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有雷)台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繼《返校》過後推出另一恐怖大作《還願》,推出兩天內掀起風潮,更吸引十萬人同時在線觀看。然而,《還願》除了是個恐怖故事以外,也是個關於愛與執念的家庭故事。

2019 年 2 月 19 日晚間九點,電腦彼端正上演一場家庭悲劇,十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或許你也是其中之一。

家庭悲劇的寫手,來自臺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2017 年推出恐怖解謎遊戲《返校》,因貼合臺灣社會文化的精細劇情設定,將戒嚴時代如匪諜、黑名單等特定元素重現而大受好評。

在玩家心中投下一記歷史震撼彈後,赤燭帶著全新作品《還願》重返 Steam 舞台,遊戲劇情依然結合臺灣文化,融入赤燭的 12 位團隊成員,對臺灣這塊土地不同的情感連結。希望透過《還願》與玩家共同探索深藏心底的過往回憶。

這一次,除了談歷史,更談生活。生活是歷史的起點,要從那一個端點,看回來。


圖片|來源

只要拿出誠心,所求之事一定能達成,嗎?

赤燭的官網上,是這樣描述《還願》的:「曾經,有人這麼跟你說過:『只要拿出誠心,所求之事一定能達成。』」

一家三口,原先快樂和睦的日子,在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出現狀況後,開始產生變化。劇情圍繞著這一家人,也從他們身上窺見當時(或者現代也仍存有)的家庭文化。

心誠則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遊戲主角「杜豐于」是信了。那是 1980 年代的臺灣,綜藝與歌唱文化正熱門,文采翩翩的作家杜豐于和當紅歌星「鞏莉芳」相戀並走入婚姻,生下一個孩子名叫「杜美心」。

養一個家,會有多困難?對已經江郎才盡的杜豐于,和成為家庭主婦的鞏莉芳而言,確實不太容易。雖然夫妻倆都「望女成鳳」地希望杜美心能和媽媽一樣走向歌壇,但家庭經濟困難,杜豐于的劇本早已不受外界肯定,也不願意讓妻子再度重返舞台拋頭露面賺取家用,夫妻經常為了家計爭吵個沒完沒了。

一個孩子,一方面背負父母的期待壓力,另一方面又承受著家庭爭吵的紛擾,種種生活狀況讓杜美心抑鬱且生病。這樣的病源自心理因素的影響極大,醫師也告知應轉往精神科就診。但,那是精神疾病仍被污名化的 1980 年代呀,杜豐于怎麼能承受「自己的女兒,有精神問題?」

他將救治女兒的希望轉向寄託在宗教信仰上,也許是巧合,或甚是注定,杜美心的病情在爸爸開始求神拜佛後有了起色。杜豐于因此更加相信是「神明」的力量,也更聽信「老師」的話,不顧家庭經濟困難,堅持繳交「功德金」為女兒醫治身體,讓杜家終將因為「老師說」走向了破碎之路。

誠心得無可救藥,所求之事達成了嗎?許下一個願的同時,要用多少代價來還願?杜豐于還了一個完整家庭,夠嗎?

推薦閱讀:少了父母與伴侶的愛,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家


圖片|來源

迷信心理學:因為巧合,本能制定下規則

杜豐于相信神明能救女兒,是一種迷信,從心理學實驗看人們之所以迷信的原因,其實可歸咎於動物的本性。活躍於 1960 年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將數隻鴿子放進一個箱子裡,不論這些鴿子做了什麼動作,他固定每隔 15 秒就會投入食物。

經過一段時間後,鴿子自動將自己偶然的動作與食物的出現聯想在一起,所以他們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動作,果不其然,食物又出現了。本來模糊的關聯,在每次食物出現時被逐漸強化,鴿子開始相信「這些食物,是因為自己做了某些動作才出現的。」

後來史金納鎖定一隻鴿子,並將投入食物的時間間隔拉長至一分鐘,為了得到食物,鴿子表現得比原先更賣力、用力,要消除鴿子這樣的行為,史金納便停止餵食。

那隻鴿子,因為深信著自己的動作能獲得食物,在接受食物不再出現的事實之前,他抖動了超過了一萬次。

實驗結果證明了,儘管我們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毫無任何關連,但我們會出自本能地找出一些規則,並在每一次的巧合中,更加強化自己所定下的規則。

杜豐于因為一次的巧合,相信神明的指示真能讓女兒的身體康復,所以再而三的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鴿子試了一萬次,才願意相信食物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出現;杜豐于要奉獻幾次功德金,才會看清健康與信仰之間沒有關聯呢?答案,也許只得藏在杜美心折的紙鬱金香裡了。

遊戲中有一幕,玩家用杜美心視角感受家庭爭吵帶來的壓力,其實孩子清楚父親為了自己的病情採取了「拜佛」這樣的行動,但面對花了大把精神和金錢的父母,美心還是無法好轉、還是不能成為父母期待中的樣子。她手中彈珠球互相敲擊的力道越來越重,重得幾乎快要擊碎,某種程度上,也許正象徵著杜美心的心靈也快要崩垮。

是這樣的迷信,也是這樣的壓力,影響了這個家庭的未來。


圖片|來源

愛與執念,成了《還願》

親手將家庭推向不可回復的深淵,能說杜豐于自私嗎?或許是,或許也不是。他自私地認為自己的信仰能救贖女兒,也不自私地為了女兒付出全然的自己。《還願》與其說是個恐怖遊戲,可能更近於一個關於愛與執念的故事。

因為深愛寫作(又或說是「大男人主義」)杜豐于認為自己的劇本會重獲大眾喜愛,不願意讓妻子出外工作;因為深愛孩子,鞏莉芳決心出走,為維繫家庭重返舞台;因為深愛父母,杜美心承受壓力也依然聽命行事。

家庭,對於三個人而言都是沈重又必要的存在。正因為愛,這三人才心想著做點什麼,只是沒想到做過了頭,便一同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凌晨兩點,悲劇結束後,同時在線的十萬人之中,有一個我隱隱約約想問的問題,家庭之於一個人的影響能有多大?又應該如何做,才能用相對「正確」的方式傳遞我們對家庭的愛?

推薦閱讀:《茉莉的最後一天》不必恨,也不必等父母改,你可以愛回童年的自己

從《還願》中,我們看見兩個關係經營的要點,任何的「為你好」,都該在對方也覺得好的前提,才會是真的好;所有的愛,若是過了頭,都可能成為壓力。願這樣的悲劇只留存於遊戲中,或是,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少一點悲情。

《還願Devotion》同名主題曲歌詞:

還想和你談論宇宙和天空
或是沙灘裡的碎石和人生
你會不會還是坦率地笑著 我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