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此次的性別風波,我們能夠從中有哪些思考?

2020 年,性別議題的討論熱火朝天、方興未艾。兩場立法院裡的性騷擾風波,不獨屬於參與其中的幾位當事人,也不獨屬於泛藍和泛綠兩個陣營。它反應的是職場上複雜的人情、分寸的拿捏和許多人曾經力有未逮的時刻。它甚至照見了不同人們對性別議題的認知。受害人的形象不再單一而絕對,加害人的舉動有更多的詮釋空間,旁觀者不能再輕易站隊,需要設身處地、需要彈性思維,也需要不同立場的人們努力的討論與溝通。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性騷擾」

我們樂見這場立院風波最終導向對於性騷擾議題更為廣大且深入的辯證。這不只是因為大量的討論證明了性別議題有更多的受眾、更開闊的討論空間,這次事件中不同性別、不同舉動的當事人也有助於旁觀者更細膩地辨析職場互動中的分寸和禁忌。

不論是陳雪生用肚子頂范雲的背部或者陳玉珍伸手掏林昶佐的褲子口袋,我們願意相信他們最原始的目的沒有性意圖,然而沒有性意圖的舉動並不代表不會造成對方不舒服。後續各方的發言和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一位勇於發聲的職場女性可能遭遇的各種困境。那不僅是加害者的舉動,還有旁觀者不願多管閒事的冷漠,以及支持者援引性羞辱、外貌羞辱、要求女性去性化的反駁策略。

延伸閱讀:性騷擾是立院的必要之「熱」?給臺灣人的一場性別小考

而在這次爭議中,我們也看見男性遭遇不當言行對待時,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分辨自己的感受,需要他人觸發自己被不當對待的意識。他們也很可能被社會主流的陽剛崇拜壓得喘不過氣,無法順暢地表達真實的想法。

我們同樣會看見,一位巧妙玩轉社會潛規則的加害者,可能同樣是這條規則的受害者。一個人善於應對性別攻擊、甚至善於化用刻板印象和偏見去攻擊對手,不代表我們可以對他的受害視若無睹,也不代表旁觀者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羞辱是正確的。

原來,受害人不止一種樣子

立法院裡的爭議敲碎了許多人對於性騷擾的僵固想像。原來,性騷擾不只是電影裡在窄裙上游移的那雙多毛的粗手,也不只是綜藝節目主持人口中輕佻的黃腔。受害人可能是男性、女性或多元性別,不當的言行可能藏在職場上看似普通的互動中,當事的雙方可能對於一個舉動有不同解讀和意圖。每個人的角色可能不斷變化,性別刻板印象可以是壓迫也可以是武器。


圖片|Youtube 影片截圖

在深化自己對於性別議題的理解同時,這次爭議也成為了一面照妖鏡,讓我們檢視自己還有多少性別盲點與誤區。對陳玉珍的評論體現出,他們認為年長女性慾望年輕男性是一件可笑的事情。無論當事人有沒有這個意圖,當這能夠被拿來炒作當作笑話、當作攻擊,就反映了這樣的意識形態。這不但致使年長女性承受超出她的作為應受的批評,也使得年輕男性可能的不適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只能被當作笑料、成為他人的談資。這還廣泛地攻擊到所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情欲想像、情欲對象,以及不論年齡多大都有權利擁有慾望的女人們。

延伸閱讀:立法院的搶票爭議:再強悍的男人,也不該被隨意觸碰

而從兩位性別不同的爭議方陳雪生和陳玉珍所招致的爭議來看,會發現批評者大多願意相信陳雪生沒有性意圖,因此批評的重點在於他的回應缺乏性別意識。而陳玉珍的批評者針對的卻是她個人而非她越界的行為,而且網友評論也普遍不相信陳玉珍沒有性意圖,或是嘲謔、或是喝斥地指責她對男性立委有不堪的念頭。

我們也會發現,不論是陳雪生支持者或網友仍會質疑范雲藉由性騷擾議題轉移焦點。世人仿佛心中惴惴,總擔憂女人「拿自己的受害」當作武器。而當一個男性說自己招致不當對待時,人們相信說出口這件事對男人而言已是千鈞之重,當然無須質疑。但林昶佐仍然有自己的困境,因為即使他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旁人在批判陳玉珍時也不免帶有一絲嘲謔,較難對於他受到的不當對待有足夠的同理和體諒。

進一步可以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輕易相信男性的「沒想太多」、「不小心」,而不願意給予女性同等的信賴?為什麼我們總是預設年輕好看的一方必然是吃虧的、而年老不符主流外貌預期的則必然是佔便宜的?這樣過分僵化的預設不但造成了性別之間的失衡,也漏接了許多不符合社會預期的受害人。

爭議過後,我們能學到的是更勇敢地挺身而出

立法院裡兩次的攻防為社會大眾具體而微地展現職場上人與人之間各種可能的碰撞和應對的多元性,更不啻是旁觀者的一場性別議題小考,測驗一下 2020 年的台灣人對於性騷擾議題的敏感度,以及,你能不能捍衛性別價值,即使受害方站在你的對立面?

立委們在立法院的爭端也許遙遠,這一場爭議帶給旁觀者的學習卻能夠很紮實。無論你在這場爭議中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希望最終我們都能從立委們的處境回望自己,學著變得更有彈性、更有包容度、也更勇於為自己和他人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