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掛羊頭賣狗肉」這個成語,但你知道它的典故與中學課本讀過《晏子使楚》的晏子有關嗎?現今多數人將狗兒視為我們忠實的朋友,然而中國人吃狗肉的傳統竟然淵遠流長?


1910 年巴黎狗肉店的廣告|來源

有天的蘋果日報頭版頭條是這樣的:「太慘忍,賣香肉,月屠 500 犬」斗大的標題,旁邊搭配幾隻狗兒斷肢的血腥圖片,實在怵目驚心。

類似的新聞不是第一次。去年十一月,同一份報紙也刊載了這樣一則新聞:有人向動物檢驗所檢舉,高雄一家「羊肉火鍋店」,賣的其實是狗肉。記者把查緝非法狗肉店的過程,寫的有如電影畫面。

據說當時動物保育團體打電話向這家火鍋店訂了「兩份火鍋、一份炒的」,店家還告訴他們:「每份三百元」。等到店家將「羊肉火鍋」送來時,負責的官員與保育團體,一擁而上,團團包圍業者夫婦。這個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總算因此有了正義的結局。

延伸閱讀:暖呼呼限定!盤點台北四家犒賞味蕾的特色火鍋

這幾年,中國、韓國,還有台灣,屢屢傳出吃狗肉的新聞,形象頗為尷尬。只是,賣狗肉為什麼要掛羊頭呢?大概是不敢明目張膽,怕得罪了保育團體,也怕觸法。但為什麼是羊頭,而不是雞頭、牛頭或豬頭?


圓明園的羊首銅像|來源

這大概得從晏子說起。

中學的國文課本中,有篇關於他的故事。當時晏子出使到楚國。因為身體矮小,楚王想要戲弄他,故意開了個狗洞般的小門。晏子見狀,悠悠地對楚國人說:「到了狗國才要走狗洞。我到楚國來,不應該走狗洞。」化解了惡意的捉弄。

不過晏子不只擅長外交,在《晏子春秋》還記載了另一則故事。

據說晏子的老闆齊靈公特別喜歡看宮裡頭的女生扮男裝,結果這股風氣蔓延到整個齊國,街上的女子紛紛換上男裝,蔚成流行。

推薦閱讀:當忙碌成了流行病:工作與生活失衡,也許是你不夠自律

這下齊靈公反而不高興了。他因此下令,要取締在大街上穿男裝的女子。凡是被查緝到的人,當場還會被割斷衣袍。

可是如此嚴厲的法令,竟然無法見效,齊國依舊流行著女扮男裝。齊靈公有點疑惑的問晏子為何如此,晏子對他說:「主公讓宮裡的女孩子這麼穿,卻要禁止外頭的人模仿,這不就像外頭掛著牛頭,裡頭卻賣著馬肉一樣嗎?」齊靈公聽了這個奇妙的比喻,若有所悟,下令連宮裡的女子也不准穿上男裝。果然不久後,女扮男裝的流行也就退潮了。

這故事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跑進了佛教的典籍《五燈會元》中,只不過牛頭變成了羊頭,馬肉變成了狗肉,「掛牛頭賣馬肉」也因此成了「掛羊頭賣狗肉」。大概是告訴我們,不管是牛、羊、馬、狗,只要是肉,中國人都能吃下肚。

吃狗肉的傳統既然淵遠流長,自然也發展出不同專門知識。五、六世紀左右時,道教出身的醫生陶弘景就說,黃狗肉最好,公的尤其好,能夠「大補虛勞」。過了一千年,《本草綱目》依然相信狗肉可以「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而且依然強調黃狗肉最好,其次則是黑狗與白狗。不過九月份不能吃狗肉,因為會「傷神」。


十八世紀韓國畫家金斗樑筆下的狗|來源

吃狗肉真的對健康有好處?值得提倡?當然不是如此。

我們畢竟活在一個不一樣的時代,狗兒早已登堂入室,從動物變成了寵物,變成了許多家庭的一份子。牠們因此和牛羊豬雞,有了微妙的差別。

同場加映:我有一隻名叫 Theo 的狗,我很愛牠

這事情發生的不算早,就算在歐洲也是近兩、三百年的事,比中國人吃狗肉的歷史要短的多。但狗兒日漸穿梭在人類家庭與自然界之間,打破了之間的界線,模糊了人與動物的差別。因此,當有人竟然將最忠實的朋友吃下肚時,當然要讓許多人訝異。他們彷彿吃出了獸性,也吃掉了人性。



男孩與哈士奇|來源

十九世紀初年有位名為 Ross Cox 的英國旅行家,有次到夏威夷的三明治島,島上的原住民熱情地拿出豐盛食物招待他們,包括魚、烤豬、美酒,以及狗肉。Ross Cox 在日記裡寫著:「一想到沒有什麼必要理由(plea of neccesity)要吃掉這麼忠實的夥伴,我們沒有一個人下得了手……雖然,平心而論,它看起來烤的還不錯。」

這段話的重點在「必要理由」四個字。儘管看起來烤的不錯,儘管或許能夠「大補虛勞」,但可以進補的食材那麼多,實在不需要把腦筋動到狗的身上啊。假如店門口掛著羊頭,還是老老實實地賣羊肉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