,不如光明正大、坦蕩蕩的逃走吧。在逃走儀式裡讓能量宣洩,釋出空間讓大腦恢復理智,在逃走中的自言自語更能明白自己的需求為何。

面對真正想要的東西,想想自己還能做什麼,就會在生理、認知和情緒面都覺得「逃避已經夠了」,願意摸摸鼻子面對現實,盡可能解決困難。

探索上癮的心理機制

上癮讓人退到內心世界自尋刺激,不敢再碰真實世界,讓身心短暫分離,讓真正的情緒與需求不被看見。

同場加映:以「表達感受」代替「情緒用語」!比起生氣,其實你更多的是不安

同時潛意識衍生無濟於事的對應,以看電視、滑手機、吃不停或強迫洗手等重複且無意義的動作,分散對未滿足的不滿。沉迷於某種物質、行為、信念都是上癮的預兆,必須警覺。

知曉真正的需求後,可以照顧自己、定義自己,能調整注意力,過濾著讓營養有用的東西進來,在人際互動中有清楚的定位。

逃避是緩和情緒的方式,真正欠的東西總是要還,仍要面對壓力與改變,但此刻先不要那麼緊繃,允許頹廢、墮落一下又何妨,休息過後就會有更清楚與更強大的能量,絕處逢生。

TIP:逃離後再想辦法

先逃走,離開現場。逃走是種儀式,你會回來的,總是有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