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閒就感到焦慮的你並不孤單,但在這份焦慮背後隱含的渴望與逃避,以及焦慮帶來的後續影響,或許是我們都該正視的大問題。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你們相信嗎,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預言到 2028 年,我們每個人都將不再需要為賺錢煩惱,到那時我們每個人每天只需要工作 3 小時。這位經濟學家,就是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這樣的 2028 年,你覺得會到來嗎?

凱恩斯認為,在不惜一切進行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了之後,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大把的空閒時間(as cited in, Kolbert, 2014)。不知道 2028 年世界會不會發生一個劇變,至少目前,我們比起幾十年前已經是更加忙碌了。

一項美國的調查顯示,尤其在投行、諮詢、IT、律師等高薪領域中,94%的人每週工作 50 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人每週工作 65 小時以上,而且,這還不包括他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機處理公務的時間(Perlow & Poter, 2009)。

有趣的是,當大家都以為不停加班都只是因為工作壓力、被逼無奈時,《紐約客》的專欄作家 Surowiecki(2014)卻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續忙碌,其實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

而在這種自主選擇的忙碌背後,可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一旦停止忙碌,人們就會身陷其中。

延伸閱讀:當忙碌成了流行病:工作與生活失衡,也許是你不夠自律

1. 人們為什麼停止忙碌就焦慮

對於許多超時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慮」是他們普遍的困擾,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不盡相同的。正如我們曾提到過的,焦慮,是一枚情緒的通用貨幣,每個人的焦慮背後,都可能包含了千差萬別的認知想法與情緒需求。

A 款焦慮:對被需要的渴望

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這種感覺,會讓我們獲得價值感與力量感——「我有能力幫助他人實現願望」、「我受他人重視和感激」,還會讓我們直觀感受到自己與世界上其他個體的聯結。

對於 A 款「不忙碌焦慮」的人群來說,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際滿足感。

他們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難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體會人際互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依賴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其實,他們是用焦慮掩蓋了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潛意識中,他們懷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不會被需要、也不會被愛。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他們感到自己失去價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遺忘。

他們以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實是人間煙火和溫情脈脈。


圖片|來源

B 款焦慮:誤把成功與忙碌劃等號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永遠在線」(always on)的職場文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絕對的區隔,在周末或度假的時候收發郵件、隨時隨地處理工作是常態。不妨試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處理任何工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這種職場文化帶來的是人們對於「忙碌」與「休息」看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雇主與員工都開始認為「不停忙碌才意味著盡職盡責」、「休息就是消極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對公司價值越高」等等。在這種職場文化中,忙碌,逐漸被與「盡職」、「成功」畫上了等號。

永遠在線的職場文化,讓每個人都感染上了一種競爭壓力。如果不這麼忙,自己會不會就變成一個失敗者?沒出息的人?就算自己並不想忙碌,一旦悠閒下來,也可能真的被老闆和他人評價為「懶惰」、「不盡責」、「不夠優秀」。

看看更多:松浦彌太郎:替自己準備一本失敗筆記本吧

這個社會對於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經不再合理了。

C 款焦慮:一種深刻的存在主義絕望(existential despair)

人們無時無刻忙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來自一種存在主義絕望。生活的意義、工作的目標、他人的期待等等,這些使得我們保持忙碌的事物,無論多麼世俗,都令我們的「存在感」/生命意義感得以存續(Tsilimparis, 2018)。

Tsilimparis(2018)認為當不再有這些可以讓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對於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之中。我們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平凡與渺小,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而陷入一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絕望。

芝加哥大學的 Hsee 等人(2010)的實驗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他們邀請了一群參與者完成 2 個任務。這兩個任務之間有 15 分鐘的休息時間,參與者需要在這段時間裡將任務一中填寫的調查表交還到指定地點。此時,這些參與者可以在兩個指定地點中任選其一:

「遠」:12 分鐘在路上,3 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近」:就在門口交表,15 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結果,大多數人選擇離自己較遠的地點交表格,力求減少一個人無所事事獨自等待的​​時間。人在純粹無事可做的獨處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實驗結果也證明,走了更遠路的受試者,在情緒回饋表上,比那些走得短但一直在等待的人,心情更加愉悅。

和對人際溫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區別。 C 款不工作就焦慮的同學們,是用忙碌逃避一種停下來就是籠罩在身上的無意義感。人會因為過度思考「我為什麼活著」這一類存在主義的問題而產生負面感受。人很容易在這樣直面自身的過程中,陷入虛無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虛無感的自我保護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處旅行。


圖片|來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在停止忙碌之後倍感焦慮。

重點人群 1 型:討好者

他們總是忍不住想取悅他人。他們會在討好別人的過程中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也試圖為所有人的工作負責。這就不可避免地會讓他們陷入過度的忙碌之中,且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開始擔心他人會對自己不滿。

重點人群 2 型: 情緒無能者(愛無能的人)

Damaske 等人(2014)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辦公室當做情感寄託,他們不尋找生活伴侶,或者不投入太多精力在家庭中。辦公室對他們來說是更舒服的場景。對於情緒無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曾介紹過,「情緒無能」的人對於深刻的愛或深層的情感交流不感興趣也無所適從。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也不擅長共情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溝通情緒和感受。於是,他們情願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無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這樣自己就擁有了「我沒時間處理感情」的正當理由。

2. 被焦慮感支配的忙碌,會給人帶來持續的後果

第 1 款惡果:情感癱瘓(Emotional Basket Cases)

身處被焦慮感支配的忙碌之中,人們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很難真正放鬆。有研究發現,那些工作時間更長的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緊張的狀態中真正放鬆下來,讓身心得到修復(Virtanen, 2009)。

Gorden(2014)指出,在身體與心理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下,人們很容易陷入情感癱瘓,即在人際間解讀情緒的能力急劇下降,不能覺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誤讀他人的情緒,與他人產生誤會與摩擦。

比如,陷入情感癱瘓的人,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種暴躁易怒的情緒當中,並且不自覺地說出了許多傷人的話,他們也無法從對方的表現裡「讀出」自己的話已經造成的傷害。

而這往往給人們的社交關係帶來很大的影響,導致伴侶、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間的失和,甚至關係的徹底破裂。

第 2 款惡果:你會變胖、變笨

正如我們在「情緒性進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會試圖吃點什麼來給自己安慰。又因為我們正被這種焦慮感支配的忙不停,我們往往只能選擇一些方便易得的外賣或快餐來滿足口慾。於是,肥胖,就成為了忙碌的另一個代價。

也推薦你:肥胖、健忘、憂鬱原來都是因為...?上班族必知的冷知識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發現,連續 5 年處於忙碌狀態(每週工作超過 55 小時)的人,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可能會下降,即他們在詞彙、推理、記憶與運算速度上都比 5 年前有明顯的下降;對照組中不那麼忙碌的受試者,在 5 年前後的區別遠沒有這麼明顯(Virtanen, 2009)。也就是說,過度忙碌還會讓人變笨。

第 3 款惡果:切換任務時反覆消耗的認知成本

另外,為了讓自己忙起來,我們還可能陷入一種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個人明明可以先完成 A 項任務,再進行 B 任務。但他為了逃避焦慮感,就可能會在完成 A 任務的過程中,給自己穿插著安排 B 任務一起做,讓自己處於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中。

這種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覺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實際效率不高,工作質量也受到影響。

這是因為每當人們從 A 任務轉換到 B 任務中時,他們的注意力都仍有一部分被「殘留」(attention residue)在 A 任務之中(Leroy, 2009)。每一次轉換任務,都是有成本的(shifting cost),是對一個人認知資源與注意力的消耗。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容易「忙中出錯」的原因(Dahl, 2015)。

3. 一不忙碌就焦慮,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慮寶寶。你用工作在逃避什麼?是逃避人際中的孤獨感?是擔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是逃避一種停下來之後的空虛感?你的忙於工作,是不是因為感到自己不被人真心所愛、不被人保護、不被人需要。所以忙碌成為了一種替代性的可以讓生活有充實感、幸福感的途徑。

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過是暫時緩解了焦慮感,但它可能帶來更多長期的後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過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癱瘓,最終導致的人際關係的失和,甚至徹底破裂等等。

另外,你也要學會享受任務間歇的休息時間,不要總想一刻不停。有研究發現,在工作期間進行 15-30 分鐘的小睡,有助於提升記憶力,並且能讓人在睡覺的期間及時「清空」大腦,減少注意力殘留,為之後接觸新的信息作準備(Soong, 2010)。


圖片|來源

最後,對於那些長期與存在主義絕望對抗的人而言,人和人之間真正的情感聯結才是你獲得生命意義感的來源。這種情感的聯結,是需要你付出嘗試——至少要有機會不斷接觸到新的人,同時雙方共同嘗試走近對方、信任對方,才最終慢慢達成的。這個過程對於很多優秀工作者來說,可比做好工作難太多了。

人們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人,而傾向於躲避自己表現成績不夠好的任務。這些優秀的工作者,更不喜歡面對「我不足夠優秀」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所以他們不斷選擇工作,放棄人與人之間的經營。最後前者越做越拿手,後者越來越落後同齡其他人群。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我們都得面對自己真實的、全面的需要。只有當你的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來自於各種不同的來源時——工作、家庭、朋友、愛好等等——你的幸福才不是高空走高絲般如履薄冰,也不是有一方面出問題就能讓你粉碎。

如果你是一個一停止忙碌就焦慮的人,是時候讓自己停一段時間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麼,你工作最終渴望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不要畏難,選擇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練習、成長提升。

忙的正面意義只存在於當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時。而什麼是好生活,對每個人來說的定義都是很個人的。沒有人能幫你回答這個問題,包括所有會因為你看起來不夠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這個問題,然後才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工作與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