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儀專文,那年她與爸爸疏離,因為不想只從電視上認識自己的父親,於是開始寫信給他。但寫了三年,父親都沒有回信;她很沮喪,於是主動做了這件事,也悄悄轉變了父女間的關係。

記下來

讓自己成為愛,需要愛的人會自己主動來靠近你。

練習看看

1.不要被小說、電影或影集隨時擁抱說愛迷惑,家人關係有各種可能形式。

2.讓愛流動,就是最好的溝通。


圖片|來源

這個主題我想會讓許多人心頭一震。有時候最困難的溝通,也許就發生在家人之中。我們有選擇朋友的自由,而家人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能不能選擇不與家人溝通?

我男友的弟弟幾年前曾經有酗酒的問題,情況時好時壞,讓男友很困擾。

有一回我跟男友回他的家鄉高雄,坐上高鐵後,男友對我說:「我現在心情有點浮動,不知道這次回去要如何面對弟弟。」

我問男友:「你有特別想對他說的話嗎?你有想改變他什麼嗎?你為什麼要改變別人?改變別人到底是為了誰好?如果他就是想要這樣過日子,那又有什麼關係?你到底是為了誰在生氣?有誰礙著你了嗎?這個真的是你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嗎?」

我丟出了這些問題給男友。

男友思考了一陣子,對我說:「其實沒有誰礙著誰,我為什麼一定要讓他活出我認為對的樣子,才叫對?」

於是我們回高雄這一趟,變得沒有非得確定的事、非得說服的事、非得改變的事,變得輕輕鬆鬆。

想要改變家人,你有辦法負起在家人身邊二十四小時盯著的責任嗎?其實該對人生負責的,是家人自己。

到底要跟家人溝通到什麼程度才叫最好的溝通?

比方說,家人找病來生,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意圖引起其他人的關注,那麼就尊重家人的決定;如果家人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更健康,那麼就幫家人把功課做好,不管是中醫西醫或是自然療法,讓家人自己選擇他相信的,提供方案就好,其他不需要多想。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如果我想得到尊重,那我就得先尊重他人。

弄清楚自己最在乎的到底是哪個環節,並且「尊重」彼此是獨立的個體是最重要的前提。

不要被小說、電影或影集中隨時擁抱互說愛的家庭劇所迷惑,並不是非得情感交融才是家人,有的家人就是緣分比較淡,不需要勉強說愛。

你可以說:「感謝我們有緣成為家人,我祝福你,我希望你好好的,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如果家人想要疏離,就不要強迫他回應愛。

如果你希望家人愛你,就先說你愛他。

我從小就沒有跟父親同住,小時候,「爸爸」這個名詞對我來說,代表的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上中學的時候,我覺得這樣下去好像不是辦法,我不想只是從電視報紙上認識我爸,我也希望他多了解我。我決定寫信給他。

也沒有什麼特定目的,就是寫些家裡的瑣事啊,學校發生的事啊,訴說一下最近的心情啊,基本上一到兩個禮拜就一封,這樣一寫,寫了高中三年。

他一封信都沒回過。

我知道他很忙,所以基本上也沒怪他。但我知道他有看。

通常我信的開頭都會寫:Dearest 阿爸,末尾署名都是:最愛你的女兒寶儀。

一直到有一次,忘記是生活中發生什麼事,讓我在寫那封信的時候情緒低落甚至有點火大,所以開頭我只寫了「爸」,署名只寫了「寶儀」,沒想到一個禮拜後竟然接到我爸的電話,原來是他看了信,察覺到我有點不對勁,所以打個電話來確認一下。

沒想到反而是我確認了:他真的有看啊!哈哈!

所以第二天馬上又補了一封「Dearest 阿爸,最愛你的女兒上」的信。

其實他沒有回信我並沒有太挫折,因為我只想讓他多了解我,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好了。但這些信補強了我們之間的「交情」,是的,親情也需要交情,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就會有多少交情。這些交情成了我們父女感情在血緣之外的基礎,以至於長大後,我們與其說像父女更像朋友。

這些年我更加明白了這個道理:讓自己成為愛,需要愛的人會自己主動來靠近你。

因為他們會好奇:你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滋潤?用什麼方法才能變得這麼滋潤?為什麼你的世界這麼美好?

「跟你在一起讓我很有被愛的感覺。」

「被你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從渴求別人給愛到有能力給予愛,從不斷往外求到明白我以為我所缺的其實早已為我所有,我變得非常開心。

成為願意分享愛的人,愛並不會因此而匱乏,因為愛是源源不絕的。

讓愛流動,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