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總統候選人楊世光,攻擊總統蔡英文:「蔡英文沒有資格講下一代,因為蔡英文沒有下一代。」我們試圖盤點幾位「性別失言」的政治人物,發現光是回顧過去兩年,就已族繁不及備載。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護航,性別失言只是不小心?

7 月 2 日,國外最大性別新聞,是達賴喇嘛對自己曾發表過「如果接班人是女性,希望她長得更有吸引力一點」言論道歉。無獨有偶,在台灣,新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楊世光,則攻擊總統蔡英文,說:「我是統派,我是男人,誰是獨派,誰是女人。蔡英文沒有資格講下一代,因為蔡英文沒有下一代。」

直接攻擊蔡英文沒有生育子女,因此沒有資格評論未來的教育政策,這無疑地是針對她的私人生活進行政治專業的質疑。


圖片|來源

我們試圖盤點幾位「性別失言」的政治人物,發現光是回顧過去兩年,就已族繁不及備載。

2019 年 6 月 4 日,獨派大老辜寬敏說蔡英文「可以退位當『國母』,讓年輕男孩繼承。」
2019 年 4 月 26 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郭台銘說妻子是後宮,「後宮不要干政」。
2019 年 4 月 26 日,作家吳祥輝在臉書說蔡英文是「政治淫婦」,定義為:「公然出賣黨提名的同志,公開和黨的競爭對手勾搭,十足的政治通姦者」。
2018 年 11 月 17 日,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影射陳菊是「肥滋滋的大母豬」。
2018 年 9 月 19 日,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對女性主持人說:「年輕妹妹,你長得不太安全」。
2018 年 8 月 4 日,高雄市市長韓國瑜說「男人以天下為家,女人以家為天下」 。
2018 年 8 月 1 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一日幕僚〉影片點閱率破千萬點擊,可以讓幕僚「學姊陪吃飯」。

除了台灣,國外也有許多媒體曾經整理政治人物的厭女言論集,包括 This Week 報導,2015 年 4 月 16 日,他曾在推特說:「如果希拉蕊連他的丈夫都無法滿足,她怎麼能夠滿足整個美國?("If Hillary Clinton can't satisfy her husband, what makes her think she can satisfy America?”)2018 年 2 月 7 日,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曾說,對付女性叛軍,「我們不會殺妳,我們只會對妳的陰道開槍。」

也讓我們看到,不分黨派,不分性別,缺乏正確性別教育觀念的政治人物,仍不在少數。


圖片|來源

厭女政治邏輯:去女性、少女化、老女人化

2019 年 4 月,我們曾寫過〈【性別觀察】從「後宮」到「政治淫婦」,政壇何時擺脫女性噤聲與性羞辱〉,談這社會打壓女性從政的兩種主要論述策略,分別為「女性噤聲」與「性羞辱」。不是打壓女性言論,就是試圖對女性的身體特徵進行攻擊。

楊婉瑩教授亦曾於〈沒有選擇的選擇──女性從政者的雙重束縛〉分析,這社會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打壓策略,往往不脫三種:「去╱超女性化」、「少女化」以及「老女人化」。

當楊世光說:「我挺統派,我是男人」、辜寬敏說「穿裙子的人無法成為三軍統帥」,正是一種去女性化的例子──作為「好的政治人物」,必得陽剛,必是男人。而至於女人,必然不是一種好的領導者。

畢慕瑜〈北農風波中的性別與親屬修辭:看媒體如何把吳音寧幼體化〉一文中,也整理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所受到的言語攻擊。在許多媒體再現中,她被描述成一位不諳世事的年輕女性,試圖強化她的柔弱無能,將其「少女化」,選擇性忽略她的專業背景,削弱她的發言力量。

至於老女人,近年更常見於反對者對蔡英文的批評。快退位當國母、沒有下一代、則更是一種針對年老女性的羞辱,彷彿隨著年齡增長,男性會漸趨成熟,而女性則只越來越沒有價值。而至於年長女性,則好像只剩下「母親」一種角色,如果無法扮演好慈母角色、沒有子嗣,連帶她的個人價值,都會遭到質疑。

同場加映:社會雙重標準:女人50 歲叫餘生,男人49 叫「漸趨成熟

性別失言,都是不小心的嗎?

許多「性別失言」發生後,人們出來道歉,表示這是一句無心的玩笑話,無傷大雅。而事件就這麼過去,被人們原諒。不過,這樣的「失言」反覆發生,真的都是「不小心」的嗎?

或許一方面,有可能這真的出於一種無意識偏見。

同場加映:D&I 策略間|你也無意識偏見了嗎?真正的平等,不是包容而是共融

不過也有可能,這正是一種當代厭女現象的變體。人們對於性別政治正確已有初步認識,知道要性別平等、重視女性與性少數的聲音,知道自己正在「失言」,但卻並不當一回事。政大法律系王曉丹教授曾於〈告別厭女──在情感與關係中琢磨自我〉一文中寫道:

當代的厭女現象並未因為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停止,卻反而因為媒介、溝通與社群模式的轉變,被特定媒體建構而風行的女性主義(popular feminism),同時使得厭女現象因而風行起來(popular misogyny),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義的列車,彼此互相加乘。

當「女性主義」成為人人知道的字眼,卻反而讓許多人感受到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好像過去享有的「歧視言論自由」受到限縮,以前我可以直接說這些話而不被受到社會懲罰,為什麼 2019 年的今天,我要被罵?

作為性別運動者,其實不必對這種不斷跳針的現狀,感到氣餒。王曉丹指出,其實我們反而應將這種反挫,視為一種性別議題已產生影響力的象徵:

如今台灣的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汙衊女性的流行語,包括:女權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當兵就是女權自助餐」、嘲笑女性總是破壞社會秩序安全的「馬路三寶」、諷刺女性只重錢財與外貌的「鮑鮑換包包」等。這些現象或許並不代表女性主義毫無進展,相反的,反而是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引發厭女網絡的懲戒效果。

面對「有意無意」的失言 我們可以怎麼辦?

蔡英文選擇回應楊世光。7 月 2 日晚上,她在臉書寫道:

今天媒體報導有參選人批評我「不是男人」,還說我「沒有下一代」,沒資格談下一代的事。我從政以來,這一類的人身攻擊從來沒有停過。我的遭遇,也是很多台灣女性經常會遇到的困擾。(中略)也許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好,我接受公評,繼續努力。但是,若是拿性別、生育狀況來做人身攻擊,這是否定女性,更是抹煞執政團隊的努力。為了台灣的下一代,我們會繼續努力做,認真做。


圖片|來源

女人迷也曾發起「2020 總統大選前哨之女性同胞站出來」,收集女性選民對理想政治的看法。女性的聲音,從來不該被忽視,如果你在乎,你可以發聲,讓人們聽到。

作為關心性別議題的人們,如果你很焦慮,不知道能作些什麼,除了持續關注議題,也包括可以練習對政治表態。也讓攻擊者知道,這件笑話並不好笑。這些偽裝成「失言」的仇恨言論,不應該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