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酷兒」還有點陌生,分享給你,3 件酷兒研究帶給我們的勇氣、改變與影響力。

文|葉奕均 Adrian Yeh

我從基礎「酷兒研究」課中學到的三件事:放下、勇敢地做自己、重新學習。


圖片|來源

大一的第一個學期,我修了一堂「酷兒研究」的基礎課(Introduction to Queer Studies)。還記得在修這堂課的同時,身邊有不少朋友問了我一些問題:酷兒是什麼?修這堂課對你有什麼幫助?這篇文章我將先與大家簡單地介紹「酷兒」,再針對「修這堂課對你有什麼幫助?」,列出三件我從「酷兒研究」基礎課中所學到的事。希望大家也能在這三件事的引領下,突破框架、勇敢地做自己。

「酷兒」(Queer)是什麼?


圖片|來源

「酷兒」這個詞原先有著不尋常 / 奇怪(Strangeness)和不同(Difference)的意思,也因為這樣,隨後「酷兒」這個詞成為了一個辱罵他人的詞彙,但是,現在「酷兒」這個詞已經被重新聲稱為一個「正面的」詞語了。

「酷兒」這個詞是一個雨傘術語(雨傘術語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表示此術語涵蓋幾個術語而成的術語),它代表著所有的非異性戀者和非順性別。(順性別:指個人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同。)

(一):在做自己前,必須先摘下面具


圖片|來源

你的強悍是因為爸爸不准你哭,才展現出來的嗎?妳的溫柔是因為有著媽媽的寄望,才表現出來的嗎?身為男生的你,有沒有想要依偎在他人身旁的時候?作為女生的妳,未來想不想往理科發展?你(妳)到底有沒有完全地認識自己啊?

延伸閱讀:陰柔的「中二男孩」?為什麼我們期待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

我相信大多數的人們都「沒有完全地認識自己」。

有一天,教授發下一篇學術文獻給我。當我把此文獻閱讀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多數的人們都尚未卸下「演員」工作。那篇文章的標題為 Gender Performativity(性別操演),作者是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 Judith Butler。Butler 指出:

(1)性別和性別特徵無關,性別是被社會演化出的觀念

(2)性別被看作是天生的,是為了保證對繁殖效率以及男性優勢地位的持續維護。

也就是說,情緒化、敏感、溫柔等等的特徵並不能完全地被歸類為「女性化的、女性持有的」,而強悍、獨立、有侵略性等等的特徵並不能完全地被歸類為「男性化的、男性持有的」。因此,在這個被父權制控制已久的社會中,有三個現象被稱為「正常狀態」:

(1)人們對異性戀的自然化

(2)人們對非異性戀的反常化

(3)男孩要成為「大男人」,女孩要成為「小女人」

我們都沒意識到自己當了那麼久的出色演員,乖乖地、完全地按照社會(父權制)給的劇本演戲,也因為這樣,老舊的性別觀念持續地依照我們所展現出的性別特徵進行區分、束縛我們,將我們侷限於框架中,導致我們身受性別觀念的桎梏。現在,我們必須卸下演員的工作,摘下那副在我們臉上的面具,突破框架、獲得自由是我們要一同追求的目標

(二):別害怕做自己,根本沒有人在監視你(妳)


圖片|來源

還記得在某一次的「酷兒研究」基礎課堂中,教授問道:「有誰能清楚地介紹自己嗎?」我看了看四周,發現完全沒有人舉手。此時,教授又接著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極為的困難,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坐在我旁邊的女同學舉起了手,並回答:「我知道!以我為例,當我在做一件大家都認為是簡單的事時,我相信大家都會先在腦中預設立場,預設一個我「把事做好、做對、做成功」的立場。因為我知道大家會先預設立場,因此我變得極為畏懼,甚至不敢做那件簡單的事。我害怕讓大家失望。」教授聽了女同學的回答後,笑了笑,並說道:「是的。相同的,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背負著『社會期待』,也因為這樣,大多數的人們變得極為在乎他人的看法,或是覺得其他人隨時都在監督自己。」接著,教授便走向黑板前,拿起粉筆,並寫上了「The Panopticon」(環形監獄)。教授並將「尚未突破框架的我們」比喻成「被關在環形監獄裡的犯人們」。這是我聽過最恰當的比喻了。

「The Panopticon」(環形監獄)是一種監獄的設計方式,設計者是英國哲學家 Jeremy Bentham。設計方式如下圖所示:四周的環形建築分隔成一個個囚室,囚室的一端面向外界,用於採光,另一端面向中間一座用於監視的高塔,這樣這座高塔中的監視人員可以時刻監視到任何一間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為逆光效果,無法看到監視人員,會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因而恐懼不安。


圖片|來源

在如此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身上背負著社會期盼,並且被父權制給緊緊地束縛著,因此我們隨時都在擔心自己是不是不符合他人 / 社會的期望,也因為這樣的關係,造成了一個社會現象:「因為害怕被處罰、被奚落、被拒絕,人們開始『自我監督』」,就如同那些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的囚犯們。

我希望藉由上述的例子,促成大家勇敢做自己的動力。大家想一想,到底是「無憂無慮地做自己」比較困難,還是「做一位社會認為『正常』的人」比較困難呢?

推薦你看:「你就好正常,我就不正常?」:《一念無明》裡的城市集體憂鬱

(三):重新開始,重新學習


圖片|來源

生活在一個多元共融的社會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必須去試著學習、適應、拋棄和改變的。我將列出六項教授給我的期末重點,這六個重點的共同點為:「引領大家去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換個生活方式」。這堂「酷兒研究」的基礎課率領我們去用前衛的眼界,重新觀察社會,並以抱有尊重的心態,去理解身旁的人,消彌對他人的歧見、突破框架。

  1. 試著去拋棄「兩極分化」的觀念(Try to avoid polarizing into either / or binaries):在一個充滿著多元性的社會中,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截然對立的。舉例:男性/女性、異性戀者/同性戀者、好/壞、真/假、陰性/陽性。
  2. 記住 「Queer = Doing, Not Being.」:突破框架、不照著劇本走是酷兒們一再追求的目標。
  3. 試著去脫離「普遍化/一般化」(Try to avoid universalizing):切記:「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和性質」。
  4. 打破現狀:我們必須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價值。
  5. 揭露規範性(Normativity)的醜陋:我們必須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是住在性別觀念/性別刻板印象的框架中,並進一步去尋求框架外的自由。
  6. 試著去脫離「統一化」(Try to avoid unifying):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特色,也無形地綻放著各自的光彩,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被社會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