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之間存有許多誤會,我們也因為高估了對彼此的了解,而產生失落;但對伴侶的關注,能讓我們超越對對方的偏見,去真正地懂得彼此。

文|口口口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兩天,朋友向我抱怨,原因是在她生日那天,在一起四年的伴侶送了個她不喜歡的禮物。

「我們在一起那麼久了,他應該很清楚我不喜歡什麼呀。」朋友說,「好生氣啊!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對我不上心了。」

我安慰她,告訴她這和伴侶上不上心可能沒有關係。我們通常會認為,既然我們和伴侶如此親密或已經成了老夫老妻,我們就肯定能從雙方的眼神、習慣以及對話中猜到彼此的好惡,能讀懂彼此的心。

但實際上,我們只是高估了對彼此的了解。

一、你對伴侶的了解,可能只有你認為的一半

實驗發現,我們恐怕沒有自己所想的那樣懂伴侶。

研究人們認知和行為的 Nicholas Epley 教授在他的書《心智智慧(Mindwise)》中提起了一則實驗(Epley, 2014)。實驗者招募了幾組伴侶,他們平均在一起的時間快有六年了。每一對伴侶被分為「答題者」與「猜測者」,分別位於兩個房間。

答題者需要回答三個方面的問題:

(1)評價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例如同意或者不同意相關陳述,像是「我容易貶低自己」、「我覺得自己很好」,等等;

(2)對自己的能力和特質做出評價,例如「比起他人,我的智力如何」;

(3)是否喜歡還是厭惡一些活動,例如拜訪朋友、做家務等等。

而另一個房間裡的猜測者,則需要猜測自己伴侶的答案,並評估自己猜對了多少。

結果發現,猜測者的實際猜對率確實比瞎蒙要高,但是遠遠低於猜測者預估的準確率。

比如,就自我價值感部分而言,猜測者的是實際準確率是 44%,而預估準確率是 82%,預估準確率幾乎是實際的兩倍;而其他兩個部分的實際準確率更低,只有不到 30%。這說明,人們恐怕遠不如自己以為的那樣了解伴侶(Epley, 2014)。


圖片|Epley, N. (2014). Mindwise: How We 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Believe, Feel and Want. Penguin.

二、怎麼辦?嘗試換位思考,可能錯得更多

有人會說:「也許六年還不夠長,如果人們相處得更久,肯定會更了解彼此。」

但事實上,研究發現,戀人在一起的時間越長,過度自信也會增長,但對準確率並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在一起久了並不能保證更懂對方,只是讓人誤以為自己會更懂(Epley, 2014)。

也有人認為,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對方立場上,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可以幫助人們更貼近伴侶的想法。然而,另一項實驗駁回了這項假設。

有 104 對伴侶(多數已婚)參與了「猜猜伴侶選什麼」實驗。伴侶們被分為三組,其中一組是控制組,猜測者只用直接猜測伴侶的答案,而另一組是「換位思考組」,猜測者被鼓勵在回答時努力換位思考。

但結果是,換位思考組的正確率反而比控制組更低了,且盲目自信程度提高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懷有對對方的刻板印像或錯誤印象,而當我們被要求根據我們對對方的印象換位思考時,我們只是戴著錯誤的濾鏡得出更錯誤的答案,還以為自己非常體貼。

延伸閱讀:催婚、催換工作、催回老家?四種方法不再彼此傷害,有效讓父母知道你的獨立

那麼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在上述實驗中,還有一組伴侶是「獲取信息」組。該組猜測者在開始答題之前,有機會拿著所有問題先詢問伴侶會如何作答,只是猜測者不能用筆記錄伴侶的答案,他們在答題時會憑藉對伴侶答案的記憶作答。

結果發現,獲取信息組的實際準確率是最高的,且預估準確率也是最貼近現實的。

直接獲取信息(灰色)實際準確率更高,盲目自信程度(實際與預估之間的差距)最低;而換位思考組(白色)的準確率是最低的,盲目自信程度是最高的。圖片|Epley, N. (2014). Mindwise: How We 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Believe, Feel and Want. Penguin.

所以,伴侶之間想要增進了解,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問,去聆聽伴侶自己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猜,因為你的答案很可能是錯的。

當然,直接詢問也會遇到障礙。障礙之一是對方可能會撒謊、誤導、迴避或是拒絕說實話。

然而,Epley 教授指出:「重要的是不要誇大這一障礙。」調查顯示,人們平均一天只說一兩個謊,人們說真話的數量遠大於撒謊。

而且,多數謊言是一些長期習慣撒謊者說的。如果你的伴侶沒有長期撒謊的傾向,當你直接詢問對方問題,而又願意傾聽對方答案時,你很有可能獲得真實的回答。


圖片|Photo by Adriana Velásquez on Unsplash

另外,我們也可以營造讓對方更願意說真話的環境。很多人之所以欺瞞,是因為他們強烈地感到欺瞞比說真話更有好處。

如果我們鼓勵對方說真話,減少對方對說真話的恐懼——比如,雖然真話傷人,但我們可以調節自己不要立刻暴跳如雷,而是先等情緒緩和下來再溝通,並感謝對方的誠實——對方會更樂於說實話(Epley, 2014)。

詢問時會遇到的另一個障礙是對方的表達不夠清晰,或者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什麼,以至於我們沒能真正理解他們的想法。

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澄清」技巧。在開始表達我們的想法前,先複述我們所理解的對方的觀點,並詢問伴侶:「我理解的對不對?」直到一方確定地說「是的,我就是這麼想的」,再繼續闡述我們的想法(Epley, 2014)。

這個做法在發生爭執和衝突時尤為重要,它能減緩我們談話的節奏,避免一時情緒上頭,讓傷人的話一句接著一句冒出來。

不過,對一些人而言,溝通和詢問的主要障礙在於他們不願意去開口。他們缺乏開口的動力,認為心心相映才是浪漫的,詢問則很無趣。

而上文中的實驗表明,我們對伴侶的很多印象存在偏差,不開口探索的結果是錯誤的不斷累積,直到有一天真相令我們吃驚或失望。也不奇怪很多人會說:「和他一起很久後,我才發現他和我想的不一樣。」

你會喜歡:「我果然沒辦法與人長期在一起」七種溝通情境演練,理想關係自己打造!

但還有一些人,能超越自己對伴侶的偏見,不斷去發掘伴侶新的真實。其中的關鍵是我們是否對伴侶懷有真誠的興趣(genuine interest),即我們對伴侶真實的內在世界是否懷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Kernberg, 2011)。

當我們意識到伴侶和我們一樣,都是會成長、變化的個體,不去假設自己對伴侶的一切瞭如指掌,我們自然會好奇:「他現在在想什麼?他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他的目標和願望是什麼?他的現在與過去有什麼不同?我想聽聽他的想法⋯⋯」

在詢問的過程中,我們固然可能會發現伴侶身上讓我們失望的部分,但也可能會欣喜地發現:在其他地方,他們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啟示,或是「原來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

而隨著我們不斷看到彼此的真實,我們也會更真切地感到在關係之中存在著實在的聯結。

最終,這些源源不斷產生的新鮮、滿足與真實感,能讓我們超越對對方的偏見,去真正地懂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