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感到嫉妒嗎?不管是對家人、朋友、愛人,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沒嘗過「嫉妒」滋味的人,應該已經瀕臨絕種。我過去以為嫉妒是預防勝於治療,殊不知在「過度預防」的過程中,我已經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也把伴侶戳得千瘡百孔,一個人再愛,也很難忍受另一半總是在旁敲側擊吧?

印度有一種古老語言「巴利語」中,有一個詞「mudita」,很像是嫉妒的反義詞,因為它的意思是「為他人的好運或成就感到高興」(有趣的是,他在英文中沒有對應詞)

─保羅‧賈維斯《一人公司》

你曾經感到嫉妒嗎?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沒嘗過「嫉妒」滋味的人,應該已經瀕臨絕種。

大約四歲讀幼稚園的時候,我就會嫉妒老師偏袒的同學;小學的時候,考試都在嫉妒別人分數比我高;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嫉妒長得漂亮的同學能被遞紙條搭訕;交了第一個男友之後,嫉妒他所有的女性朋友;出了社會進入公司任職,嫉妒那些找到好工作的、薪水比我高的、升遷比我順利的人。

但意識到自己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嫉妒,是踏入身心靈領域之後。心靈療癒很重要的技巧,是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當時的我深受失戀所苦,情緒糟得像灘爛泥,直到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直視,才看見酸楚的感覺中浮起了兩個字:「嫉妒」。

我恍然大悟,啊,確實是這樣沒錯。我一直以來是個深陷嫉妒所苦的人,在感情中總認為自己不夠好,即使跟條件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每天還是毫不厭倦地在問,剛剛傳訊息給你的是誰?你下午人在哪,為什麼不接我電話?

跟條件太好的人在一起更糟,每個接近他的異性都被我暗自較勁,啊這個長得不怎麼樣,但很愛裝娃娃音,怎麼辦?啊這個好危險,她上次還找我男友幫她搬家,如果不小心擦槍走火,怎麼辦?

推薦閱讀:《理性的情緒化》:每個嫉妒背後,都有一道傷口

我以為嫉妒是預防勝於治療,殊不知在「過度預防」的過程中,我已經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也把伴侶戳得千瘡百孔,一個人再愛,也很難忍受另一半總是在旁敲側擊,又裝作若無其事地問,這個人是誰?怎麼好像沒聽你說過?總是希望證明自己被愛,卻沒發現在一次次的確認中,自己談的早已不是戀愛,而是恐懼;對方也不是活在愛裡,而是害怕又踩到地雷的陰影。

放下「嫉妒」的心靈練習:溫柔牽起「害怕不被愛」的自己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嫉妒」的呢?尋著情緒的根挖掘,發現脈絡連結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早在記憶以前,人就有了嫉妒。

「嫉妒」是因為,別人有了你沒有的東西,而你害怕自己沒資格擁有──而那個東西,就是「愛」。

「害怕不被愛」是嫉妒的本源,從最小的童年開始,孩子就需要滿滿的愛,但即使最完美的大人也會分身乏術,或基於自己的喜好成見,把你認為該屬於你的愛,轉而給了別人。小時候的我們,不會認為大人有錯,只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沒資格得到愛;或是大人趁機抓住我們的恐懼,教育孩子:「要乖、要聽話,我才會愛你。」


圖片|來源

他人能給的「愛」如此有限,小小的心靈焦慮地問:要怎麼樣才能確保緊緊抓住呢?恐懼一旦萌芽,矛頭就指向了競爭者,那些比我們乖的、比我們會念書的、比我們會討好的、比我們漂亮的體貼的、比我們還符合「被愛」的條件的,通通都會刺激我「害怕不被愛」的創傷,於是我們有了嫉妒。

每個人嫉妒的表現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是控制,是牢牢抓住對方,打聽對方的一舉一動,恨不得能在對方心裡裝著監視器,檢查他心裡住了誰;有些人可能是討好,別人能給的,我通通也能給,而且燃燒自己給出雙倍,讓他感激、讓他有罪惡感、讓他以為他離不開我。

可是親愛的,這不是愛啊,這是「害怕自己不被愛」。對方留下來了,我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夠好,而是認為自己管得夠緊、討好得夠徹底才鎖得住;對方離開了,我們也支離破碎,原來這麼努力也守不住愛情,那我算什麼?

推薦閱讀:Envy 與 Jealousy 有何不同?為什麼人會嫉妒

最後我終於明白,要療癒這樣的傷口,必須先牽起「害怕不被愛」的自己。當「嫉妒」的傷口隱隱作痛時,先轉過頭來,看看心底那個害怕的自己,輕聲地說道:「別擔心,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我都一直陪在他身邊。」因為世間上最不餘匱乏的愛,是自己給自己的愛;唯一能解決孤單的方法,是自己能成為自己的陪伴。


圖片|來源

當我們能牽起「害怕不被愛」的自己,就停止了討好、停止了控制,也停止了失衡的給予。在平衡的軸線上,我們甚至可以看清是自己在小劇場,還是事情真的不值得原諒。每一次「嫉妒」萌芽的時候,不急著停止它,而是藉著這個芽,回頭療癒童年傷口的根,工作上、感情上、人際關係上,每個長出嫉妒的時刻,都耐心一次一次地修剪。

某一天,你會發現「嫉妒」變得很弱小,甚至你也可以「mudita」──為他人的好感到高興。你不再害怕自己不被愛的那一刻,而是能看著別人的美好微笑,就像欣賞一朵花盛開一樣,衷心地高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