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媳關係之中,之所以有那麼多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感與不滿,多來自「期待與現實落差」。那麼該如何增進家庭關係呢?

文|蕭子喬

「不是同一個肚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過年期間,「媳婦」總是最掙扎的一群人。在「男權社會」的觀念中,結婚不只是結婚,而是女「嫁」男「娶」,也就是新娘已經「嫁出去」、不再屬於原生家庭,而男方表面上是把新娘「娶進門」,但畢竟沒有生養親情和共同生活的歸屬感,很難真的將新娘和其他原先的家人一視同仁,很難都視為同等的「自己人」。

是不是自己人有這麼重要嗎?

有!影響超大!學者訪談 38 個家庭後發現,層出不窮的婆媳糾紛,其中最根本的影響關鍵在於婆媳雙方是否將對方視為「自己人」。在婆媳關係不良的家庭中,造成婆媳嫌隙的原因是婆婆在面對自己的子女時,是以「自己人」方式來對待,然而卻以「外人」方式來對待已娶進門的媳婦。同樣地,媳婦不將丈夫以外的婆家人視為「自己人」,亦會造成婆媳關係惡劣。

在這樣的文化觀下,「婆媳」之間時常陷入「誰是自己人」的糾結中,媳婦更有可能產生「裡外不是(自己)人」的困境,想要改變千古婆媳難題,需要先深入了解「自己人」的細緻意涵,再據此找到突破口,開啟婆媳和解的可能。

推薦閱讀:婆媳恩怨像千古之謎,開箱前請詳閱「婆婆說明書」

揭開「自己人」意涵的神秘面紗

婆婆:「嫁到我們家,但妳到底有沒有把我當自己人?」
媳婦:「我覺得我在老公家根本就是個外人」

綜合幾位臺灣和中國學者針對婆媳關係的研究,發現其實婆媳關係並非「自己人」和「外人」兩極區分可以說明的,「自己人」其實是由「應有之情」和「真有之情」兩個向度組成:「應有之情」來自「身分、名分」的角色關係,是因為新的身分產生所以「應該具備的情份」。

例如:媳婦嫁進婆家,很常出現「從此我們就是一家人」的開場白,會期待從此對方將自己視為自家人;「真有之情」則來自「真實交際相處之下打從心底產生的情感」,例如和原生家庭裡的媽媽因為有過去幾十年的相處,所以發自內心想要親近她、陪伴照顧。

而「應有之情」和「真有之情」的高低組合會造就四種類型的關係(參考上圖),「自己人」只會發生在能夠真情流露且有名份的關係中(例如婚姻伴侶、親子關係);其他有些我們以為可以是自己人的(例如嫁娶觀念之下,媳婦在夫家應該要是自己人),但其實很難達到;也有些我們以為要變成外人的(例如婚嫁觀念之下,嫁出去女性對於原生家庭的關係),但其實內心深處仍會有強烈的親近渴望。

藉此我們可以理解,在婆媳關係之中,之所以有那麼多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感與不滿,多來自「期待與現實落差」;此外,身為一個媳婦還要承受和原生家庭硬生生被分開的不捨與思念。也就是說,媳婦的內心 OS 很可能是這樣的:

「吼~年夜飯吃得好尷尬啊,結婚了就要我和夫家變自己人,根本就不熟、感覺就沒有到啊」

「好想趕快回娘家喔~說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幾十年來的情感哪是這樣就可以真的切斷的」


圖片|《瘋狂亞洲富豪》劇照

那該怎麼辦?婆媳的和解之道:整個家庭思維的轉化

在找解方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複習一下上述的重點:

1. 「期待與現實落差」是婆媳糾葛的關鍵
2. 落差來源是「自己人」的界定,須從「應有和真有之情」視角來看。

那就要對症下藥!斷開「結婚就要和夫家變自己人」的掛鉤,不要讓明明不是自己人的人硬要當自己人;也要斬斷「女生結婚就不能和原生家庭親密」的鎖鏈,不要讓明明就是自己人的被硬生生拉遠。

推薦閱讀:【鄧惠文專文】婆媳相處第一步:別把婆婆當媽媽

綜合三位學者研究發現,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進行整個家庭思維的轉化,開啟婆媳的和解可能:

1. 淡化婆家、娘家之別的觀念:避免不斷強調女兒、媳婦誰才是「自己人」的強硬劃分心態,盡量以開放、彈性的思維看待家庭的界線。

2. 加強婚姻伴侶之間的緊密度:結婚是由1+1開始的,雖然會牽扯到兩家人,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別忘了起初結婚時兩個人牽緊手的願望與承諾,無論是婆家的事、還是娘家的事,婚姻中伴侶雙方保持緊密溝通與陪伴支持是最重要的(例如多幫伴侶做球、增加印象加分的機會、做另一半和自己爸媽之間溝通的橋樑),也能藉此化解婆媳之間的誤解或疙瘩。

3. 著重經營「真有之情」意義:婆媳之間以「鬆動名分角色」的方式互動,避免追求「表面和平」的虛性和諧,並打破隨著婚嫁產生的「應有之情」,轉而重視彼此的「真有之情」,將婆媳關係的意涵視為與一般人際關係的意涵相同,能發展出較合乎內心真實情感的互動關係,也能減少期待落差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