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情緒的傷,童年都知道》,面對親密關係,別再苛求自己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試著更坦誠地維護自己!

以坦誠取代討好

以追求和諧作為保護策略的人,會想把所有事情全都做對。在他們還是小孩時,他們就是這樣訓練自己,藉以獲得父母的認可,或是至少免於受罰。他們很不善於與他人的願望或需求切割,總覺得自己該為他人的幸福快樂負責。當對方心情不好時,他們就會責問自己做錯了什麼,或是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才能讓對方的心情再度好轉。

因為始終將注意力對準他人的需求(無論是真正的還是臆測的需求),他們完全忽略自己的願望。長此以往,當然會造成不良影響,因為他們其實也想獲得自己應得的。由於他們鮮少表達自己的願望,就算表達了,也只是輕聲呢喃,因此他們總是會感到貧乏。這不僅會讓他們對自己生氣,更會讓他們憎恨被假想為強勢的對方;這點我在〈自我保護:追求和諧與過度配合〉裡已指出。因為,他們老是努力猜想別人要的是什麼,他們同樣也會期待他人能猜出自己的願望。如果對方不這麼做,他們很容易就會被觸怒。

推薦閱讀:可不可以不要弄壞我的玩具?心理學看童年創傷


圖片|來源

追求和諧的人太少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因為他們總是忙著照顧他人的幸福。他們想要做對所有的事,不想傷害任何人。然而,如果他們誠實面對自己,他們將不難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並非全是為了他人,其實半都是為了自己內在那個害怕遭拒的陰鬱小孩。他們其實很擔心,如果自己更公然地力挺自己的需求,可能會因此觸怒他人。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他們只好順應他人可能的期待,並且希望他人也能反過來猜測自己的需求,藉此「感謝」他們。

如果你是符合上述情況的人,請你首先借助自己的內在大人讓自己明白,你其實是困在自己的「童年電影」中。你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盡己所能順應他們,也許是因為他們非常嚴格,也許是因為他們非常冷漠。不過,也有可能他們其實十分慈祥,但卻非常熱愛和諧且畏懼衝突。這讓你沒有好的榜樣,不曉得該如何維護自己。

當你還是個小孩時,你無論如何都得依靠父母。請你以和藹的態度告訴自己的內在陰鬱小孩,那樣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你們該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了。你必須學習更加關懷自己。請你說出,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不是你想要的。這並不代表你就會因而變得自私。相反地,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力挺自己的願望,別人才曉得該如何對待你,你們之間才會有公平的來往。這會遠比你因為對方猜不出自己的願望而悶悶不樂來得更好。請你牢記,你這種退卻的態度,對於他人是種「苛求」,就算他們敲破你的腦袋,也不一定能夠知道你到底在不高興什麼、你到底要什麼。這或許可說是對他人長期的「情緒勒索」。他人還可能因沒能正確對待你而感到良心不安。如果你能更開放、更坦誠地維護自己,他們也會跟著如釋重負。一旦你為自己負起責任,他們就不必老是擔心他們的選擇或想法,你是否「真的」能接受。


圖片|來源

重要的不是受人喜愛

同樣重要的是,你必須多捍衛自己的意見。如果你一心想要做對一切,到頭來,你可能沒有一件事做對,人們最終也不會再指望你。你不需要是個萬人迷,重要的是,你必須增強自己的骨氣,萬一牽涉到重要的事或是你個人的價值,你要敢逆流而行。請你讓自己明白,在有疑義的情況下,勇氣、正直和正義遠比你擔心自己可能被人討厭來得更重要。當你極力捍衛自己的意見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你不和藹可親,其實就算你不極力捍衛自己,這些人也會覺得你不和藹可親。這些人可能根本不曉得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們或許還會覺得你有點無聊。所以你大可放輕鬆,反正你也不可能全都做對。因此,請你形塑自己的標準、形成自己的意見。請你牢記,重要的並不是受人喜愛,真正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價值正確行事。

推薦閱讀:兒時的失落與長大的愛戀:為什麼我一直愛上像爸爸一樣的人

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會徒勞無功!」這是害怕衝突的人最喜歡的句子。首先,如果人們願意開口,往往比只是空想來得有用。其次,我們不應該只是根據成功機會的高低來行事。舉例來說,如果你跟某位好友說,他的某種行為讓你很受傷,那麼你就給了彼此的友誼一個機會,一個藉由對話重修舊好的機會。透過這樣的舉動,你負起你這一方應負的責任。至於對方會作何回應,這部分的責任就不在你身上。

也許你根本不曉得自己到底在想什麼、自己到底要什麼。也許你太過習於關注他人,導致你與自己的內在世界早已失去聯繫。如果是這樣,請你一再聆聽自己,問問自己:「我有什麼感覺?」、「我的意見是什麼?」你也可以與一個幻想的對手互相討論、交換論點,藉此訓練自己如何捍衛自己的意見。當然,你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做這樣的訓練。當你再度反射性地壓抑自己的意見與/或需求,只為了討好別人,請你務必有所警覺。這時請你轉換到陽光小孩的模式,並且開口說話。你將意外發現,如果你變得更開放、更坦誠,你的人生會變得多輕鬆,人際關係也將因此變得簡單得多。因為,唯有當你開誠布公並負起對於自己的責任,「真正的」和諧與親密才會出現。