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開始帶孩子,我漸漸從孩子身上看見一面鏡子,因而領悟:有一句話不要對孩子說,就是「不可能。」我們每說一次不可能,就是在對孩子的未來扣一次分,每說一次不可能,就讓他們離理想的人生更遠一步。

孩子的出生,讓我看見人最原始的模樣。沒有語言、沒有社會化、不曾受國民教育的洗禮、不知道什麼叫做傷害。觀察他們,成為成人自我療育與自我復原的過程,在這期間,他們摸索著成為家庭社會的一員,而我們,學習看見自己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還多。

延伸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人們,也是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情緒

孩子的哭聲是很嘹亮的,他們毫無顧忌,不知道在公共場合要輕聲細語的道理。然後他們慢慢長大,越來越不被鼓勵表達,坐交通工具要小聲、外出吃飯要小聲、上課不能講話、看表演不能講話,似乎少說話是種美德,小聲才顯示修養。但是長大後要喚醒這樣的本能很難,不管演講、上台表演,要完整運用自己本來就有的聲音能力,其實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勉強「恢復」自我。

很多大人,不喜歡自己,但是很小的孩子不會,看著孩子常有一種欣慰也有一種悲哀,他們不花力氣就能接納自己,對很多大人來說,卻是終其一生在追求的境界。

表達

在還不會說話前,孩子已經懂得表達,用哭泣、用擁抱、用笑容、用比手畫腳,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跟這個社會傳遞資訊。在他們學會心口不一之前,在他們學會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之前,他們用盡各種方法,向身邊的人傳達意念與企圖,他們是這麼相信身邊的人會接住他們的需求,於是他們敢於表達。而後來為何我們不表達?甚至用語言來隱藏自己,用沉默自我武裝,情緒全部經過壓抑與變形。害怕時我們生氣,開心時我們扭捏,憤怒時我們酸言酸語,挫敗時強顏歡笑,越來越怕暴露出所謂「真實的自我」。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被大人「修正」,這個不行那個不好,到最後為了能夠繼續在這個社會活著,我們學會了「不表達」或是不對相關人士「直接表達」,很多溝通不良下,而產生了許多人選擇匿名發聲或是表裡不一,都讓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


圖片|來源

親密

在孩子還沒有行為能力之前,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仰賴照顧者,在父母或是照顧者的面前,我們不羞於暴露自己的軟弱,孩子餓了就哭、赤裸著身體,讓父母更換便溺物。那時的孩子從不怕讓人認為自己是個弱者,這樣的軟弱甚至是種優勢,他們樂於被人關注、被人服務,相信大人會願意幫助他。但是越長大,我們卻越害怕讓人看見自己的軟弱,希望展現出自己的優勢,害怕被輕看,害怕被人瞧不起,而很多時候我們隱藏自己的需求,不願意去尋求幫助。一層一層的自我保護,拉開了我們於他人的距離,也拉開了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害怕傷害,信任關係便很難建立。

喜好

孩子對喜好的表達是直接的,喜歡就笑、不喜歡就推開,不太需要計較會不會得罪人。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忍耐」,對好惡都很敏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慢慢大人告訴孩子事事要均衡、要定時定量、很多不喜歡的事情也要做,因為這是責任,這是長大的必經過程。「拋棄自己的喜好」好像成為成長過程中「成熟」的象徵,但我要說,這絕對是讓一個人對人生變得遲鈍的最大殺傷力。一旦人變得遲鈍,對人、對環境都會變得無感,無法同理、變得自私、動力減低,都是人變遲鈍後的結果。這種個人敏銳度的損傷,不管對個人或社會來說,都是有害的。

創造力

在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標準答案之前,孩子認知事物是很有脈絡的,他們會為某件事情命名,或對某些東西產生連結,都是依照生活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判斷。於是他們拿碗做帽子、拿身體寫數字、拿床單做帳篷都是不需要教的。他們讓自己開心讓別人歡喜,在沒有考試壓力下,他們的表現絕對是他們想過最有利的選項。在他們還不懂得寫字必須把每個筆畫塞進框框裡,不知道在教室裡每人只有一張椅子的位置,不知道顏料只能塗滿一張圖畫紙的大小。在這之前,他們是宇宙的小孩,懂得什麼叫正確答案之後,他們就失去了想像的翅膀,而墜落到地球。

恢復力

每一次撕心裂肺的哭聲,都在喝完奶跟擁抱後得到滿足,睡了一覺,就能把所有悲傷的記憶拋諸腦後。就算被爸爸媽媽罵了,在媽媽餵完奶後,還是決定原諒媽媽,畢竟爸媽是維繫孩子生命的人啊,在可以自由行動前,沒有什麼比活下去更重要事。就算是感冒或是撞到,孩子好的都會比大人快,或許是新陳代謝的關係,或許是細胞還很鮮活,在這個充滿彈性的物體,不管是身體或是心靈,都像是沒煮熟的太陽蛋,不若堅硬的固體,那麼容易因撞擊而破裂。或許,我們都不應該這麼快「固化」自我,才能保有一種對社會的應變及對自我的認知,面對成功或失敗,也不是一種永恆的狀態。


圖片|來源

反思

以上這些特質,都是從孩子身上觀察出來的,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大人的老師,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做什麼。孩子的出現,能讓已經社會化很久了的大人,重新反思自己所認知的「價值」,究竟是這個社會加諸於我們的,還是生命真正的方向。

面對一個生命的誕生,這個世界藉由他們對我們說很多的話,在科技時代,人們覺得人定可以勝天。孩子的脆弱與天然,讓人思考生命的本質,一個赤條條的生命,什麼都沒帶的就來到這個世界上,卻給父母帶來了無限的喜樂,讓人重新思考,已經擁有這麼多的我們,怎麼離快樂就越來越遠了?離自我也越來越遠了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有一句話不要對孩子說,就是「不可能。」我們每說一次不可能,就是在對孩子的未來扣一次分,每說一次不可能,就讓他們離理想的人生更遠一步。五十年前的人怎麼想像現在人手一機?什麼功能都能放在一起,怎麼想像人人都變成自媒體,網紅多到看不出哪裡有明星。孩子的未來,就是一個看不見的產業,正在他們沒有限制的腦中,慢慢建構,踏著我們現下的理解,踏上一條看不見盡頭的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孩子犯錯時,這三句話千萬別說!

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願意生養小孩的人們都是強者,因為他們願意承擔責任,將所擁有的地分享出去。耗費時間、金錢、精神,拉拔孩子長大,雖然看似減緩了成就曲線以及個人享受,但若換個角度,生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是只有無止盡的消耗跟提供,更多時候,只要我們願意,孩子能教導我們的,也是一堂堂珍貴無比的課。我曾回頭想過,這輩子的人生最感謝三個人:一個是我媽,因為她生我養我,讓我的肉體得以長大。一個是我先生,因為他在人群中選擇了我,讓我得以定位自己的存在與價值。第三個是我兒子,因為看著他長大,復育了我的自我,讓我放下沉苛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