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的興起,或許提供了更快速的聯繫方式和更豐富的選擇,進而提升出軌的可能性。但也別忘了當感情發生問題時,與其責備這些形式的出現,更重要的其實是關係中的人如何共同面對、妥善溝通、達成共識。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的生活應該充滿詩意、 充滿冒險、 充滿愛。不是矯揉造作的愛,而是穿越一生的愛。

——《莎翁情史》

在這個時代,好像每天都能看到「出軌」的新聞,不論是名人的八卦還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件。 2015 年《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人的出軌率在近年來高居不下:已婚男性有過對伴侶的不忠行為的約佔 21%,已婚女性有過不忠行為的在 10-15%之間。

很多人都會將出軌現象和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聯繫在一起,認為它們幫助很多人在日常的伴侶生活以外,找到了更多的浪漫與性的可能性。如今還出現了專供出軌的交友網站,比如在 2015 年被黑過、洩露大批用戶資料(也包括不少來自中國的用戶資料)的加拿大交友網站 Ashley Madison,他們的 slogan 就赤裸裸地鼓勵人們出軌:life is short, have an affair.(生命短暫,去偷情吧。)

關於出軌率的提高是否與社交網路的使用有關,並還沒有定論。有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則認為出軌的人類本性使然,社交網網路只是手段。

社交網路的存在,是否真的對這個時代的「出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出軌本身意味著什麼,它是符合我們的本性的嗎?

今天的話題是,社交網路與出軌。

社交網路使「出軌」的含義更豐富了。

無論社交網路是不是出軌的原因,它都已經成為人們出軌的重要渠道。美國婚姻律師協會的統計顯示,有 81% 的協會律師報告說,在自己經手的離婚案件中採用了大量來自 Facebook 等社交網路的素材以證明出軌事實。


圖片|來源

而且,社交網路使得「出軌」這個詞的含義正在擴大。維基百科對於「出軌」的定義是,有固定配偶關係的其中一人,與配偶之外的人發生浪漫的關係(無論是否有性行為)。而在法律上,性關係則是重要的判定標準。

什麼能夠證明配偶之外的浪漫關係?是親吻、擁抱、偷偷跑出去約會,還是一天打好幾個電話?當以手機為媒介的社交變得越來越重要時,這些或許都不需要。在聚會的飯桌上,公司的會議室裡,甚至自己家的床上,你都可以不動聲色地完成「出軌」的行為:和其他人發一條曖昧的訊息,看到自己的照片又獲得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讚或評論。你和網路另一側的人沒有發生肉體上的接觸,也沒有聲音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默默地在大氣層中傳輸。

知道更多:「丈夫偷情,我想做點什麼」中國新興產業 小三勸退師

這種行為開始越來越多地被研究者注意到,他們將其稱之為「網路出軌」(digital infidelity)或「遠程出軌」(remote infidelity),即通過網絡,特別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完成的對伴侶的不忠行為——無論出軌行為有沒有進一步發展到線下。

我們曾經將出軌劃分為「肉體出軌」和「精神出軌」,標準是「是否發生肉體關係」,和「是否有深層次的情感交流」。但在透過網路完成的出軌行為中,「出軌」的含義和邊界似乎都變得越來越模糊,並無一個標準答案。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於什麼是「出軌」的認知也都不一樣。

其實,什麼是「出軌」並沒有一個通用的定義和標準。你需要想明白你自己對於「出軌」的定義是什麼?比如說,你覺得發曖昧訊息算出軌嗎?又是什麼樣的訊息才算「曖昧」?此外,你還需要知道對方的定義是什麼樣的。只有你們雙方達成對對方想法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共識,你們未來才能夠不在這方面起衝突。

社交網路如何影響了出軌行為?

心理學家在針對網絡時代的出軌進行研究時,發現它對出軌行為造成了如下影響:

1. 它降低了出軌的難度。

心理學家 Adelia Moore 認為,社交工具帶來的最革命性的變化,是我們開始習慣用一對一、即時收發的文字短訊來交流,而這種通訊方式也在網路出軌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文字可以隨時隨地被發出,它使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把曖昧的信息發給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即便是和你的伴侶睡在一起時,手機也仍然可以幫你們隔離出各自獨立的世界。

簡而言之,短訊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在公共場合中很容易地建構出私人空間。它就像是「在眾人面前,穿上隱形衣飛到另一個人耳邊,說了一句悄悄話」——Adelia Moore 如此形容。這個人可能遠隔重洋,也可能就坐在辦公桌的另一側,無論你們處在怎樣的公共場合裡,都能在一個按鍵的瞬間構建出一個只屬於彼此的、私密的平行小世界。

這種溝通方式不僅便捷,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防線,使他們放鬆對「出軌」的警惕。很多出軌都是這麼開始的:當你給他發第一條微信時,只是一句正常的聊天,你並不覺得這和出軌有什麼關係。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聊著聊著,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有時候,你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出軌。「有時候,屏幕就好像一個屏障,讓人們覺得只要我沒有和對方『真的』在一起,就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錯一樣。」婚姻和家庭治療師 George James 說。

2. 它給了人們逃離日常生活的機會。

在此前關於「愛慾之爭」的推送中我們就曾提到過:親密和慾望這對看似親緣的關係,實際包含著水火不容的敵意。紐約的家庭治療師 Esther Perel 說,親密是來自「having」的狀態,而慾望來自「wanting」的狀態。更詩意的說,親密是一種在家、「home」的感覺,而慾望指向彼岸「somewhere unknown」。


圖片|來源

在 Esther Perel 看來,出軌的行為其實並不主要和性有關,它更多地關乎「渴望」:渴望和嚮往新鮮、獨立、自由、情感、性高潮,渴望那些生命中未完成之事,渴望「重新捕獲我們身上消失的東西」。它是擊退乏味和無趣的嘗試——很多人都說,出軌讓他們感覺「活著」。而出軌本身的性質,那種禁忌的力量,「你永遠無法擁有愛人」的事實,更會加深你的渴望。

親密的關鍵詞是「已知」、「熟悉」,慾望則總會和「未知」、「陌生」聯繫在一起——而社交網路,提供了與未知的世界、陌生的人接觸的最好機會。 「當你和你的伴侶住在一起,日復一日地經歷著生活中的問題瑣碎,你很容易對網路那一端的某個人產生幻想,將『另一種生活』浪漫化。」家庭諮詢師 Kelly Chicas 說。你總會覺得,那個「彼岸」的世界可能會比「此岸」更好。

延伸閱讀:《幽黯國度》陳昭如專訪:慾望不髒,慾望其實很痛

3. 它影響了人們對「承諾」的看法。

社交網路還影響著人們對「承諾」的態度。「在線約會改變了人們的想法,他們開始思考和懷疑,對一段關係的承諾是否真的是人生價值所在。」美國最大的約會網站 Match.com 首席執行官 Greg Blatt 說。

20 世紀 80 年代,Caryl Rusbult 提出了親密關係的承諾投入模型,他認為,影響一段關係的承諾是否穩固,與三個因素有關:

  • 滿意度(satisfaction),即對這段關係在整體上是否滿意;
  • 其他可供選擇的對象(alternatives)的質量,即在關係之外是否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 投入程度(investments),包括你對這段關係投入的情感、時間、精力等。

一般來說,對一段關係越滿意、投入的越多,在關係以外的選擇越少,對這段關係的承諾就越可能穩固。

芝加哥大學的 Dan Slater 認為,在與承諾相關的三個方面中,有兩個方面都明顯受到了社交網路的影響。

首先是對滿意度的影響。網絡使人們進入到一個基數更大的群體中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已經選擇了某一個人,也會更容易懷疑自己做出的是不是正確的選擇。而且,我們在網路上會忍不住和他人比較,如果看到其他人擁有的人或事物優於自己所擁有的,就很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引起心理不平衡、焦慮、憤怒等情緒。

其次是可選擇對象的增加。社交網路擴大了交往對象的挑選空間,所有的約會網站、社交媒體上都提供著大量的潛在約會人選,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你這些可選對象的存在。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社交網路增加了人們擁有「備胎」(back-burners)的可能性。 2014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所有(處於一段穩定關係的)受訪者中,在他們的現有伴侶之外,每個人平均和 2 個對象在網路上有過涉及浪漫和性含義的對話,這些人可能是他們的前男/女友,也可能是其他曖昧的朋友。

一夫一妻制是符合人類本性的嗎?

在關於社交網路與出軌現象的討論中,也有很多人反對「社交網路助推出軌」的觀點。一個經常被提及的理由在於:出軌是人類的本性,和社交網路無關,社交網路只是提供了手段。這個時代的出軌方式,和那些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在酒吧吧台勾搭的方式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2002 年,動物學家、心理學家 Barash 和精神病學家 Judith Lipton 等人合作出版了 The Myth of Monogamy(「一夫一妻制的迷思」)一書。在書中,他們研究了近 5,000 種哺乳動物,發現絕大部分物種傾向於多配偶制,且這種傾向並沒有體現出雄性和雌性的區別(此前有一些觀點認為,男性會更傾向於多配偶制,因為精子數量遠多於卵子,相對來說更加「廉價」)。只有 3-5% 的動物物種有和同一配偶建立起一生的穩定聯繫的習性,比如狼、狐狸、水獺等,也包括人類。即便如此,當這些動物的配偶突然死去或者失去性能力時,它們也會迅速找到新的伴侶。

而「一夫一妻制」之所以被人類社會採納,有它的社會原因——以家庭為單位,分擔經濟壓力,共同撫養後代——而這種制度不一定是符合生物本性的。

更多觀點:百年前,一夫一妻並不是傳統家庭價值

然而,符合天性的、「容易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好的」。一夫一妻可能不是人類的天性,卻是很多人的信念和選擇。我們有歸屬和佔有的需要,而堅貞的愛情還能給我們帶來超越的精神快感。

五島美代子有一句詩,「一生中只是愛一個人,這一生都是不夠的。」讓人類克服出軌的天性的,往往不是其他人,而只是自己的選擇和信仰。而始終不渝地愛一個人,能夠給一個人帶來的希望與快樂,只有這樣選擇過的人才會明白——那種愛本身的狀態,已經是自己的救贖。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無數種生活方式,有的人認為肉體出軌沒什麼,有的人寧願對精神出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人選擇開放式關係,允許雙方在伴侶以外開展自由的性關係;有的人則認為,兩個人應該在一段關係中從一而終。

有一位德國好友就曾告訴我,他不是一個一夫一妻制者。雖然他曾經很長時間處在一段一夫一妻的關係裡,到了四十多歲他才發現,一夫一妻真的不適合他,也不符合他的價值觀。現在他有一個超過三年的伴侶,他們彼此都認同這是一段開放關係,他可以接受她有其他的男朋友,他們在與其他人約會的一開始也會坦誠告知自己的狀態。

我一開始也是驚訝的,直到後來熟悉了這一對伴侶。雖然是開放關係,他們仍然擔任著對方孤獨感的衛士,因為對方的存在感到平靜、穩定。他們對我說,這段關係是「超越」的。

所以也許歸根結底,如何對待親密關係和如何相處,都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但是,非常重要的是:你需要在確定關係的時候,就和對方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比起來,社交網路真的是太過不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