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多元」幾乎成了人人都會喊的一句標語,但該如何讓標語真正落地到現實生活裡?瑞士日內瓦市長在 2020 年一月提出的新市政政策,提供我們一個新的想像。

時代與時俱進,相較起過去,人們更懂得欣賞彼此的不同與相同,因此「尊重多元」幾乎成了人人都會喊的一句標語,但該如何讓標語真正落地到現實生活裡?

瑞士日內瓦市長在 2020 年一月提出的新市政政策,提供我們一個新的想像。

人行道標誌為什麼只有一種?還有孕婦和老人啊!

日內瓦街道上的人行道標誌,一直以來都是一位帶著禮帽的男性,而日內瓦市長 Sandrine Salerno 就決定從這樣的日常生活軌跡中開始推動性別平等概念。根據瑞士媒體《La Liberté》報導,市長 Sandrine Salerno 宣布將市中一半的道路標誌改成「女性版本」,並且將標誌分為六種類別。

推薦閱讀:D&I 直擊|Mozilla 多元共融主導人 Tara:讓每個人自由,並且成為他自己

談起將道路標誌撤換的原因,Sandrine Salerno 表示「道路標誌不只是一個小工具,從歷史上看,這個空間是由男性所設計,標誌絕大多數也是男性代表。如此一來,充斥在城市各個角落的男性標誌強化了一種觀念:女性或其他族群在這個城市是佔少數的。因此,更換這些標誌是為了促進公共空間中的平等。」

新型標誌一共有 250 個,並且設計了六個版本,分別是兩款一般女性、兩款孕婦、老人、兩個正牽手的女性。Sandrine Salerno 也強調,此設計希望在視覺上給予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也減少性別刻板印象。


圖片|Youtube 截圖

更換人行道標誌一共花費 5.6 萬法郎(換算台幣約為 175 萬),此舉獲得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務委員 Serge Dal Busco 接受《La Liberté》採訪時提起「在公共空間裡展示多樣性的設施與設計,並非是件微不足道的事,這是能夠促進平等的具體體現。」

當我們生活周遭使用的、看到的設計與創作,越能夠反應現實生活時,我們就能更感到被世界接納。例如現實生活是多元性別族群組合而成,而交通號誌若也能如實呈現,對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會更加有幫助。

空間設計能如何幫助性別環境達到多元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

日內瓦政府更換人行道標誌的市政措施,正是政府發揮「多元共融」精神後所帶來的結果。而一個空間的設計,對於友善環境的培養,是有其關連性的。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曾在《空間就是性別》一書當中提及:「性別關係就是一種經由空間所展現的權力關係。」並於作者自序中舉例:

性別是否平等,我在這裡隨手舉出三個很容易測量的指標。

(一)當電影預告片有愈來愈多女性的旁白時。讀者在電影院裡是否曾經注意聆聽預告片的旁白?為什麼一律是男人的聲音?聲音男女天生有別,但是聲音的意義與價值絕對是社會文化所賦予的。怎樣的聲音可以代表權威與信賴?為什麼販賣女用洗髮精的電視廣告,在說明科學成分的時候,男人的聲音就自動跳了出來?

(二)當運動場上女子選手相互競技,而中場休息有男子啦啦隊表演的時候。從小學的躲避球、大學的運動場,到職業的球類比賽,我們看到太多男選手比賽,女人在旁邊遞毛巾、鼓掌加油的場面(還有人說這樣男女各盡所長展現一幅很美的畫面)。什麼時候,男人才會願意嚴肅地面對女人的運動表現,擔任欣賞、加油的角色?


圖片|Youtube 截圖

在生理構造上,男女天生有別,但男女肩上背負的期待與價值,之所以會有差別,乃是深受社會文化影響。而社會文化的具體延伸正是「空間」。當主導權與話語權都集中在男性手中,當空間設計都以男性使用為主,我們如何確保女性及其他多元性別族群權益不會被犧牲?又該如何生活於單一性別霸權的空間裡?

因此,回到畢恆達教授曾說過的,「性別關係就是一種經由空間所展現的權力關係」。為了讓權力均衡,權利對等,瑞士日內瓦政府今日的施政,確實能夠有效促進多元共融,也讓我們看見在公部門中實踐多元共融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D&I 策略間|你也無意識偏見了嗎?真正的平等,不是包容而是共融

期待不久後的台灣,也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多元共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