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分析去探討愛情,過去哲學家將愛的太初之始比做自戀,我們渴求愛,可能只是不斷地渴求自我缺乏的一部分而已。

精神分析的太初之始為愛,愛的太初之始為自戀!有精神分析做強勁後盾的我,自己就是自己的情人!只要認清這一事實,不用 2 月 14 日,每一天都是完美浪漫的幸福情人節。


圖片來源|01 哲學

拉康在 Séminaire VIII 12 曾仿效聖經語句,表示「精神分析的太初之始為愛」。在精神分析角度,愛情與他者的誕生密不可分。佛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指出,愛情生活是依附在已失落的原初滿足(即嬰孩與母親依然密不可分、所有的需求與慾望得到不言而喻的滿足)之上的;後來人對(性)客體(Objektfindung)的尋覓,其實是一種重新找回(Wiederfindung)。由是者,人對愛戀客體的選擇,可說是對重演原初滿足經驗的渴求;在這個過程中,愛戀的對象有兩種可能性:以提供滿足者為模型(依賴型客體選擇),或以自身為模型(自戀型客體選擇)。

推薦閱讀:愛的自戀凝視:我們愛上的,只是自我滿足的假象

在這樣的推論下,愛情似乎變成了某種圍繞幻象團團轉的迷宮把戲。已然失落的原初滿足經驗,成為橫架在愛人者與被愛者之間的空隙,構成愛人者與被愛者之間的情感迴路;愛戀關係變成了一種尋求失落了的原初經驗的替代性滿足。在這種前提下,被愛者變成了替代客體,她 /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欠缺,其他人可以在這個空洞的欠缺內,投放自己的幻想,並用幻想掩蓋住被愛者作為欠缺的真實。

「我愛你,但你不是你,你不過是我所不知道的,我的欠缺而已。」如同拉康所言:「愛是給予人自己沒有的東西。」雙人關係,三重位置,最後其實只是愛人者的顧影自憐。要是「精神分析的太初之始為愛」,那麼「愛」的太初之始,也許就是「自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